BB战,大炮巨舰主义万岁《巨浪》【评推】
作者:老年俱乐部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318

书号:1194658

原作者的内容简介:

战列舰,曾经主宰海洋数百年的海上巨无霸,曾经是国家实力象征的钢铁巨舰,曾经托起民族脊梁的钢铁长城。如果世界生改变,飞机没有诞生,航母没有出现,当历史的车轮驶向1936年的时候,战列舰还会是海上的霸主,由战列舰为主导的海战还能决定国家的命运吗?

一切皆不可知。

一切皆可推导。

在没有飞机,没有航母的海洋上,新一代海军官兵驾驭着手持**,身披厚甲的战舰纵横驰骋,寻着祖辈的足迹,顶着敌人的炮火,为国家复兴,为民族崛起奔向五湖四海。

最终,他们书写的不仅仅是个人英雄史,也不仅仅是光辉的海军史。

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数百年来,数千年来不屈不挠,永不退缩的历史。

他们创造的不仅仅是个人荣誉,也不是无畏的海军精神。

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光明未来!

让我们劈波斩浪,让我们纵横驰骋。

海洋将在这一刻沸腾,世界将在这一刻改变!

本人总评:

一本和《海魂》很相像的书,只不过一本是cV战为主的海战,一本是没有飞机的二战BB海战。和《海魂》一样,闪烁用六七万字的历史设定,再度创立了一个虚构的地球历史政治现状,又是一场二战,盟友还是德意志和土耳其帝国(上本书是波斯),打倒英米法西意俄反大明包围圈集团!(上一本是大唐……)因为看《海魂》而买的世界地图册总算又有用了……

情节:和《海魂》类似,二战的改编版。不过有点自己抄自己的感觉。a+

人物设定:主角是个疑似穿越者的孙子的军人,不过后面基本不提这茬了,不晓得是否伏笔。对于部队中派系和人事倾轧写得也很好,没听过过什么地方是铁板一块没有争端的。(和《海魂》比没有提高也没有下降,照搬上本书的评价)B+

更新度:每天最少3.5kx4更,然后还会加更。一本《海魂》连续三次菊爆起点VIp系统的牛人。s+

文笔:和《海魂》一样,好像军史回忆录一般的文字。a-

总之:大炮巨舰主义者和《海魂》Fan必看的粮草。

评价日

试毒字数:约15o字。

随机选取若干章节详评如下:

乐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421年12月25日),幔巴撒(现肯尼亚蒙巴萨)港。

昔日宁静的港湾内停泊着数以百计,大大小小的远洋帆船;码头上,一群身着锦衣卫服饰的海员正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将两头身高两丈,头上长着一对犄角,身着斑纹的“瑞兽”装进硕大的宝船。

这是当地酋长献给远在万里之外,从未见过的大明皇帝的礼物――“麒麟”。

实际上,它并不是东方传说中的“麒麟”,而是非洲大6上极为常见的动物――长颈鹿。

宝船船尾处,一名约莫五十岁的中年男子傲而立,举目眺望着南面的大海。他就是这只船队的“司令官”,曾经救过现今皇上,六次率领船队远航的郑和!

在他身旁,则是来自浙江绍兴的通事(翻译)马欢。

码头上,在数十人的努力之下,两头桀骜不驯的“麒麟”被强行塞进了宝船的货舱。为了容下这两头“瑞兽”,还拆掉了货舱上方的两层甲板。不多时,一名身着正五品锦衣卫官服的中年人登上了船尾的平台。

他就是这只船队的副史,曾经四次随同郑和远航的王景弘。

“大人,货物都已备妥,船队随时可以出。”

随着呼呼的海风声,郑和转过身来,悠悠说道:“是啊,该回去了。”

王景弘与马欢对视一眼,同时听出了郑和这番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并且感到一丝不安。

来到幔巴撒已经半个月了,按照礼仪,他们拜访了当地酋长,并且赠送了从国内带来的丝绸、绫罗、麻绢、茶叶等礼品。酋长也在昨日前来拜会,并且赠送了“麒麟”,狮子,以及一箱珍贵的蓝宝石。

在此之前,船队在大海上航行了足足八个半月,途径占城、彭亨、旧港、亚路、苏门答剌、南巫里、别罗里、溜山、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等地。

相对于前五次,这次远航到达的地方最为遥远。

可是,再向南的话,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以及阻挡着西行航线的大6吗?

想到这,郑和抬起头来,长长的出了口气。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的王朝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是位于世界中央的帝国。可是,经过六次远航,郑和逐渐相信,大明朝并不位于世界的中央。或者说,这个世界并不一定拥有固定的中央。

大明朝的东面,除了星罗棋布的岛屿,以及建立在这些岛屿上的琉球,日本等国之外,就是一望无垠的大海。南面则是更多的岛屿,只有向西,才能到达新的大6,到达更多的国家。

实际上,远在郑和率领船队远航之前的一千多年前,商人就打通了前往大西(欧洲)的6上通道,将中原出产的丝绸、茶叶、陶瓷源源不断的送往大西,并且将大西的琉璃(玻璃)、调料等货物贩回中原。

有没有一条能够到达大西的海上航路呢?

向北,显然不可能。

到达阿丹国的时候,郑和就得知,北面是挟裹在6地之间的海湾,并没有通往大西的海上航线。

唯有向南,才有可能到达大西。

可是,西面的6地到底有多广袤?需要向南航行多远,才能绕过6地,转向北上?

或许,根本没有通往大西的海上航道。

越想,郑和越是感到不甘。

自从十五年前第一次远航,郑和就意识到,大海并不是平的。因为,远方的船只靠近时,每每先出现的都是高耸的桅杆,然后才是庞大的船身。快船远去的时候,每每先消失的则是庞大的船身,最后才是高耸的桅杆。

如果海是平的,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虽然郑和并没深究,甚至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他却觉得,即便天地是无穷无尽的,6地也不一定是无穷无尽的。

至少,大明朝所在的6地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向南,到达满剌加南面不远处,就是这块6地的尽头了。

那么,幔巴撒所在的这块6地也是无穷无尽的吗?

向南,难道没有一个尽头吗?

“景弘,准备起航吧!”

“是,大人!”王景弘暗暗吸了口气,终于要踏上回家的航程了。

可是,没等他高兴起来,郑和又说道:“我们继续向南航行!”

“大人,什……什么?”王景弘顿时瞪大了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

“我们继续南下!”郑和转过身来,面色坚定的说道,“幔巴撒并不是我们的终点,也不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将继续向南航行,直到这片大6的尽头,直到另外一片广袤无垠的海洋!”

“大人,可是……”王景弘迅回过神来,急切切的说道,“我们所带物资所剩不多,而且前途未知,若贸然……”

“我们哪一次远航是前途已知的?”郑和反问了一句。“另外,酋长进贡给皇上的那箱蓝宝石并不产自幔巴撒,而是来自南面一个如同大6般的道路。也就是说,南面还有海洋,还有6地,还有岛屿。那么,谁能否认,南面就没有前往大西的海上航道呢?”

“可是……”

“大人!”马欢双手一拱,抢在王景弘前面说道,“官兵出师九月有余,一路舟车劳顿,现在已归心似箭,若再向南航行,恐怕……”

听到这,郑和也皱起了眉头。

是啊,归心似箭,谁不是归心似箭呢?

除了他,以及少数热爱大海的之外,船队里绝大部分海员都不太热衷探险。再说了,大部分海员都有家室,有妻小,父母也都健在,若不顾一切的向南航行,谁也不敢保证不会生哗变。

怎么办?

就这么放弃了吗?

“大人!”王景弘再次抱起了拳头,“还请大人收回成命,下令返航吧!”

长叹一声,郑和又仰起了头。

难道,真的放弃了吗?

茫茫之中,郑和似乎看到了大西,看到那条连接着大西的海上航线。前后十五载,毕生努力就这么结束了吗?

郑和知道,也许再也没有远航的机会了。

五十岁,人生能有多少个五十岁?而且现今皇上已六十有二,太子性格懦弱,今后还有出海的机会吗?

不,不能就此作罢!

想到这,郑和朝王景弘与马欢看了过去。

顷刻间,王景弘与马欢都读出了那道目光中蕴涵的意思。

“大人!”情急之下,马欢再次站了出来,“属下愿替大人率领分队南下探寻前往大西的航道!”

此话说得非常及时,也说得非常关键。

随同郑和四下西洋,马欢早就知道,除了前往圣地朝拜之外,郑和最大的心愿就是寻找前往大西的海上航道。不然的话,船队根本没有必要远赴重洋,来到幔巴撒,更没有必要前往忽鲁谟斯与阿丹。

当然,派遣分队进行远航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第四次远航的时候,就是马欢率领分队从苏门答剌出到达了溜山国,随后北上,在忽鲁谟斯与郑和率领的主队会合。

“大人,既然马通事愿意南下,我们……”

郑和压了压手,目光落到了马欢的身上。王景弘的目光也落到了马欢的身上。

三人都知道,经过长达九个月的远航之后,除了海员归心似箭之外,大部分船只都到了需要维修保养的程度,难以继续远航。距离幔巴撒最近的,可以为船队提供支持的港口是古里港。

也就是说,以船队此时的情况来看,根本不适合远航。

当然,这并不表示所有的船只都无法远航。

“宗道,你真的愿意南下吗?”郑和问得很郑重。“宗道”是马欢的字。

马欢用力点了点头,说道:“属下随同大人两下西洋,早就想探明前往大西的海上航道。如能得大人成全,即便前方是刀山火海,属下也万死不辞!”

郑和微微点了点头,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五日后,在郑和与王景弘率领船队返航之前,马欢与志愿南下的三百一十八名海员乘坐三艘装满了淡水、食物、绿豆(极为重要的给养)、药材,以及绫罗绸缎、茶叶等贵重货物的战船离开了幔巴撒,踏上了南下探寻新航线的旅途。

这是一次充满了危险的探险。

这是一次充满了机遇的探险。

这是一次改变了历史的探险。

三个多月后,永乐二十年三月二十八日(公元1422年4月1日),马欢的船队到达了非洲大6的最南端,将该地命名为“大南角”(即现今的厄加勒斯角)。同日,船队离开印度洋,进入大西洋,并且沿着非洲大6海岸线,开始向北探索航行。

在此之前,马欢的船队到达了安吉那(现马达加斯加岛安齐拉纳纳),并且用绸缎与土著交换了数箱蓝宝石。

永乐二十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422年6月15日),船队到达打哥儿(现达喀尔),并且现了一座群岛(现佛得角群岛)。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五日(公元1422年8月17日),船队到达里唆阿(现里斯本)。

至此,历经四月又十七日,马欢率领的船队顺利到达大西。

此时,随同马上远航的海员只剩下了二百七十七名。

接下来半年多的时间内,马欢与大明使节的身份,先后出访了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大不列颠等国,并且向这些国家的王室赠送了丝绸、绫罗、茶叶、宝石等贵重礼品。

永乐二十一年三月初三(公元1423年3月3日),在马欢的率领下,二百七十三名海员,以及来自十多个欧洲国家的数十名使节,搭乘满载欧洲王室赠与大明皇帝的贵重礼物离开了葡萄牙里斯本,踏上了归途。

永乐二十二年元月初八(公元1424年1月2日),历经十月又五日的艰苦航行,船队返回南京龙江港。

至此,马欢开辟了经印度洋进入大西洋的海上航线,成为了位完成东西方海上航行的伟大航海家。

历史也在这个时候生了重大转折。

三月后,太宗皇帝北征之前,下诏遣郑和、马欢、王景弘率船队再次出海,并与大西使者签订《世代友好通商条约》。

从此开始,大明国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展道路。

世界历史,也在这个时候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展道路。

虽然四个月后,即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太宗皇帝于北征回师途中在榆木川病故,后仁宗皇帝下令禁海,直到宣宗皇帝继位,于宣德五年(公元143o年)才再度恢复海运,并且遣郑和、马欢、王景弘第七次率领船队出海。但是随着东西方海上航线的打通,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止东西方世界的海上交往,更无法阻挡新兴力量的展壮大。

毫无疑问,马欢的伟大现,给世界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一条连接着东西方世界的海上通道。

从短期来看,随着东西方海上航线的建立与巩固,盘踞在西亚与东南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东西方的影响力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在此之前,通过征收高额的贸易税,奥斯曼帝国不但坐享其成,还严重的阻碍了东西方的交往。海上航线不但完全不受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与影响,还更适合运送大宗货物。

可以说,正是这条航线使奥斯曼帝国走向了衰落。

从长期来看,“马欢航线”彻底改变了东西方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直到公元1487年,迪亚士才沿着马欢航线到达了好望角。十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498年,达#8226;伽马才沿着同样的航线到达了古里。

也就是说,从公元1424年到1498年之间,在长达74年的时间里,控制着东西方海上航线的全是大明的航海家。

在人类历史中,七十四年不算长。可是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七十四年绝不算短。

在这七十四年中,前后有数十万大明的商人,海员通过“马欢”航线前往大西,并且在沿途建立起了数十个可以供船队停靠与驻泊的港口。大明的海外殖民时期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并且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海上航线,大明商人垄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为了巩固垄断地位,保证垄断利益,“商会”在此期间诞生。通过商会,商人不但控制着海上航线,控制着海上贸易,还出钱出力,资助大明皇帝稳固国内统治,并且在名义上,将所有海外殖民地归属于皇帝名下,从而获得了出海通商的特权。

正是如此,从宣宗皇帝开始,大明皇室成为了最大的海外地主,并且享受着海外殖民,以及开海通商带来的巨大好处。到宣宗末年,彻底废除了一切与禁海有关的法令,并且遵照太宗皇帝与大西诸国签署的《时代友好通商条约》,加大了对海上探险,以及海上贸易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七十四年,足够让攥取利益的商人形成新的政治集团。

也就是说,短短七十四年之内,帝国的资本主义从萌芽阶段迅展壮大,成为了拥有强大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影响力的政治集团。

同样的,七十四年的时间,成就了大明的海上霸权。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明正式成为了“大明帝国”。

一条航线,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一条航线,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未来。】

拐了一个弯的历史,可惜,只是虚构……

午时分,高悬在天顶中央的烈日烘烤在大地。

山丘四周,数万身批明铠的将士严阵以待,在他们的四周,数万名身着蒙古服饰的骑兵早就布好了队列,随时准备冲上前来大肆砍杀。只是,神色肃穆的明军将士的目光并没有落在外面的敌人身上,而是注视着阵前那个脖子后插着死囚牌的罪人身上。

随着一阵炎风吹过,明军阵营后方的帅旗呼呼扇动了起来。

帅旗下,年仅二十二岁的英宗皇帝身披坚铠,神情严峻的注视着远处的瓦剌大军。

一个月了,整整一个月了。

能够成功吗?

战场上,不管是皇帝,还是兵卒,都受到了那股强烈气氛的感染。

谁不怕死?

此时,英宗皇帝想到的不是死,而是他花费一个月的时间,精心布置的计谋能否成功。

“皇上……”

听到旁边内侍的轻声呼唤,英宗皇帝回过了头来,随即朝着死囚旁边的刽子手看去。

大明帝国的兴衰就要看今天了!

想到这,英宗皇帝朝刽子手微微点了点头。

猛然间,一阵凉风吹过,随着刽子手手上的大刀在空中留下了一道雪亮的光芒,跪在地上的死囚顿时身异处,殷红的鲜血从失去头颅的颈子里喷了出来,如同雨点般的落下,染红了四周的黄土地。

此时,有的官兵闭上了眼睛,有的甚至低下了头。

英宗皇帝没有闭眼,也没有侧头,而是目不转睛的看着那颗脑袋凋落在黄土地上。

土地,民族的根基!

为了土地,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会与外来的敌人拼命。

土地,也是唯一值得与敌人拼命的财富!

是啊,值得眷恋的,值得为之舍弃一切的,只有那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

没等众多随行的锦衣卫反应过来,英宗皇帝已经策马向前,来到了军营的外面。转眼间,数万将士纷纷挺枪立矛,从他们眼中透露出的神色也顿时坚定了许多。

平常,见到皇帝时都要下跪。

可是现在,他们不能下跪。因为,敌人就在不远的地方。因为,决定他们的命运,决定帝国的**,决定民族命运的战斗即将开始。此时此刻,他们必须穿好铠甲,攥紧手中的钢枪,擦亮双眼,准备用自己的一切去争取活下去的权利,去捍卫帝国的尊严,夺取民族的生存空间。

“将士们,帝国的将士们!”英宗皇帝并没有停下,而是高举着佩剑,在阵营外围策马狂奔了起来。“一个月前,当豺狼冲进我们的家园,掠夺我们的财富,杀戮我们的同胞时,我们不知道,是否有一天能够夺回属于我们的财富,为我们的同胞复仇。一个月前,当你们穿上铠甲,拿起钢枪离开京城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是否能够活着回到亲人的身边。现在,我们看到了希望,为死难的同胞复仇的希望。今天,我们就将知道,是否能够再次见到我们的亲人。希望就在你们的手里……”

猛然间,英宗皇帝勒住了战马,将手中的佩剑指向了对面的骑兵阵营。

“归途就在你们的身后,但是在踏上归途之前,我们要战胜前面的敌人,夺回我们的财富,为我们的同胞复仇!”

“为同胞复仇――”

紧随皇帝身后的数百名锦衣卫齐声喊叫了起来。

“为同胞复仇――”

数万名明军将士齐声纳喊了起来。

顷刻间,呐喊声在天地间震荡着,在广袤的平原上回荡着。

包围了小山丘,包围了明军阵营的骑兵似乎感应到了明军官兵身上燃起的熊熊斗志,生了一些轻微的骚动。可是,骚动没有来得及扩散,在嘹亮的号角声中,骑兵阵营迅分散成了数支骑兵队列,朝着明军阵营掩杀而来。

此时,英宗皇帝已经退到了阵营后方。

翻身下马后,他没有离开阵营,而是朝旁边一名黄头蓝眼睛,传着传教士服饰的西方人微微点了点头。

骑兵的度很快,快到卷起了漫天尘土。

骑兵的其实很猛,猛到万马奔腾时大地都为之颤动。

可是,漫天的尘土遮挡不住明军将士的视线,抖动的大地撼动不了明军将士的士气。

随着前排的明军将士将长矛斜插在地上,后排的明军将士齐步向前,来到了阵营前列。他们手里都拿着长矛,一种没有矛尖,样式怪异的长矛。

就在瓦剌骑兵距离明军阵线不足两百步的时候,分列成三排的明军将士纷纷端平了手上的“长矛”,并且将“矛头”对准了正在杀来的骑兵。

面对排山倒海般的骑兵锋线,明军将士没有畏惧,没有胆怯,他们只是紧紧的拽着手上的“长矛”,目不转睛的盯着敌人的身躯。他们知道,曾经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征服了全世界的蒙古骑兵的时代即将终结。他们也知道,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一个由大明帝国创造的时代!

这一刻,杀声震天。

下一刻,血流成河。

只是,洒出鲜血的不是明军将士,而是草原上的豺狼!

明历八十一年(公元1449年)八月,土木堡。

英宗皇帝率领五万明军将士,以阵前斩杀通敌叛国的奸臣王振为饵,诱使瓦剌大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动总攻。最终,十二万瓦剌骑兵被歼,明军赢得了自太宗皇帝之后,与蒙古之间最为重大的胜利。

此役,明军阵亡官兵不足两千!

即便是太宗皇帝也未能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取得过如此重大,或者说伤亡对比如此悬殊的胜利。

给明军带来胜利的不是坚铠利矛,也不是英宗皇帝的果敢决策。

而是一万五千名装备了新式火铳与火炮,又大西教头训练出来的“神机营”官兵。据史料记载,此役中,神机营毙敌八万九千余。

毫无疑问,打垮瓦剌骑兵,消灭瓦剌骑兵主力的正是神机营。

火器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且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宰力量。

此役不但消灭了蒙古军主力,还消除了帝国北部边患。此后近两百年,帝国北疆再也没有受到蒙古骑兵的大规模进犯。

自宣宗皇帝于宣德十年改制,全面推行以帝国建立为元年的新历法,并且高度重视海上贸易以来,十四年间,帝国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说,土木堡之役,正是帝国这十四年成就的一个缩影。

在瓦剌部的连番进犯之下,英宗皇帝卧薪尝胆,不但高度重视与大西的海上贸易,还借助海贸从大西引进了制造火铳、火炮的先进技术,并且推行鼓励海商的政策,十四年间,帝国不但控制了与大西之间的海上航线,开辟了数十处海外领地,获得了大量海外资源,还建立起了当时最强大的6海两军。

面对瓦剌骑兵,明军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爪牙锋利的雄狮。

同样的,土木堡之役也加强了英宗皇帝对海上贸易的重视。

次年,英宗皇帝命英国公张辅从国库拨款五千两黄金,资助远洋探险活动。

明历八十九年(公元1457年),经过七年的精心准备,王景弘之孙王珙率船队出海,南下数月,现新大6(大洋洲)。

明历九十六年(公元1464年),马欢之孙马景成率船队出海,一路向东航行,横渡太平洋,于次年三月到达美洲大6。直到二十八年之后,欧洲航海家哥伦布才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大6东岸。

同年,英宗驾崩。

因英宗皇帝未指定皇位继承人,其弟?王与长子沂王争夺皇权。

明历九十七年(公元1465年)正月,以北方大地主为代表的旧贵族拥立?王,在北京登基称帝,帝号景泰。同月,以南方商人为代表的新兴资本家拥立沂王,在南京登基称帝,帝号宪宗。】

新的土木堡之战,看着很狗血的说。

不过,“同月,以南方商人为代表的新兴资本家拥立沂王,在南京登基称帝,帝号宪宗。”要死了的皇帝才会有庙号啊,这样活人挂庙号,不用打就会输掉的吧……

次,秦孝东的反应更快,在蓝凌波还没有飞出脚来的时候,就跑开了。

“几个混小子,看我怎么收拾你。”被别人抓着痛柄,蓝凌波也有点来火了。

“喂,别闹了!”白佑彬叫住了四个难友,“有车来了,大家上高地!”

西面,两盏明晃晃的车灯正在缓缓靠近。

“冲锋,冲锋……架起我们的大炮……瞄准敌人的桅杆……装好钢铁的炮弹……用我们的鲜血,用我们的意志,用我们的生命……向敌人开火,向敌人的战舰开火……开火……开……开火――”

参差不齐的军歌声中,五个衣冠不整,浑身散着酒气的年轻学员迅跑到了前面路边的土坡上,同时摆好架势,拉下了裤子上的拉练,做好了射的准备。

轿车驶到的时候,五条水龙腾空而出。

几乎同时,“嘎吱”一声,轿车停了下来,车门也“砰”的一声推开了。五个年轻学员来不及收回已经射出的“炮弹”,刚从车上下来的军官立即被淋成了落汤鸡。

“我的妈,是‘万恶不赦’!”

随着赵赙礼的惊恐尖叫声,被淋了个当头的军官抬起了头来,五个开始还得意万分的年轻人顿时傻了眼。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总教头”万开福少校!

明亮的灯光下,白佑彬一直低着头,直到湿毛巾“啪”的一声落在桌子上,他才抬起了头来。

“长官,都是我的错,与他们无关!”

“不错嘛,这么快就学到了海军的优良传统。”万开福一边系上腰带,一边走了过来。“不用你说,我都知道是你带头干的。在你们‘五人帮’里,名义上蓝凌波是老大,实际上你才是帮。坐吧,站着干嘛,想跟我比高低吗?”

听到这,白佑彬暗暗松了口气,同时在万开福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今天的事……”

“长官,要追究责任的话,我一人承担,他们都是无辜的!”白佑彬又站了起来。

万开福摇了摇头,压了压手,让白佑彬坐了下来,随即说道:“先听我把话说完。今天的事,我不会写入你们的训练报告,我也知道,这是海军的传统,或者可以当作你们正式加入帝国海军之前的训练,只是我要你保证,今后不会再生类似的事情。”

“长官放心,绝不会再生类似的事情了!”白佑彬这才真正松了口气。

微微点了点头后,万开福说道:“想好今后的去向了吗?”

白佑彬暗暗一惊,一时没有开口。或者说,万开福这个问题来得太突然了,让他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是江洪波上将送来的。”说着,万开福将一份文件丢到了白佑彬面前,“上将已经在南洋舰队为你留下了一个炙手可热的位置,如果你愿意去南洋舰队的话,他将感到非常高兴。当然,如果你不想去南洋舰队的话……”

白佑彬迅翻看了一下,随即抬头朝万开福看了过去。

“以你的能力,在任何一支舰队都有用武之地。”万开福微微一笑,将第二份文件丢了过来。“这是陈锦宽元帅亲自派人送来的,按照元帅的意思,只要你顺利完成后天的实践考核,就将以帝国海军学员第三百七十八界毕业生状元的身份优先挑选岗位。只是,元帅表示尊重你的选择。”

听到这,白佑彬微微皱起了眉头。

江洪波的意思很明确,即便他没有任何背景,南洋舰队也会竭力争取本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当然,江洪波亲自出面邀请,就不仅仅只是“状元”的问题了。

陈锦宽的意思也很明确,因为帝国海军学院每界毕业生中,成绩排在前十的都有资格挑选理想的工作岗位。一般情况下,这些“海之骄子”会选择成为海军司令部的参谋,从而绕过基层锻炼,然后以参谋的身份下放到基层,从而在晋升时抢得先机,过同届军官。也就是说,陈锦宽实际上希望白佑彬毕业后到海军司令部报道。

“怎么样,有决定了吗?”

“长官,这……”白佑彬苦笑了起来,“这也太出人意料了吧?”

“对,我知道你需要时间考虑。”万开福去泡上了两杯茶,“只是,留给你考虑的时间不多了。后天的实践考核结束之后,你们就要返回海军学院,参加最后的毕业典礼,你不会到那个时候才做出决定吧?”

“长官……”接过茶杯后,白佑彬迟疑了一下,问道,“长官,你有什么建议吗?”

“我的建议?”万开福皱了皱眉头,大概没有想到白佑彬会问得这么直接。迟疑了好一阵,他才说道:“你知道,帝国海军军官的晋升体系为什么这么复杂吗?”

“长官,你是说……”

“存在总是有道理的。”微微一笑,万开福又说道,“如果你仅仅只想成为一名海军将领,或者是成为一名舰队司令官,那么跳过初期的基层锻炼,直接到海军司令部服役,不但会节约好几年的时间,还能让你在同届军官中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如果你想成为名留千古的一代名将,成为帝国海军的战神,甚至获得更大的成就,就不能缺少基层锻炼,更不能缺少对海军基层的了解。历史上,任何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都对自己的军队了若指掌。再说了,帝国海军学院三百多年来培养出的三千多名‘佼佼者’中,有几个成为了海军元帅,又有几个成为了百胜将军?”

一边听着,白佑彬一边微微点头。

虽然万开福只是少校教官,但是他培训了千千万万个海军官兵。最重要的是,万开福的话说到了关键上。不但帝国海军的复杂晋升体系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甚至是帝国海军名将倍出,能够在数百年里屹立不倒的基石。历史上,帝国海军军事学院的“佼佼者”中,确实没有几个名留千古,最终大部分都是平庸的,碌碌无为的海军将领。

“好好考虑一下吧……”

“长官,我已经想好了。”

刚刚站起来,万开福立即朝白佑彬看了过来。“真的想好了?你要知道,现在做出的决定将影响你一辈子。”

“长官,我已经想好了。”白佑彬也站了起来,“你说得没错,如果我只想平淡的过一辈子的话,我会选择在海军司令部为自己谋求一个职位。”

“也就是说……”

“也就是说,我不想等到退役的时候,才现几十年里没有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情。更不想等到年迈的时候,才现原本有另外一条路供我选择,可我却错过了机会,并且因此而遗憾蹉跎!”

听到这,万开福笑了起来。“看来,我再说什么都没有意义了。后天的实践考核完成后,你可以直接前往狮城,毕业典礼的事情,陈锦宽元帅已经帮你安排好了。”

“长官……”白佑彬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难道你认为元帅不明白个中厉害吗?”万开福笑着摇了摇头,“相信,你的决定会让元帅感到满意的。”

“长官……”

“好了,出去吧,你那四个难友还在外面喝海风呢!”万开福打了个哈欠,“我要休息了,后天之前,别让我知道你们又惹上了什么麻烦。”

“是!”

“等等!”

刚走到门边,白佑彬就被万开福叫住了。

“你身上好大的酒气,作为海军学院的学员,违反军纪可是……”

“长官,我们没有违反军纪!”

“没有?”万开福很是不相信。

“回校的时候,一个酒鬼调戏民女,我们路见不平,结果被酒洒了一身,才有这些味道。长官,如果我们喝了酒的话,还能站着跟你谈话吗?”

微微一愣,万开福笑着摇了摇头。“够了,滚吧,别让我逮到你们!”

“是,长官!”

出门后,白佑彬才长出了口气。他知道,即便承认喝了酒,万开福也不会拿他怎么样。真正让白佑彬感到惊讶的是,他竟然在短短几分钟内做出了一个将影响到他一辈子的重大决定!

“小白,‘万恶不赦’没有拿你怎么样吧?”

“能怎么样?大不了,我们一起担着,不能让小白一个人受欺负。”

“得了,嘴上说得厉害,如果真的受到惩罚,你们俩还不是溜得最快的?”

“够了,都少说两句!”蓝凌波瞪了另外三人一眼,回头对白佑彬说道,“没事吧?”

“深更半夜的,少校哪有心情修理我们?”白佑彬淡淡一笑,说道,“走吧,回宿舍,我可是累坏了。”

一路上,白佑彬都没有开口,他也没有心情跟赵赙礼他们胡扯。

回到宿舍后,三个喝得半醉的难友很快就睡着了。白佑彬却一直翻来覆去,想着刚刚做出的决定。天快亮的时候,他离开了宿舍。

“在想什么?”

听到蓝凌波的声音后,白佑彬才猛的回过了头来。

“失眠了?”在旁边的台阶上坐下后,蓝凌波拿出了香烟。“我也没有睡着。有的时候真羡慕老赵他们,根本不用考虑太多。”

“你在担心昨晚的事?”

蓝凌波勉强笑了笑,点上了香烟。

“放心吧,没事的。再说了,这可是海军传统,就算我们还不是正式军官,万开福也不会拿这个问题来对付我们。”

风帆时代,舰队离港执行远航任务的前一天,舰队官兵都将获得一个晚上的自由活动时间。官兵的最大乐趣就是喝得大醉,好忘掉所有挂念。当时,一些喝醉了的官兵经常往舰队指挥官乘坐的马车上撒尿,以此泄心头的不满。舰队司令官也不会拿此当作一回事,毕竟出海之后,不管是司令官,还是普通水兵,都是舰队的一员,都要背井离乡,都要在茫茫大海上漂泊几个月。

这个传统被保留了下来,而且也是海军里面,下级冒犯上级后,不受惩罚的唯一方法。】

原来闪烁也能写出笑料来,不过,感觉怎么那么像政工人员讲笑话呢?

先现日本快战列舰群的正是旗舰“太宗”号,祖寿清也在第一时间下达了命令。

问题是,当时“太宗”号领先了“太祖”号足足七海里,为了避免暴露舰队位置,祖寿清一直没有下令使用无线电通信频道,而是用灯光信号进行联络。当他决定向西南转向,争取迫使日本舰队向东转向之后,从日本舰队内圈完成同样的转向,最终与日本舰队保持十五公里左右的距离,并排向东航行。

从战术上讲,这个决策没有任何问题。

战斗开始的时候,帝国快战斗群将处于“丁”字头,占据最有利的位置,所有主炮都能指向左舷方向,集中火力打击日本战列舰。相反,日本战列舰以纵队方式北上,即便前面的战列舰没有挡住后方战列舰的射界,也只有一半的主炮能够投入战斗。

如此一来,在遭到迎头痛击之后,日本舰队的指挥官肯定会选择右转向,与帝国舰队拉开距离,脱离接触。到时候,是打是逃都好决策。如果继续向北挺进,等于自投罗网。如果向左转向,也就是向西转向,将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与帝国舰队并行,从而遭到更猛烈的炮火打击。

据此情况,在成功打垮了日本舰队的战斗决心之后,祖寿清必须让舰队尽快调头。

此时,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两个不同的选择。

一是大半径转向,也就是通常被称为“切外角”的转向机动。在此转向中,主力舰的炮口将指向同一侧,通过加大转向半径,绕到敌舰队的另外一侧,从而一直保持火力压制,并且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

二是小半径转向,也就是通常被称为“切内角”的转向激动。在此转向中,主力舰将一直处于敌舰队的同一个方向上,并且在转向的同时,将炮口调向另外一侧。因此,会出现短暂的火力中断期。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名舰队指挥官都希望用“切外角”来打垮敌人。

毕竟,保持火力的连续性,是打击敌人,并且阻止敌人还击的关键手段。

问题是,并不是所有情况都能实施“切外角”转向机动的。要进行这种机动,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先,舰队的度要大大过敌舰队,这样才能在更长的航线中追上敌舰,而不是被敌舰甩开。其次,交战距离不能太远,不然转向半径太大,根本不可能成功实施,最终只会让敌舰逃脱。最后,敌舰出现低级错误,未能及时阻止反击,不然的话在大半径转向时,将使舰队暴露在敌舰的炮口之下。

毫无疑问,当时这三个条件都不具备。

祖寿清选择“切内角”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没有及时用电台下达命令,仍然用灯光信号传达命令。结果,“太祖”号已经投入战斗,了望员将更多的精力用到了观察弹着点,以及敌舰位置上,根本没有注意到“太宗”号出的微弱灯光信号!

这个错误不大不小,却差点让快战斗群尝到苦果。

说白了,战斗爆前,保持无线电静默是肯定有必要的。即便是舰队内部通信用的电台,作用距离都有数百公里,而且在上千公里之外都能收到电台出的信号。相比之下,雷达射的无线电波的作用距离就短得多,即使在两三百公里之外,都很难收到雷达出的信号。因此,保持无线电静默状态下,不用太担心雷达会暴露舰队的位置。

只是,战斗开始之后,就完全没有必要保持无线电静默了。

就算祖寿清不出电报,遭到攻击的日本舰队也会立即出电报,报告战斗情况,以及战斗地点。

小泽治三郎也确实在第一时间让通信军官出了询问电报。

这个小小的错误,导致“太宗”号开始转向的时候,“太祖”号与“仁宗”号,还有落在最后面的“果敢”号根本没有跟着转向。

直到“太宗”号上的了望员现后面两艘战列舰仍然在“丁”字头航线上航行,并且炮击逼近的日本战列舰,祖寿清才命令用电报联络“太祖”号,让“太祖”号立即跟上旗舰的步伐。

正是如此,在“太祖”号打出了第五轮齐射后,开始向南转向。

所谓福祸相依,祖寿清犯的小错误还产生了另外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

“太祖”号集中炮击“金刚”号的时候,电眼乙型雷达确实受到了击打的干扰,而且那四艘驱逐舰的目标特征太小了,全航行时,舰体几乎埋到了海面下。因此,雷达操作员数次将出现的反射信号判断成海浪的干扰。

只是,从另外一个方向上,雷达的探测结果就截然不同了。

当四艘驱逐舰从“金刚”号与“榛名”号之间穿出来,排成纵队向“太祖”号动冲击的时候,其侧面几乎完全暴露在已经将舰艏指向南面的“太宗”号面前,结果,其雷达射截面暴增数倍,而且其移动的度暴露了其真实面目。

也就是说,“太宗”号的雷达操作员准确判断出,那是四艘驱逐舰。

不用多问,任何一名海军军官都知道,四艘驱逐舰在这个时候杀出战列的目的是什么。

情急之下,祖寿清立即命令“太宗”号的“丙”炮塔射了三枚照明弹,并且命令所有火炮都瞄准那四艘驱逐舰,阻止它们动鱼雷攻击。

此时,“太宗”号距离四艘日本驱逐舰都不到一万五千米,主炮与副炮都能对其构成威胁。

在“太宗”号开火之前,祖寿清还下达了另外一道命令。

之前,一直在战列线右侧,也就是北面徘徊的六艘轻巡洋舰迅从“太宗”号与“太祖”号之间穿了出来,朝着四艘日本驱逐舰扑了上去。

舰队决战中,轻巡洋舰的唯一任务就是对付敌人的驱逐舰。

虽然只装备有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火炮,但是足以击沉小了好几圈的驱逐舰了。另外,轻巡洋舰的度更快,也非常灵活,与驱逐舰缠斗并不落于下风。

照明弹在两千多米的高空炸响的时候,“太宗”号先开火了。

三座主炮炮塔,左舷上的两座副炮炮塔全都找到了目标,并且瞄准了目标。同时,“太祖”号与“仁宗”号上的副炮也找到了目标。主力舰上的副炮进行了两轮炮击之后,杀出的轻巡洋舰也投入了战斗。

可想而知,动鱼雷攻击的四艘驱逐舰将是个什么下场。

可可悲的是,四艘驱逐舰的舰长都想“一击绝杀”,准备进入最佳鱼雷射程之后,再射鱼雷,让那艘已经齐射数轮的主力舰避无可避。

要知道,哪怕只有一艘驱逐舰成功射了十条重型鱼雷,“太祖”号都将凶多吉少。

问题是,日本驱逐舰有射鱼雷的机会吗?

仅仅三分钟,前面两艘驱逐舰就被劈头盖脸砸来的炮弹打成了筛子,并且丧失了动力。随着轻巡洋舰编队的深入,后面两艘驱逐舰重蹈覆辙,在没有来得及转向的情况下,就被狂风骤雨般的炮弹给“刮”倒了。

最后一艘驱逐舰中部的鱼雷射管还被炮弹集中,生了猛烈的殉爆。

不到七分钟,四艘驱逐舰全被击毁,其中一艘在三分钟之后沉没,另外三艘也没有坚持多久,在战斗结束前,全都沉入了海底。

此时,“太祖”号不但向一号目标舰打出了四轮齐射,还跟上了“太宗”号的步伐。

“仁宗”号紧随“太祖”号,跟着进行了小半径转向。

连最后面的“果敢”号也投入了战斗,用其三座双联装四百毫米主炮向一号目标舰打出了三轮齐射。

相对而言,绝对算得上是“老兵”的“果敢”号战列巡洋舰的表现就要出色得多。

仅仅三轮齐射,射的十八枚穿甲弹中,有两枚中的,五枚近失,其他十一枚炮弹的偏差距离也全在两链之内。

对于一直重视“炮术”,并且自诩“炮术”独步天下的帝国海军来说,这才算得上是合格的表现。

可是,这也暴露了“果敢”号的身份。

对训练严格,经验丰富的日本海军了望员来说,“果敢”号齐射时出的炮口闪光足以证明它是一艘只有六门主炮的战列巡洋舰,而不是拥有九门主炮的战列舰。

这一点,最终差点“葬送”了“果敢”号。

此时此刻,“金刚”号舰桥内,小泽治三郎第二次从地板上爬起来之后,头脑反而清醒了很多。

命中该舰的第二枚穿甲弹打在了左舷中部,两根烟囱之间(“金刚”级战列舰原本有三根烟囱,在大规模改进的时候,拆除了第一根烟囱,只剩下了两根烟囱),连续贯穿了水平装甲与好几层甲板,从舰体右侧水线下大概一点五米处穿出之后,才生了爆炸。结果,战舰右舷距离舰艏大概九十米处被撕开了一道数米长的大口。

相对而言,这枚穿甲弹没有让“金刚”号完蛋。

如果炮弹在舰体内爆炸,“金刚”号不死也与死差不多了,因为弹着点的下面就是锅炉舱,爆炸肯定会摧毁部分锅炉,使“金刚”号丧失大部分动力。

说白了,还得多亏薄弱的装甲。如果装甲再厚一点,“金刚”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只是,眼前摆在小泽治三郎面前的局面已经万分危急,留给他“翻盘”的机会不多了。

经过紧急抢修,在付出了十多名损管队员的生命之后,铃木义尾不得不下令关闭受创部位邻近的三个舱室,并且关闭已经进水的右侧四号锅炉舱。这样一来,“金刚”号损失了两台锅炉,在另外九台锅炉全功率运转的情况下,度也只能勉强保持在二十二节。

“长官,已判明敌舰身份!”

还未看完报告,小泽治三郎拿着报告的右手就开始微微抖了。

三艘“皇帝”级战列舰,一艘“果敢”级战列巡洋舰,果然是大明帝国海军的快战斗群!

毫无疑问,这份报告几乎成了南遣舰队的死刑宣判书。

“金刚”级快战列舰肯定不是“皇帝”级的对手,不管是火力、度还是防护,“金刚”级都没有优势,甚至处于全面劣势。相对“果敢”级战列巡洋舰,两者防护相当,度相当,“金刚”级的主炮比“果敢”级多了两门,口径却小了一圈。只是,对两者来说,不管是十四英寸穿甲弹,还是四百毫米穿甲弹,都拥有同样的致命效果。

更让小泽治三郎绝望的是,动“自杀式”攻击的四艘驱逐舰全部完蛋,而且没有对敌人构成任何威胁,甚至没有让那艘一直在炮击“金刚”号的战列舰转移主炮火力!

现在,小泽治三郎手上只剩下了四艘不比战列巡洋舰强多少的快战列舰,而且“金刚”号的度已经掉到了二十二节。

逃,显然不大可能。对方的四艘主力舰都能以三十节的度追击!

打,又打不过。

怎么办?

“长官,‘比睿’号已经跟上来了。”

听到铃木义尾的报告,小泽治三郎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万幸的是,四艘快战列舰都已完成转向,而且都跟了上来。

编队中,旗舰“金刚”号位于最前面,然后是“榛名”号,“雾岛”号,与没有完成所有改进的“比睿”号。

让小泽治三郎感到有点好笑的是,“比睿”号的主要改进工作几乎全部延期,反而是为“大和”号做测试的舰桥提前竣工。也就是说,“比睿”号的舰桥与另外三艘姊妹舰有明显区别。

逃不了,又打不过。

要想渡过难关,小泽治三郎只有一个办法。

给予对手沉重的打击,让对手承受不了损失,主动撤出战斗!

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只有一个办法,即全力对付最弱小的战列巡洋舰,争取尽快击沉,至少重创那艘战列巡洋舰!

顷刻间,小泽治三郎的脑海中出现了好几个念头。

“命令‘比睿’号加,从左侧追上来。”

“长官……”

不但铃木义尾惊了一跳,舰队司令部的其他军官也都吓了一跳。

有一点常识的海军军官都知道,小泽治三郎的这道命令是让“比睿”号去送死!

“现在,必须有人为天皇,为‘大日本帝国’,为海军尽忠!”小泽治三郎的话语坚决而果断。“舰队减到十八节,其他三舰集中火力炮击四号敌舰,争取在……在‘比睿’号为我们争取到的宝贵时间内击沉四号敌舰!”

铃木义尾咬紧了牙关,捏紧了拳头,朝还在呆的通信军官点了点头。

“天皇会记住他们,‘大日本帝国’会记住他们,海军也会记住他们。”小泽治三郎走到了舷窗后面,自言自语的说道,“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在此停下脚步。如果注定需要做出牺牲,总比牺牲整支南遣舰队好得多!”

命令以电波的度传了出去。

“比睿”号战列舰上,平冈?一大佐刚刚命令主炮瞄准一号敌舰。

这是极为常规交战准则。现在敌人的主力舰舰队刚刚完成转向,一号敌舰正好位于“比睿”号的北面。虽然距离仍然远了一点,而且敌舰在夜色的掩护下,显得非常模糊,难以精确瞄准,但是比起对付另外三艘敌舰,明显要容易得多。

与铃木义尾一样,平冈?一也是在去年十一月份担任“比睿”号舰长的,并且计划于今年十一月份离任,将战舰交给下任舰长阿部孝壮大佐。只是现在看来,平冈?一大佐不但无法离任,还很有可能成为“比睿”号的末代舰长。

收到命令时,平冈?一只是微微迟疑了一下,随即就下达了加转向令。

“大佐,为什么转向?”

平冈?一没有开口,只是将寥寥数语的电文递了过去。

不用任何解释,不用任何废话,作为“大日本帝国”海军军人,在收到命令后,到知道该怎么办。

对军人来说,命令就是一切,执行命令就是军人的天职!

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在命令面前,都只是军人,是必须要服从命令的军人。

海面上,排水量近三万五千吨的“比睿”号战列巡洋舰开始加转向。

因为未能完成所有改装,所以“比睿”号比另外三艘姊妹舰“轻”了一些,第二次改装后的公测排水量还不到三万五千吨,而“金刚”号接近三万六千吨,“榛名”号则过了三万六千吨。

较小的排水量让“比睿”号拥有更高的度,在测试时,甚至跑出了三十点七节的度。

只不过,少掉一千多吨重量,几乎都是装甲钢板!当时,为了加快“大和”号与“武藏”号的建造工作,原本计划给“比睿”号改造用的装甲钢板全都被挪用了。这其中,就包括了弹药库上方的一百零二毫米加强装甲!

另外,“比睿”号在改进的时候换上了为“大和”号测试的新式塔楼。

这又占去了几百吨的重量,也就是说,“比睿”号还要在别的地方削减几百吨的重量来“满足”新式塔楼的需要。

如此一来,“比睿”号的装甲防护能力在原本已显薄弱的“金刚”级中是最差的!

另外,“比睿”号欠缺的不仅仅是装甲。

因为提前“竣工”,所以在被派往南遣舰队的时候,“比睿”号没有来得及装上新式测距仪,使用的仍然是从“榛名”号上拆下来的老式测距仪。

另外,在“条约期间”,“比睿”号被改为训练舰,并且被拆掉了“哎”(日文第四个字母的中文音)炮塔,并且没有接受第一次大规模改进。结果,在改造中,“比睿”号重新安装“哎”炮塔,并且没有来得及在奔赴南遣舰队之前进行调试,甚至连“哎”炮塔的扬弹机都没有完全备妥。

这些,都是“比睿”号上存在的致命隐患。

显然,小泽治三郎“壮士断臂”的“壮举”也是有一定理由的。

作为战队里最差的一艘战列舰,不牺牲“比睿”号,难道牺牲更有机会逃脱,并且更有把握给予对手重创的战舰?

这也正是小泽治三郎的特点,冷静,而且绝对冷酷。

随着“比睿”号突前,战场上的局面再次出现了变化。

此时,“太祖”号上,白佑彬也正在考虑是否要转移目标。

说白了,前面十四轮齐射的结果让他非常失望。即便换“皇帝”级之外,其他任何一艘战列舰,在十四轮齐射中,也能保证有一成的炮弹命中目标。这可是帝国海军在大规模炮战中最低的命中率!

结果,“太祖”号打出的一百二十六枚炮弹,只有一枚命中,十八枚近失,其他全都偏差得有点离谱。

另外,完成转向的时候,局势也生了变化。

之前与“太祖”号交战的一号目标舰已经脱离了“太祖”号后主炮的射界。因为“皇帝”级丙炮塔,也就是位于尾部的主炮炮塔的旋转角度只有二百三十度,即只能向左右各旋转一百一十五度。所以,在完成转向后,“太祖”号只能用九门主炮瞄准三号目标舰与四号目标舰。

相对而言,四号目标舰更加理想。

只不过,敌舰队的度明显慢了许多,一号目标舰的度已经跌到了二十二节,而且还有继续减的迹象。要不了多久,编队就能追上去,于敌舰队处于平行状态。

这样一来,“太祖”号的对手应该是二号目标舰。

如果现在炮击四号目标舰,等下还要重新调校炮击参数,才能瞄准二号目标舰。相反,如果炮击三号目标舰,等下可以与“仁宗”号先干掉三号目标舰,再“招呼”二号目标舰。至少在白佑彬看来,失去了雷达的“仁宗”号比“太祖”号还不如,最终肯定需要“太祖”号帮忙,才能干掉三号目标舰。

当然,白佑彬有足够的时间做出选择。

现在,舰队的度达到了二十七节,而且还在提。看样子,祖寿清准备先追上向东逃窜的敌舰队,在最理想的位置上给予敌舰队致命的打击。因此,除了排头的“太宗”号在用部的两座炮塔继续炮击暴露在火光中的一号目标舰之外,其他战舰都暂时停止了炮击。

随着“比睿”号,也就四号目标舰突然加杀出,白佑彬的难题迎刃而解。

这时,祖寿清也下定了决心,一个非常大的决心!

“太祖”号上的**再次出怒吼的时候,编队里四艘主力舰相互间的距离已经拉近到了两海里之内。

按照祖寿清的命令,四艘主力舰的炮口全都对准了四号目标舰。

根据后来的战斗报告,祖寿清当时认为,加突前的四号目标舰并不是为了吸引火力,更不是为了掩护排头的旗舰,而是准备逃跑。】

一场海战的部分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