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鹊占鸠巢
作者:帝秦王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776

古时,有一个富人,他有一百个金币。 无弹出广告文本小说站

有一天,一个穷小子来到富人面前,威胁富人,教富人给他十个金币。

富人虽是不怕威胁,但却反感与穷小子“计较”,于是便给了穷小子十个金币。

穷小子得了十个金币后,转眼就变成了富人。

于是,穷小子昔日的穷兄弟们见状,便来与其讨教“致富”之法。

穷小子并不吝啬,照实与他们说了。

于是,接下来,那帮穷小子们便纷纷来寻富人要金币。

一开始的一两个,富人照例还是给了,但随着金币的减少,后来的几个,富人便不愿意再给了。

于是,后来的几个便合起伙来,打了富人一顿,将富人的钱全都抢走了。

自此,富人因为一开始的“懦弱”变成了穷人,而穷小子们却变成了富人!

鹊——鸟名,通称喜鹊,背部羽毛黑褐色,肩、颈、腹部羽毛白色,尾巴长,停在枝头时尾巴常上下翘动,叫声响亮,民间认为它的叫声是好兆头。可用作人名,如扁鹊。

鸠——鸠鸽科部分鸟类的通称,约有300多种,通常指的是该科中体型较小而尾长的一种。也可用作人名,如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又名曹操的鸟)。

……

公元200年六月,曹操对据于淮南的袁术发动剿灭战,大获全胜。

七月初,听闻淮南沦陷、袁术身死的消息后,居于濮阳的刘岱便即坐不住了。

刘岱即派心腹大将高览赶往许昌,自许昌太守于禁处调了三万人马后,直扑汝南。

自袁术身死消息一经传至汝南,袁术所任的汝南太守便已不知去向,失却管制的汝南,已然进入无政府状态,打砸抢烧事件频起。

故高览一至,未遇抵抗,便顺利接管汝南。

而后,高览便即联合汝南地界上有头有脸的大门大户,剿讨作乱之贼,恢复秩序,俨然把自己做了汝南太守一般。

(其实,若论“方便”,刘岱直令陈留太守张邈去取汝南最好;但前有讨伐宛城,功至一半,张邈便来“讨要”豫州刺史一职的教训,故此次刘岱未敢“劳驾”张邈!而是教高干绕路取兵后,方才进驻汝南。)

兖州军进驻汝南,宣告着对汝南当先拥有主权。

消息未经散开之前,先自传回汝南,刘岱大喜,便直令高干为汝南太守。

往汝南派兵之事,刘岱事先并未与司马望商议,故得汝南传回的消息后,大惊,急急来找刘岱。

“王上(岱王刘岱),今使得高览进驻汝南,并为太守,实不妥也!”司马望急谏刘岱。

刘岱闻言,不以为然的回道:“有何不妥,孤怎未觉出来?”

司马望解道:“曹操引军剿了淮南,照理袁术所辖的汝南便亦当归其接管,今王上使军贸然前去,必惹两家纷争矣!”

刘岱闻言,将嘴一撇,强辞道:“照理?照理我是代豫州刺史,汝南又属豫州,自该我管!即不按理,先到先得之下,汝南也该归我。曹瞒今得据淮南已属大幸,若我先伐袁术,则此时亦安于寿春金銮殿矣!真有纷争,我岂惧其呼?”

司马望闻言,后话已然全被刘岱堵死,无奈摇了摇头,“唉”了一声,转身去了,心道,“与此时的曹操争,我军能有几何胜算?何故要给曹操留下出兵欺我的口实!”。

那么说,刘岱真不怕同曹操结怨吗?

其实现下刘岱已然想明白了,在去了淮南袁术之后,中原便只剩下他和曹操两家,结不结怨,早晚都是要有纷争的;故刘岱现在是能多占点便宜,就多占点便宜!

那么,刘岱真占便宜了吗?又占了多少呢?

闻知刘岱使高览占了汝南,曹操、荀彧皆自一惊愣之后,曹操叹息一声,哼笑道:“千算万算,竟是漏算了刘岱这只虾米!”继而询荀彧道:“文若于此事怎么看?”

荀彧思忖一会,实怕曹操头脑发热,引起中原大战,便道:“袁术虽死,袁绍未定,只今成兄尚于河北与冀州相争之际,若刘岱还未摆明了要助袁绍,我们暂还不宜与其撕破脸皮!”

曹操闻言,点了点头,道:“我心中亦有此议,刘岱比之袁绍,实如猪狗。河北未有定数之前,我也不想和刘岱闲扯。其既愿领汝南,便教其先领就是。汝南这些年也多遭兵祸,他先帮我们重建起来更好!”

闻言,知曹操深得轻重缓急,荀彧大宽,笑谓曹操道:“只栏中肉猪,多肥一些,再杀不迟!”

闻言,曹操亦哈哈哈的同荀彧大笑起来。

主仆二人正自高兴,又有小校慌慌张张前来报事。

曹操见状,不禁皱眉,喝小校道:“慌张什么?莫不是刘岱取了汝南,又使军下了小沛不成?”

小校闻言,急喘匀了两口气,道:“喜报,是喜报!”

曹操闻言,哦了一声,复道:“喜报?”

小校急回道:“江夏太守黄祖自庐江将其子黄射及守军全部调回江夏,今庐江城已空,我军可以随时进驻!”

闻言,曹操又哦了一声,笑谓荀彧道:“呵呵,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一个未占先取,一个占了又去,真真教我有些糊涂了!”

黄祖莫名撤出庐江,把曹操给弄糊涂了。黄祖此举何为?莫不是也糊涂了?

前者陈兰、雷薄二人丢却袁术,引得三千多淮南军遁至江夏后,知淮南已陷,袁术命将不久之下,黄祖急教人绑了陈兰、雷薄二人。

接着,黄祖便使兵将将二人缚往京城,迅速以此举同袁术划分界限,示好朝廷。

故树倒猢狲散之下,相信即袁术本人临至江夏,亦会被黄祖解缚朝廷!

缚走了陈兰、雷薄,黄祖不敢怠慢,又亲往庐江而来。

到得庐江,黄祖便命黄射将兵撤出庐江城,归回章陵。

黄射不解,问黄祖道:“父亲此乃何意?”

黄祖闻问,怒道:“何意?今淮南已失,袁术以篡逆之名身死。咱家与其结姻,势必遭怨。尤其前者曹操、孙坚相约,共伐寿春之时,我们立于袁术一边,逼死孙坚。今曹操灭了袁术,岂肯与我们善罢甘休,必将联合柴桑,共讨我等!(黄祖实不知,孙坚之死,曹操亦有“大功”也!)故我们本就兵微将寡之下,怎好又分两地守之?江夏乃吾家祖业,自当以之为重,今速速移兵,莫再废话!“

闻言,黄射亦知事急,不敢再行怠慢,直倾庐江之兵,随黄祖撤回章陵。

见曹操连叹糊涂,荀彧微微一笑,替曹操解道:“黄祖此举,不过是怕我们取下淮南后,再往江夏,故才调了庐江之兵回去共守江夏而已!”

曹操闻言,点了点头,忽觉透彻,而后不禁一笑,道:“袁绍尚据河北,中原亦未大定之下,目今我还暂未有过江的考虑!现即黄祖老儿主动示好,让出庐江来,我们便教其于江夏再过几天安生日子吧!”

荀彧闻言,躬身一礼,赞道:“主公英明!”

闻赞,曹操淡然的一笑,轻松的道:“走,就借此机,我们往庐江去看看!”

……

数日之后,曹军进驻庐江城,曹操领众臣将往长江岸上观景。

曹操远眺柴桑,想起昔时之同僚故友孙坚,心中好一阵“唏嘘”。

未知是否天数,此时为孙坚守孝于柴桑的孙策,亦正临江北望,想及当日曹操“不出援兵”之事,心下忿恨。

如此“君在长江北,吾在长江南,日日思君不见君,共对一江水”之势,实有趣哉!

……

与此同时,早些时候被黄祖使人押至京城的陈兰、雷薄,亦如阎象、杨奉一样,未逃过“斩立决”的下场。

殆将袁术一党尽剿之后,朝廷便散榜文于天下,教天下之民知晓“篡逆”的下场,并大加褒奖剿贼有功的曹操。

至于“抢占”汝南的刘岱、“变节”的黄祖,朝廷并未提起。

在天下已然够乱了的情况下,朝廷如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举,实只欲无事之人尽量相安无事,能不乱则不乱,能少添乱尽量少添乱罢了!

不过,终如此众多变故之后,中原之势反倒比之别地,更趋简化明朗,只谁也想不到经年前京中的一家“纨绔子弟”,竟成一时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