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美国佬,真他妈有钱
作者:蓉城秋雨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304

矿当矿当旷当,火车碾压铁轨,发出单调而有节奏的声响。

张光强坐在车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色,由一望无垠的农田,变成渐次增加的屋舍,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益都市,就在前方。

他没有想到,自己才离开没有几个月,又有机会,重新回到这座城市。

毕业分配,他被分到长南的一个机械厂。

在那里,他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车间实习,亲自体验到了国营厂矿的人浮于事。忙的人忙死,还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闲的人闲死,闲得无聊就到处造谣生事,搬弄是非。

在工厂,他领受了中国那复杂的人事关系,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

每个人都要站队。

班组之间要站队,车间内部,也要站队。你属于张班长的人、他是王主任的人,泾渭分明。哪边都不站,想当逍遥派?做梦啊,哪边的好处,你都得不到,还要到处受气,脏活累活,全都跑不了。

涨工资,没你的份;评级,没你的份;提升,没你的份;分房子,没你的份……

张光强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边缘人。

他是多么的怀念在学校的日子,那无忧无虑的大学时代,那些四一七寝室,叶军、郭凡他们这些兄弟们。

好几次,他都在宿舍里,躲在被窝里,偷偷的流泪。

就在这时,他在厂办的报架上,看到了经济日报的招聘广告,那高额的工资待遇,让他动心了。他抱着一丝希望,精心写了一份简历,在晚上,偷偷溜出厂区,步行几公里,跑到邮局门口,将信投进了邮箱。

再然后,他就坐上了开往益都的火车。

张光强从贴身的衣兜,拿出一封薄薄的信封,抽出里面,已经看过无数遍的信件,在摇晃的车厢中展开。

信件分上下两部分,分别用中英文,打印而成。

“尊敬的张光强先生,您的简历已经收到,感谢您对双环投资管理公司的支持。经公司慎重考虑,认为你符合公司聘用要求,特邀请您,于1990年9月27日前,带上个人身份证明,凭此信件,到美国双环投资管理公司益都市分公司报道。如有疑问,请拨打咨询电话010-xxxxxx。”

落款是美国双环投资管理公司,还有一个蓝色的公章。

这年头,对中国人来说,公章的效力,就等于铁证。

盖了公章的,肯定是真的。

更何况,张光强还到电话局,拨打了双环公司的咨询电话,确认自己确实已被录用,才辞职离开工厂。

透过车窗,他看到熟悉的城市轮廓,逐渐出现在远方。

他在这座城市,待了四年,转眼间,这个城市已经物是人非,熟悉的人,已经天南海北,各在一方,唯一熟悉的兄弟,就只有郭凡了。

可惜大家都没有电话,想联系也无法联系,要不然,他也不会在长南,感到那么孤单。

好像他分到了东城区工作,现在,他已经成为神气的政府工作人员了吧。

真羡慕这小子!

火车道旁的树木、房屋,慢慢从窗边滑过,即将进入城区,火车开始减速了。

一阵汽笛声响,火车来回摇晃几次,终于停靠在站台。

张光强背着自己不多的行李,走下火车,这样的经历,他曾在学生时代有过很多次体验,很快就熟练地穿过地下通道,来到检票出口。

走出出站口,一幅红色的横幅,就跃入眼帘,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美国双环投资管理公司报道迎接处”

横幅下,几张条桌后,坐着几个身穿西装的人,西装的样式都是一个样,比在街上看到的要更加挺括、贴身,是完全比照中国人身材,特意订制的。

西服的胸口,都别着一个烤瓷的标示牌,每个人都看起来精神抖擞。

在迎接处后面,一溜停着三辆高档旅游客车,挡风玻璃上,放着一个塑料牌“美国双环投资管理公司专用接送车”。

这样的派头,不愧是美国公司!

张光强压抑住心中的兴奋,看到几个同样大包小包出站的旅客,向着接待处走去,估计也是前来报道的同事,来不及发出更多的感叹,赶快也走了过去。

接待处都是年轻人,男的气宇轩昂,英俊挺拔,女的身材高挑,俊俏可人。

“请问,您是前来报道的吗?请出示一下您的身份证,和邀请函好吗?”看到他们过来,接待处的人,都站起身,一对一,分别接待。

张光强掏出,已经因为多次折叠,边角都有些磨损的邀请函,不好意思地递了过去。对方丝毫没有怠慢的神情,始终站立着,保持着笑容,立即翻开一本名册,找到了他的名字,打了一个勾,然后,收回邀请函,将身份证和一个烤瓷标示牌,双手送回。

“谢谢您的配合。这是您的标示牌,请佩戴在胸口。您可以先到后面车上,稍作休息。等人满了,司机就送您去厂区。”接待的年轻人,自始至终,就没有坐下,一直站着,为他提供接待服务。

这素质!

还没有正式到公司,张光强对未来已经充满了信心。这样正规的管理,这样贴心的对待员工,不愧是美国公司,国内完全没法比啊!

他坐在豪华旅游大巴,柔软的沙发上,感到世界是多么的光明。

出站口,陆陆续续有人前来报道,然后被引导到大巴上。很快,他坐的这辆车就启动,向市区驶去。

车上并没有坐满,大概只有十六七人,毕竟不能让大家一直坐在车里等待。应该是只要有人,就定时发车。

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彼此还有些生疏,基本上,都不坐在一起,而是一个人占了一排座,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很少说话。

偶尔几句交谈,说话的口音也是天南海北,哪里的都有。

东北、天津、江浙、湖南、广东,就在这十几个人中,张光强就听到了好几种口音。其中有一半,八个人看起来都比较年轻,在三十岁以下,其他的,则是一些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还有一个头发已经全白的老头子。

这是老中青,三代结合啊,双环公司在招聘时,看来是注意到了年龄结构的问题。

大家现在也算是同事,以后就在一个锅里舀食吃了,从单位出来的习惯使然,彼此也作了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

其中好几名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都曾在国家研究单位工作,或是不如意而离开,或是国家拨付的研究经费,低到无法糊口,迫于无奈,出来自谋出路。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比较多,说起国内研究单位,这些年的处境,都是一阵唏嘘。

那个头发全白的老头子,姓秦,那些四十多岁的研究员们,对他都很尊敬。

张光强觉得名字有些熟悉,在记忆中搜索,猛然间想起,他曾在某本计算机杂志上,看过他写的一篇文章!

想不到,这样一个计算机界的知名专家,也被现实所迫,沦落到为五斗米折腰的地步。

本来这些人,都是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来,为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做出贡献的高端人才。他们大多数都有丰富的理论经验,和长期实践积累,但现在,就在他们最年富力强,即将出成绩的时候,却离开了研究单位,把他们的知识,用来为外国人赚钱!

张光强兴奋的心情,忽然变得低落,甚至,有一丝悲哀。

“益都市的发展,有些落后啊!北京现在都开始开发三环以外的地界了,这里还没有出城市内环线。”旅游大巴行进在市内,一个中年人,用一口北京话说道。

“这不奇怪,西平是内陆省份,又四面环山,发展是比其他地方慢一些。”有人接道。

“不是说益都市,是西南三省经济文化中心么?怎么看,还不如我们湖南?”一个湖南人说道。

“西南三省,呵呵,你看看,西南三省都是些什么省,一个赛一个的穷,都是在国家挂了号的贫困省。发展得起来才怪了。”一个本地的科研人员,自嘲道。

“怪了,既然益都这么穷,美国公司怎么想着,把我们都招到这里来?北京、上海、广州,哪一个不比在益都强?”

“不清楚!”

“美国人的想法,谁知道!”

大家纷纷表示,搞不懂美国人的想法。

“我说!西平省是国家三线基地,有大量的国家保密单位,美国人该不是想借着在这里建厂为掩护,刺探国家机密吧?”一个四十好几,接近五十的老者突然间,叫起了起来。

车上沉默了片刻,轰然笑了起来。

“老徐,我说你革命警惕性,也太高了吧!美国人想不想刺探国家机密,我不清楚,但我敢肯定,国家必然也会派人,盯着这个美国企业。只要他们有搞阴谋的举动,马上拿下。这里交通不便,他们就是想跑,也没地方跑!”

“谁说没地方跑,可以跑印度嘛――只要翻过喜马拉雅山就行!”一个怪声怪气的强调,响起来。

笑声更加热烈。

旅游大巴一路不停,穿城而过,向郊外驶去。

车上的乘客,越发惊讶起来,大家看着四周,逐渐增多的农田,都摸不清头脑。

大巴车从通城大道,拐上旁边的一条柏油路,看路面柏油的颜色,这条路还是刚刚才建成,崭新平坦。

“到底把我们送到哪里去啊?”

有人开始小声嘀咕起来。

就在大家惴惴不安中,大巴车前方,农田忽然绝迹,出现了一片工地。

十几辆工程车辆,来回穿梭,高高的塔吊,伸出长长的吊臂,将一捆捆建筑钢材,吊运到指定地点。

繁忙的建筑工地远方,可以看到一片已经平整完毕的场地,被未经修饰的红砖墙,围了起来。越过红砖墙,一座座钢架构简易房的屋顶,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

“是……是这个样子的?”

所有人都哑然无语。

这和他们的预期,差距太大了。他们都是在国家单位待过的,没有想新公司的环境有多么优美,过得去就行了,关键是研究设备要好,能让他们一展所长。

但在火车站,那高素质的接待处,乘坐的豪华大巴,把他们的期望,不由自主地抬高了。

然而到了目的地,他们猛然发现,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落差,竟然如此之大。他们几乎以为,自己到了解放前,重新过上了白手起家的年代。

这,还是美国人的公司?

大巴车响了几声喇叭,缓缓开到了红砖墙正面,在红砖墙上,“美国双环投资管理公司”的招牌,熠熠生辉。

十余名中外混杂的欢迎人群,站在门口。

还好还好,这些人,还是正牌的老外,那种神态,也不是中国人戴一幅假发,就可以伪装的。

一下车,对方流利的美式英语,彻底打消了他们的怀疑。

旅游大巴放下人,掉转车头,又向城区方向开去,负责接下一班。

通过介绍,他们知道,最前头那个大腹便便的美国佬,就是他们的新老板,顶头上司,双环公司的总经理克劳迪恩。

其余的人,大部是西方人,还有几个说着奇怪国语、华裔美国人的黄皮肤。

闹哄哄一阵,外国人名字绕口,他们记住了克劳迪恩的名字,其他人有些名不对人、有些根本就没听清,只能等接下来,慢慢熟悉。

走进厂区,众人心中的疑惑,顿时消去。

虽然外面还在施工,马达咆哮,灰尘漫天。但在红墙内,却铺设了平整的水泥路,留下的泥土部分,被辟为花园、绿化带,还有一个小小的中国式水亭。

新种的绿色植物,刚刚成活。树木叶片掉落不少,还有些焉耷耷的,剩余的叶片也有些泛黄,但总算有了些绿意,让周围景致,显得不那么单调。

红砖墙内,用钢结构支撑,建了一排排的简易房,条件的确算不上好,但公司总经理表示,公司刚刚创建,这一切,包括平整土地、电线牵入、排水管道建设、简易房等,都是在两个月内,草草建立起来的。

等外面的土地平整完毕,公司才会展开全面建设规划。

这个解释,打消了众人的顾虑。考虑到工作已经辞去了,允诺的工资也不变,那么先留下看看,再作打算不迟。

初次见面,人也还没到齐,克劳迪恩只是简单和大家客套了一下,就领他们去看各自的居住情况。

等到了简易宿舍,大家的所有不满,全都不翼而飞。

每一个三十岁以上的技术人员,公司为他们安排了单间,虽然单间也就只有十一二个平方,但对习惯了逼窄居住环境的中国人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所有的床铺,都是席梦思床垫,躺上去,柔软舒适,仿佛把整个人都包了进去。

房间里,还有一台录音机!

至于刮脸刀、镜子、脸盆等生活用具,更不用说,一应俱全。最让他们感到震惊的,是公司,给每个房间,都配了一台电脑!

还不是常见的286,而是386!秦工的房间,还配的是一台最新的486!

“你们都是公司请来的技术人员。我们公司,从事的就是计算机行业,这些计算机,就是你们的工作工具。我们不可能,要求你们赤手空拳,去为我们设计出最好的软硬件,这就想让你们,凭空想,建起一个理想王国一样不现实。”总经理克劳迪恩如是说。

每一个人都禁不住咂舌。

乖乖,美国人,太他妈有钱了!

即便是几个从国家研究单位出来的研究人员,也是一幅不敢置信的样子,反反复复地摸着计算机,打开电源,甚至还输入几个公式,测试这是不是一个样子货。

“如果……如果国家也舍得这样投入……”

张光强听见身边,秦老哆哆嗦嗦,老泪纵横地,低声念叨,禁不住心中一阵心酸。

在公司里,还有一排专门的生活设施:淋浴房、洗衣间、热水房,以及一个售卖各种日用百货的小服务社。

美国人,真他妈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