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德为道生,上德自然(…
作者:妙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57

第三十八章:德为道生,上德自然

一、题解:

美德就像一朵既娇艳又芬芳的花朵,但只有长在“道”这棵大树上,才能永远美丽绽放。如果这朵花不是由“道”所生,如果不是由道自然而然地生出来的,如果是出于某种目的而伪装出来的,那这种“伪德之花”由于没有根本,肯定是难以长久的!

二、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译文:

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他虽然为我们做了许多好事,但他却不想占有这份荣誉,并不自以为有德,这才是真正的有德。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形式上的德,刻意地想不失去德,对人施德也是有心去做,做完之后又唯恐别人不知道,就到处去宣扬,这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具备德。真正具备德的人,一切顺其自然无所作为,而且也是无心作为,没有自己的私人目的,但却什么事情都能够成功。仅仅在形式上具备德的人,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并且也是有心作为,因为他有所企图,才将“无为”当做幌子。讲仁爱的人要做一件事,是没有私心意图的,所以容易做好。讲义气的人要做一件事,常有私心的目的,所以可以做好的事情是有限的。讲礼仪的人去做一件事,是勉强施为的,如果对方没有回应,就可能动用武力使人屈服,强迫对方回礼,这样的人最终什么也做不好。所以说,丧失了道的人才只好去讲德,丧失了德的人才只好去讲仁,丧失了仁的人才只好去讲义,丧失了义的人才只好去讲礼。而所谓的礼仪,是由于人心不够忠厚才产生的,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已经失去了忠诚和信任,是非常浅薄的东西,而且是社会*的祸首;最先提倡礼的人,盗用了道的名义,自以为聪明,但那不过是道的虚华,并且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要选择淳厚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选择虚华。因此,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要舍弃后者的浮华而选择前者的朴实。道德修养共分道、德、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层次,合于道的社会一切须自然而行,当社会发展到必须要用礼仪来维持时,虚伪狡诈随处可见,已经是不堪设想的时候了。#手打吧随风手打 #

四、理解:

巴西等国有专门的狂欢节,我国有的少数民族也有。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由于我们人类是一种高级动物,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动物本性,因为是万物之灵,所以平时总是有意识地用理智压制和战胜动物的本性和感情的冲动。时间长了,如果这种压抑超过了身体的承受限度,身体就会憋出病来。

所以,这些国家和民族每年都搞一次狂欢,以便将人们心中的压抑给予释放,使大家的心情放松,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王莽为了篡夺汉朝的天下,处心积虑地伪装自己,用假德、假仁、假义和假礼貌欺骗了满朝文武和全国人民长达12年,直到自己成功地登上了王位才来了个大变脸――由圣人变成了一个魔鬼。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由“道”做基础,后面的仁、义、礼、智、信等等都可能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阴谋而伪装出来的。

当然了,欺骗是不可能长久的,也是没有好下场的。后来全国人民发现上当以后,就起来推翻了他。

达摩祖师是将释家文化的禅宗传到中国的高僧,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他来到中国后,听说梁武帝很热爱释家文化,于是前来拜访。

见面后,梁武帝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是多么崇敬释迦牟尼圣人,多么热爱释家文化,为和尚们盖了多少庙,布施了多少粮食和鞋袜。然后就得意洋洋地问达摩祖师:“大师,你说我付出了这么多,那我得到的功德是不是很大呀?一共有多少呢?”

达摩祖师说:“一点儿功德也没有!”

当时梁武帝就傻眼了,我们也感到一头雾水,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奉献是不求回报的,如果有了功利之心,就成了一种做买卖,为了功德而有意识地去做,反而没有功德。应该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就去做,这样不求功德,反而功德最大。

中国人的邻里之间都想处好关系,从“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儿”这句话就可以看得出来。但为什么有些邻居们过去挺好的,好的跟一家人似的,但为什么后来却化爱为仇了呢?就是因为他们的亲近往往都是带有功利的目的,如果觉得对方没有帮助到自己家很多的时候就会感到很失望。

另外,双方都挺注重礼仪的,觉得这样能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但人的关系处得太近了以后就往往会忽略这种礼节,可能就会在无意之间,特别是在对方心气儿不顺的时候感觉到生气。

对方生气了,我们就想,我也没有错儿,你生啥气啊?你生气,我还不高兴呢!于是,本来亲密的关系一下子就会变得非常疏远,这就是由爱生很,化爱成仇的原因和过程。

越是亲近的人之间,这种情况越容易发生。越亲近,就会不知不觉地将对方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进而想将对方完全占有和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意见安排一切。当代西方《心理学》将这种现象命名为“非爱性”行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己认为该做的就去做,不要带有目的性,如果对方对我们不好,我们也觉得正常;如果对方有所感应和回报,我们就当成是意外的收获。

五、应用建议:

、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我们要努力追求真理。

B、我们帮助了别人之后千万别张扬、别邀功、别要回报。这样不但永远没有矛盾,而且还能多积累阴德,对自己和孩子的将来都有莫大的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