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控制**,道德为纲
1、题解:
一个小朋友特别爱吃糖,后来把牙齿吃坏了;一个小朋友特别爱吃橘子,把皮肤吃成了橘子皮的颜色,这都是些小**,所造成的后果也不算太严重。
正像一个小狼崽儿虽然可爱得像个小狗狗,但长大了就会吃人一样,**这个东西也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增长,它的破坏力也会同时增长。
大家在生活中经常听说,有个人太贪喝酒儿喝死了,有个人好色*被枪毙了,有个人贪财诈骗锒铛入狱,有个人为了争一口闲气与对方大打出手双双入院,有个人为了出名不要脸脱了衣服去裸奔,有个人吃上毒品戒不掉家破人亡,有个人迷恋于网络虚幻的世界丢掉了工作妻离子散。
虽然这些悲剧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是因为**太强了所导致的,这种病只有一种去根儿的良药,那就是通过道德的学习将自己的**调适到正常的状态。
“正常”的意思就是,“正确的东西才能长久”,错误的东西又怎能长久得了呢?
2、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3、译文:
天地万物都是从道开始的,道就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如果你学习并领悟了道,那就说明你已经掌握了万物的根源,你就能够认清万物;你既认识了万物,又能坚守着万物的根源,那你这一生中就不会有任何危险。如果能堵塞住嗜欲的孔窍,那你终身都不会有烦恼。如果打开**的孔窍,各种各样纷纷杂杂的事情就会搞得你始终处在忙碌和烦恼之中,一生不得安宁。能观察到事务的细微变化叫做明,能坚持柔弱原则的叫做强。运用智慧的光芒使自己永远明白而不糊涂,无论任何事都按照其规律去对待,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就是所说的学习古代圣贤的为人处世之道。人要从事物纷纭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去追索根源,去把握原则。要去除私欲,才能以明澈的智慧之光,览照外物,才能真正地看清事物的本相,明察事理。
4、理解:
后魏时期,有两位大臣叫做李崇和元融,本来高官显贵的家庭生活就非常豪华奢侈,可以说是穿金戴银,什么也不缺,应该知足常乐才对,但他们还是贪心不足,结果经常招致一些意想不到的灾祸。
有一次皇帝和他俩闲逛,溜达溜达就来到了库房。国王知道他俩是出了名的贪心鬼,就想到了一个整蛊他们俩的办法。
国王说:“两位爱卿,今天我高兴,决定赏赐你俩。你们看这个库房里面的绸缎,看你们的能力,随你们的心愿,你俩一次性能拿多少,我就赏给你们多少。”
这俩人一听心里乐开了花,顾不上考虑大臣的风范,冲进去就抢,每个人都拼命多抗几匹绢,结果拿得太多了,身体承受不了了,一个把腰闪着了,另一个更惨,把腿给摔断了。
这下可倒好,绸子一点儿也没捞着,就直接上医院了。
很多热衷于权势与富贵的人一开始都特别不理解陶渊明。这个人怎么那么傻呢?我们请客送礼、挖门子淘洞,甚至花钱行贿想当官儿还当不上呢,他怎么干得好好的就弃官隐居了呢?
后来他们当上官儿了,就有所感触,原来当官儿也不是那么好受,一方面“伴君如伴虎”,领导一个不高兴,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呢就惹祸上身了;还有就是“政治是杀人不见血的刀”,
表面上大家都笑呵呵的,好像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其实大家都互相在背地里下黑手,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
想当个焦裕禄、任长霞那样的好官儿很难当好,也很难当得长久,要想当的久就要不断地向上爬,向上爬就需要不断地往上层搞政治投资,想投资就要有钱,于是不得不去贪污受贿,时间长了、次数多了、金额大了就难免会出事儿,于是就“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吗!当官儿看着很风光,其实过程很痛苦,鞋子穿着不舒服,谁难受谁知道!
后来果真出事儿了,双规的双轨,下狱的下狱,甚至有的直接吃到了一粒“花生米”,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了解了陶渊明的聪明和智慧,他们此时很后悔,但却为时已晚,于是写出形式各异、主题一致的《悔过书》,提醒后来的人不要重蹈覆辙。
有些人对此不屑一顾,说那些出事儿的人都是傻瓜,像我这么聪明的一定不会犯事儿。这使我想到在2010年有一期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栏目中,一个富二代男嘉宾吹嘘说自己有几台几台跑车,自己的驾驶技术如何如何了得,还经常玩儿飙车、飘移等花样儿时,有位女嘉宾问他说:“这样多危险啊?现在车祸越来越多,每年因为车祸死亡的都有20万人,以后还是要慢点儿开,多注意安全,既是对路人负责任,又是对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负责任!”
这本来是一番好意,但没想到富二代小伙儿非常自信地说:“那是他们开车的技术不好,我的技术很棒的,我不会出现车祸的!”
那位姑娘随口接上:“大家都以为自己的车技不错,为什么年年都死这么多人(我国每年因车祸丧生的人数在20万左右)呢?”
这回小伙子没得说了。有些人就是这样,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不死心,高压锅煮鸭子――肉烂嘴不烂!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能够事先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去预防灾祸的是圣人,看到别人的失败能够总结教训提醒自己注意的是聪明人,不听圣贤的劝导出事儿了才知道后悔的人是自以为聪明的蠢才。
《中华文摘》2007年第1期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杀手杨文的选择》。文章分析了一个被过度的**推向深渊的悲剧。
杨文从小就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农家娃,天真纯朴,小小年纪情商就很高。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估计这孩子将来准错不了。
长大以后他参了军,成了我们最可爱的人,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根儿正苗儿红的他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祖国钢铁长城中的一员,在退伍的时候,还被评选为“优秀退伍军人”。
在前些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中,杨文和战友们一起,冲在了抗洪的第一线,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国家财产安全,他们与洪魔展开了殊死的斗争。由于表现突出,他又被评选为“抗洪英雄”。
在他受到**的引诱犯错以后,记者采访了很多认识他的人,令记者感到痛心的是,无论是老乡还是战友,都异口同声地评价他说:“他这个人真的是很好,简直是无可挑剔!
然而,可怕和可悲的是,就连这样一位好青年,也在金钱**的引诱下堕落成了杀人犯。为了钱,他用在部队练出来的好枪法和好功夫作为杀手的才能,在香港的陆羽茶室,替别人杀害了亿万富豪林汉烈。
一个好战士变成了杀人犯,一个建设者变成了破坏者,一个美好人生变成了悲剧和罪恶的一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样的悲剧有很多,就在此时此刻,这样的悲剧也正在世界各地不断地上演着,这些悲剧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一定要在平时加强对经典的学习,用道德来控制住自己的**,不要让它突破界限而酿成惨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