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太子谍报早早传来,崇祯已经驾崩。太子火烧刘芳亮、大败大顺军、诛杀刘泽清等风传而至。三人成虎,传言越来越神,或曰太子借来天兵、天火云云。心系大明之人无不兴奋,吐出了多年的郁闷之气。对太子钦佩之余,又畏惧有加。闻太子已近徐州,众人等出城二十里候驾。
我渐渐融入到太子这个角色,忘却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将来。我很想见见史可法,虽然后世对其评价不一,但忠诚之臣不用怀疑。
部队行进迅速,得意于太子功劳。太子教导部下将领领兵之道在于兵贵神速,才能出奇制胜。太子骑马领头,起到了示范作用,不多的文臣效仿太子,放弃了蓝怩大轿,部队行军少了累赘。
史可法等人可是翘首以盼。见官道上尘土飞扬,数千铁骑迎面而来。有的官员认识,喊到:“那位是倪元璐大人,那位是李建泰大人”
说话间,人马已到近前。谁也不认识太子,见一位白袍小将在倪李二人簇拥下,居中而立,银盔银甲,跨下红马,腰佩马刀,外罩素衣。
倪元璐一声高呼:“太子驾到!”众人一听确是太子,慌忙跪倒叩头三呼千岁。
我看着众人,这是一群窝囊废,好好的一个南明朝庭被他们折腾黄了。
“都起来吧,随本太子进城。”
众人见太子态度极其冷淡,心中忐忑不安。
我一马当先,见一旁颜色各异的大轿林立,鼻孔哼了一声,回头对众人道:“今后不管文臣武将,年老年幼,一律不准坐轿,柳东山给他们马。”
也有高兴的,就是兵部和武将,如史可法、吕大器、解学龙、高杰、马士英等,他们是骑马来的。纷纷上了自己的战马,分立太子两厢,以显示自己没坐轿。
在徐州府衙我召集群臣议事。首先决定为崇祯举国发丧,派使者到北京,与李自成联系索要遗体。其次,继位问题,却产生了分歧。
高弘图首先出班上奏:“启禀太子殿下,昔太祖帝于南京,及至帝都北迁,南京成我朝之陪都。今北都已陷,太子应速回南京以继大统,以安臣民之心。”
这个提议绝对英明,无可厚非。史可法、姜曰广、张慎言、吕大器、解学龙等诸臣一致赞同。但我还想在徐州停留二日,倒不想游山玩水。徐州是南京的门户,不日将成与大顺军对峙的前线,必须做好安排。历史按照本来的趋势在变化,自己还有一定优势,必须把握。
可有些话又不便明说,我非常希望大臣们支持自己,和颜悦色地说道:“众位,我想在徐州逗留二日,之后立即回南京。”
“太子殿下,此举万万不可,国岂可一日无主,望太子殿下收回成命。”高弘图马上反对,其他人也随声附和。
“众位大人,太子殿下欲留徐州二日,必有深意,二日后回南京即位未尝不可。” 马士英倒是奸滑透顶,善于逢迎。
这下可激怒了高弘图等人,纷纷指责马士英,你一个总督知道什么,哪里有你说话的地儿,在此妄谈国政。
本来,马士英在凤阳,他能来徐州还得托史可法的福。史可法担忧江北局势不明朗,而马士英统管江北诸路兵马,调他前来以防不测。
虽然,我不耻马士英的见风使舵,但更气高弘图等人。我不想和这些人为难,以后用得着他们,但自己确实有目的。没好气的说道:“那就在徐州举行即位典礼吧。”
“太子殿下,此事不可,徐州乃是一郡,怎能与南京相提并论。在南京继任大统,才是应天时,顺民意之举。”高弘图还是反对。
我带来的这些人一直低头不语,包括倪元璐和李建泰,他们赞同马上回南京即位,不过据他们对太子的了解又不好轻言反对。还有一个原因,他们是外来人,表示同意会助长南京百官的气势。
而高弘图等人,传统和愚腐观念充斥头脑,南京是留都,才是正统,所以据理力争。不过,别的心思一点没有?那也是假话。自己虽然是大多数,但官职高者不过尚书,而京官来的可都是大学士,以后说不准还会有人来。必须在京官们面前表现出点气势来,不然以后哪有自己的地位?
我低头不语,怎么办?因为这点事跟他们弄僵了,杀几个,不值当的。以后路还长着呢,自己处于用人之际,除非万不得以,不能乱杀人。
高弘图等人见太子不语,心中暗喜。
马士英则坚决地站在太子一边,与众人打开嘴仗,你一言我一语地闹个不停。
我一摆手,厅堂瞬间鸦雀无声。我不信摆不平你们,脸上笑容可掬,柔声说道:“昔东汉献帝难李?、郭汜之乱,困守洛阳,幸曹公勤王,以咨酒食。不知诸公于南京已设酒宴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