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是《红楼梦》里着墨较多的人物。一位具有非凡公关才能的老太太。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与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左右逢源,装疯卖傻。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最后成为《红楼梦》重要的收场人物。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他的原型是谁?作者写他目的何在?他与作者及书中人物有何关系如何,是本节讨论的话题。
前文我曾得出一个结论,说刘姥姥的原型是康熙第七子胤佑,并通过年龄分析证实了我的观点。还特意提到了他王府本《红楼梦》的收藏者。现在我给大家提供更多文本证据补证说明这些问题。首先,从她说的一句笑话谈起。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刘姥姥逛大观园。在吃饭时,凤姐和鸳鸯捉弄刘姥姥,要刘姥姥在饭前高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刘姥姥果然这样说了,以致使贾母等红楼人物笑得前仰后合。有人将她这句令人笑倒的话,简单地理解为作者穿插的谑笑科诨,以增加人们读《红楼梦》的兴趣。有的人则太会联想,由“刘”字联想到清朝老家宁古塔一带地方。将“食量大如牛”说成清朝的侵略扩张胃口极大。说后一句中的“猪”谐“朱”的音,用以暗指朱家明朝。牵强附会,真是盲人猜谜――瞎猜。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是一个简单的字谜。谐音为“老六老六,数量大于六”,是几呢?看后句。“猪”指猪八戒,单指“八”,“不回头”即“八回头”。“八”的前面而大于“六”的数,小学生都不难猜,谜底为“七”。刘姥姥原型即康熙第七子胤佑。她在贾府高声说这话,等于自报家门。
第四十回鸳鸯三宣牙牌令,刘姥老虽是个胸无文墨之人,但随口对出的令却实实在在,均有所指。如鸳鸯说:左边“四四”是个人。刘姥姥:是个庄稼人。“庄稼人”的“庄”即康熙十六子庄亲王胤禄,“十六”合“四四”,且是张人牌,可见她不是随便对的。鸳鸯又说:右边“幺四”真好看。刘姥姥:一个萝卜一头蒜。此指十四子胤?。“幺四”即“一四”。“萝卜”指胤?封多罗郡王。“蒜”字下有二个“示”字,既谐音“十四”,又合拆?字“示是也”(十四也)。鸳鸯: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对“大火烧了毛毛虫”。正是说她自己。三合四为七,“毛”字“烧(稍)”掉两笔也是“七”。最后一句刘姥姥对“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也是指“七”。“花”去掉草头为“七人”,拆“倭”字为“委人”,指七王爷胤佑为残废人。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刘姥姥总喜欢时不时念句佛号,我认为她念的“阿弥陀佛”后省略了“老天保佑”,其中的“佑”字,既指自己,又指曹天佑,暗示了他与曹家的一段因缘。曹寅不放过每一个文字,表达本意之外的东西。
书中写刘姥姥去潇湘馆时摔跤,本非作者闲笔,暗示胤佑脚有残疾,而人们误认为她岁数大的缘故,显然未能读懂《红楼梦》。若将刘姥姥骗取《红楼梦》文稿的事联系思考,就明白我将“刘姥姥”解为“盗文老人”何等贴切。拆“刘”字为“文刀”,谐音即“盗文”。在四十一回她借故多喝了几杯酒,竟闯到宝玉卧房去了,她去那里干嘛?毋庸置疑,是去偷书的。后来黛玉给她一个“母蝗虫”的诨号,也是有来历的。由蝗虫乃水稻害虫,必然联想到“稻瘟”,“稻瘟”谐音即“盗文”也。可见曹寅写这个人物的目的,主要是想揭露胤佑谋取《红楼梦》文稿这件事。
在此之前,我以为刘姥姥原型是曹寅在圈禁期间结识的一个风尘女子,现在看来此结论错了。问题出在此前我对梦曲《留余庆》中“留”字作“刘”解读。谐音解读《红楼梦》,本来很悬,稍不留神,一字之误,谬之千里。只有结合人物诸多内部联系,加以综合判断,才不致“走眼”。为了慎重起见,对于刘姥姥原型的确定,还需补充更充分的佐证才行。
曹寅写刘姥姥,目的绝不仅因盗书。审视她与贾府的“瓜葛”,书中只说她的女婿王狗儿的祖上曾经是一个小小的京官,与贾府王夫人的父亲认识,又因同是姓王,借着“一处做官”的机缘便“连了宗”成了“本家”。于是王狗儿家就结了贾府这一富户。后来偏偏这王狗儿家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到了年冬岁末,王狗儿家无以为计,顾头顾不得尾,岳母刘姥姥只好借着这个关系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这就是曹寅对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之“前因”的交代。
这个“前因”既笼统,又绕了几个弯子,更无史料参照。所以无法对“瓜葛”二字作出详解。查胤佑生平资料,康熙在世时,他是一个最本分的王子,虽属庶出,但很受康熙信任。在夺储斗争中,他没有受到任何牵连或打击。康熙驾崩,他和其他兄弟在场,不见有出轨之言行举动。雍正刚继位,他即被晋封和硕亲王;雍正八年解除“旗官”之职,也是因身体原因,纯属正常“退休”。由此可见,他在雍正朝也是一帆风顺的,证明他与雍正弟兄之间关系也是和睦的。
再看她与凤姐的关系。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的援助,使这个庄户人家度过了难关。这与凤姐的态度有关。在打发刘姥姥的事情上,王夫人的态度是让侄女看着办,而凤姐未嫁之前,也认识刘姥姥。作者“连了宗”、“本家”等话,无非是暗示二人之间的裙带关系。胤佑与胤?不过是同父异母兄弟,胤佑长胤?三岁,且胤?家富有,胤佑向他借钱解困是可能的。
不难看出,此人在康雍两朝游刃有余,如鱼得水,足见胤佑善于看风使舵,随机应变,难怪读者钦佩刘姥姥的外交才能。曹寅写胤佑这个边缘化的王子,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故意让胤佑为胤?作反衬。一个贪得无厌,一个淡泊名利,“贪”的人“哭向金陵事更哀”,而靠借钱度日的反而寿终正寝,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政治寓意,和“名利于我如浮云”的达观人生态度。
书中刘姥姥为巧姐起名,以及巧姐先玩柚子,后要佛手的描写,我前解比较勉强。若“柚子”指“胤佑之子”,则反指“胤佑之女”。这样解读就弥补了我前解出现的漏洞。设若巧姐即曹天佑,“柚子”也是曹天佑,二人同时出现则说不通。这就有了一种可能,曹天佑先是寄养在七王府,后来又成了胤佑的孙女婿或远房女婿。
为什么这样说呢?胤佑生有八女,第六女之前的五个女儿均出生在康熙四十八年之前,比天佑至少大四、五岁以上,配天佑似不可能。胤佑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所生第六女;只二岁就夭折了。第八女也是四岁夭折。唯独第七女郡主,康熙四十九年生,母为庶福晋李氏李连科之女,却于雍正九年嫁到科尔沁去了。若曹家确与七王府存在姻亲关系,也只能在胤佑的孙辈或远亲中去找。
胤佑与曹天佑名字中均有一个“佑”字,这是暗中的最大一“巧”。曹寅借柚子写板儿与巧姐“又圆又香”,是否含有“佑燃佑香”之意呢?值得研究。这句话只能理解为:胤佑可能为曹寅撮合孙媳,将族人之中某个女子许配给了曹天佑,使曹家香火得以延续。按理,天佑天生弱智,又正逢曹家衰败,是没有哪家贵族女子愿嫁给他的。而胤佑恰恰成全这件好事。这令曹寅感恩戴德,所以浓墨重彩写了刘姥姥这一角色。刘姥姥本是个“芥豆之微”的小人物,来自“千里之远”,正符合“真体最小”的创作主旨。红楼梦》以云烟障眼笔法,将七王胤佑与曹家的瓜葛,掩藏的严严实实。不知瞒过古今多少凡夫俗眼人。
纵观百年红学研究,年年有新成果的报道,我却不以为然,以“广种薄收”四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该着重研究的对象,却一直象绝底谜一样撂在人们眼皮底下,无人问津。比如第三十九回刘姥姥编的两个故事,照样不是作者闲笔,均有本事所指,限于篇幅,只好留在后文作精细解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