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法 家
作者:秦人自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59

刘长一行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往前是到太**,往东可以到丞相府。刘长扭头问赵无艳:“妹妹是回府还是跟我回宫。”

“我想跟哥哥一起。”

刘长点点头回身招手,众人骑上马向太**飞奔而去。

回到太**赵无艳连喊带叫的招呼春兰秋菊来分她买的东西,三人喜笑到了一起。刘长就乘着她们说的热闹的时候悄悄来到书房,坐下后有太监给刘长端上了茶水,刚喝了一口,高强蹑手蹑脚来到书房道:“去打探消息的侍卫回来了,

情况也搞清楚了。”

“什么情况?”

“杨林和左亮是今年春天中的进士,一个是状元、一个是榜眼。中了进士后就回乡探亲了,前天刚到吏部报道,等着吏部外方知县,今日是过去的同学聚会,左亮请的客。那些书生都是太学的学生。”

刘长点了点头道:“你去吏部看看,他们两个是怎么安排的回来禀报。”

高强领命出了书房,刘长叫过一个太监道:“你去请太子太傅王定保到我这来,让他带上今年中进士的前几名的卷子来,我要看看。”

太监领命出了书房后,刘长看见又有几道奏章放在了书案上,刘长心中苦笑,喝了口茶认真看了起来。这几道奏折是监察御史弹劾地方官员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保举祯州刺史简玲和郴州刺史陆光图治理地方得法百姓安居乐业的。刘长暗暗点头,这御史是按照自己的交代办事了。

正在此时就见王定保踱着方步进到房中,刘长赶忙站起身来躬身施礼口中叫道:“老师来啦,快请坐!”有太监搬过椅子来。

王定保点点头道:“太子不必多礼,你我名为师徒实是君臣,以后在人前不可如此。那样有失为臣之道。”

“老师太也谦逊,不管人前人后尊师重道都是应该的。”两人又客气了几句,分宾主落座。王定保问道:“不知太子唤我来有何事?”

“我想看看今年科举考试高中前几名卷子,不知老师可曾带来?”

“哦,带来了。”说着从衣袖中掏出卷子来递给刘长“太子请看。”

刘长拿过卷子从第一名杨林的卷子开始看,一连看了五六张卷子,抬头问道:“不知老师对哪位考生的卷子最是欣赏。”

王定保从案上拿起左亮的卷子道:“这位考生的观点最是充分,文笔也很不错,我最欣赏的是这份卷子。”

刘长知道今年的科举考试王定保是主考官,题目是《论国策》。

“这位为何没有高中状元,而是得了榜眼?”

“因为他的理念同丞相和皇上的治国理念不同,左亮的观点是向战国时的秦国一样实行法制。”

刘长拿起左亮的考卷见卷子上写到:“法治可以富国强国,而仁义无益于国家民族.史实已证.可国家仍然奉行仁义而贬低法治。”

“那老师是赞成左亮的观点了。”

“也不尽然,我对儒学、法家和道家的治国理念研究了一辈子,发现这三家都有偏颇之处,也都有可取之处。”

“是呀!孔学始于春秋战国国时期,当时是百家争鸣,争得是治国之道。然,孔学所向往仁义之道确为立国安邦之本,但当时战乱不断,不可能给予一个国家行王道的机会,才使得孔子连连遭拒。看大秦帝国征战六国,全国行法道,对内严刑峻法,对外连年酣战,最终取得胜利,确实是乱世行法道而成功的典型,但是在治国时期,还是一味的行法家的死路子,最终导致民不聊生这难道是强国强民么?看汉武帝,他是把儒家孔学捧为国学,岂能说当时就弱国弱民?其实当时武帝是法儒双修,才使得汉朝成为百世之势,对匈奴的连年征战,最终导致世界历史的震荡此可敌世界之国力,难道不是对内行儒而获得的么?然而,对外的持续几十余载征战,从抗匈奴的仁义之师完全变为违背仁义的狂战之师,岂有不衰之理?儒家和法家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到底大赦天下还是严刑峻法都有自己的适用时期,一句老话说的好:久战必亡,忘战必危,行仁义之师,百战不殆。只有行儒道强政,行法道强军,对人民苍生应仁义先行,始于良心,无为次之,严刑竣法更次。这才是真正的治国王道。”

刘长一顿长篇大论说完,王定保听得目瞪口呆心道:“这些我可没有教过你。”

刘长接着说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不可重蹈秦国的覆辙。”刘长站起身来到窗边,看着外面的景色,口中喃喃的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转过身来对着王定保说道:“老师可否把我刚才说的仔细整理论证,结合儒、法、道三家的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制定一份我国以后的治国理论。”

“老臣老了,恐难胜任呀?”

“老师学贯天下,万望老师不要推辞,学生拜托了。”刘长说罢深施一礼。

王定保连忙站起侧过身来,没有受刘长的礼,口中说道“既然太子殿下有命,老臣抖胆试试。”

两人又客气了两句,王定保告辞出了书房。

高强侧身进到书房,刘长问道:“吏部问的如何?”

“吏部说他们还没来得及做出安排,问太子殿下可有安排。”

听到高强的禀报,刘长拿起纸笔写到:“兹任命新科状元杨林、新科榜眼左亮为太子舍人,即刻到太**上任。”

写完盖上监国玉玺,点手把一个太监叫来道:“你即刻到吏部去宣我手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