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把段氏兄妹护送到皇后早已为他们准备好的馆舍中,这处馆舍以前是邕州一位豪绅的住宅,后来被官府收购充当招待贵宾的馆舍,就在行宫的旁边,馆舍花园设计很是独特,小桥、流水、回廊景色如画。
安顿好后,刘长告别了段思英回到行宫中。下午在礼部侍郎周杰的安排下,段氏兄妹进宫拜见了刘晟和皇后。傍晚刘长正在寝宫中看书,有侍女禀报道皇后驾到,刘长连忙放下书把皇后迎进了寝宫。皇后一进寝宫口中赞美之词就没有停过,刘长纳闷问道:“母后这是在夸奖谁呀?”
“能有谁,还不是你未来的太子妃,我将来的儿媳妇。”接着就又开始夸奖开了,什么落落大方、仪态万千、温柔娴淑等等,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听得刘长眉头不停的紧皱。待皇后口中稍停,刘长问道:“母后下午见到他们了?”
皇后点头道:“是呀,下午他们来宫中觐见你父皇和我了,没想到段思平能生出这么好的女儿来。”
“那么母后对大理段氏又知道多少呢?”
“这个吗,你可以去问你父皇,你父皇手里有大臣们收集的大理国的情况资料,你不妨要过来看看。”
刘长点头默默不语,皇后又和刘长聊了会闲话,最后嘱咐刘长注意休息不可太过劳神后,出了刘长的寝宫。
刘长把皇后送出后,向刘晟的寝宫走去。来到寝宫正赶上刘晟用膳,见刘长进来,刘晟招手让刘长一起用膳。一边用膳一边刘晟问道:“段氏兄妹你见到了,观感如何?你母后可是对你那个太子妃赞许尤佳啊!”
刘长淡淡一笑道:“这兄妹两人有点邪门,我听母后说父皇这里有大理国详细的资料,儿臣想看看。”
刘晟哈哈一笑道:“现在才想起来了解大理国的情况,不嫌太晚了吗?”说罢吩咐太监去给刘长找大理国的资料。
两人用吧晚膳,刘长又陪刘晟聊了一会,告辞回到自己寝宫,拿过大理国的资料认真研究起来。
只见资料中写道:大理国段思平,祖籍甘肃武威,先世移居南诏,融入白蛮,成为白蛮大姓,世代为南诏大臣。在南诏国时期段思平祖上虽然簪缨世家,威名显赫,但是到段思平出生时,家道中衰,已成为没落贵族。段思平年幼时,“惟甘贫度日”,年纪稍长,又牧羊山中。世宦家庭培养出了他的治世才干及文韬武略,而贫困的劳动生活,又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民众,体察民间的疾苦。由于段思平武艺超群,才干出众,最初被升为幕览,后来积功升至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当时,社会正处在变革当中,南诏政权已经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这几个政权存在大时间都很短,相互更迭时都免不了有一番杀戮,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段思平深知,自己在通海建立的精锐部队还无法和杨氏兄弟抗衡,于是与滇东乌蛮三十七部联盟,在滇东乌蛮各路大军的扶持下推翻杨氏政权。经过周密的组织和计划,段思平领导的大规模的起义爆发了。最后各路大军攻破太和城,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定都阳苴咩城,建年号文德。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着手建立新的秩序,大理国的生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关于段思平还有很多民间传说,有一段关于段思平出生的传说是这样记载的:段思平的母亲叫阿垣,据说是仙胎降世。那时候苍山五台峰下,有一棵千年老梅树,多年不结果。有一年,这棵老梅树却结出个李子来。这李子见风就长,只几个月便长得像冬瓜那么大。一天晚上,更深人静之时,这李子忽然落下来,摔成两半,一半里面躺着个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又哭又叫,惊醒了附近的一家姓段的夫妇。他俩刚好元儿无女,就把这小姑娘收养起来。因为她长得又白又胖,就取名叫白姐阿妹。白姐阿妹越长越好看,人又聪明能干,所以村里的许多人都前来求婚,但她一个也不喜欢。加上两个老人也舍不得把她嫁出去,她就一直守在老人身边。
有一天,她到霞移江边去洗澡,见一根断木头忽然从下游一直往她身边冲来,她躲也躲不开,木头碰了她一下,就此身怀有孕。十个月过去,她生下了一对白白胖胖的儿子,大的取名思平,小的取名思良。
看到此处,刘长眼中一亮,心道终于让我找到大理国的破绽了,心中窃喜,接着往下看去。
段思平从小就很聪明。他两岁就能说会道,七岁就能写诗作文,家务事他也样样会做。因此,人们都非常喜欢他。有一次,他到苍山放牛,有头牛忽然说起话来:“思平为王!思平为王!”牛刚叫完,山脚下有几匹正在吃草的马,也向着他呼叫:“思平为王!思平为王!”他又奇怪又害怕,回到家中,门前的那几只鸡也对着他齐叫:“思平为王!思平为王!”这一来,简直把他吓坏了。这些话,万一被国王杨干贞的人听见,那还了得?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头,连门也不敢出了。后来,这件事被人们知道了,到处都在说段思平要当王的事。
不久,这件事果真传到了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的耳朵里。杨干贞自从废了赵善政自立为王后,一直疑神疑鬼,生怕别人来篡夺他的王位。如今,听说段思平要当王,十分震惊。他马上下令去捉拿段思平。但几次派人去抓,都因段思平不在家没有抓着。原来,段思平知道杨干贞派人抓他,便连夜往北方逃去。杨干贞就派兵追赶。追到上关,眼看就要追上,正在危急之时,忽然有一位老人在一块平地上打荞子,段思平急忙跑过去,请求老人搭救。老人就把他藏在一个石洞里。追兵连段思平的影子也未看到,便问老人:“你看见一个年轻人从这里过去吗?”老人说:“没看见。”追兵左寻右找,没有找到,只得往回走了。追兵走后,老人找了一条船,把段思平从上关送到下关。
段思平走后不久,弟弟段思良和他的朋友董伽罗也赶到上关来找他,问老人是否看见哥哥?老人就把段思平的去向告诉了他俩。段思良和董伽罗赶到下关,找到段思平,他们三人便一同往东边去,到了品甸,就在那里隐居下来。
段思平等逃到品甸后,就在那里勤学苦练武术。一天,他们三人上山打猎,忽然见山腰的岩石上插着一根长枪,银辉闪烁,十分锋利。他们用四五层牛皮叠在一起:做成一个靶子,段思平举枪轻轻一刺,就刺了个对穿。他们如获至宝,高兴得不得了。
第二天早晨,段思良和董伽罗还在熟睡,段思平便操起长枪,往帝释山打猎去了。他走到陡峭处,看见一个东西金光耀眼,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副金鞍银辔。他想:这东西今后可能有用,于是,他就把它拿到附近的狗街池中去洗擦。这时,从池中跳出一匹头如龙头、身如大象的大红马,它一边大声嘶鸣,一边大步往段思平身边跑来。段思平又惊又喜,就把金鞍银辔给龙马配上,跨上马背,往回家的路上奔去。
段思良和董伽罗见段思平空身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回来,感到非常奇怪。
段恩平刚跳下马来,他二人就追问:“你的马从哪里得来的?”
段思平把经过向他俩说明后,董伽罗说:“你得神枪、龙马绝非偶然,这定是天意。”
段思平说:“从上关老人相救,到得神枪龙马,我也觉得像是有位神仙在暗中相助。”
董伽罗又说:”杨干贞暴虐无道,天怒民怨,神仙对你暗中相助,是助你为主的意思,你不应辜负天意民心啊!”
看到此处,刘长掩卷长思,心道:“看来这段思平不是个简单人物,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段思英、段倩倩也不简单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