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主,这司马防家的三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呢!”荀彧刚见了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三兄弟便悄悄向苏佩透露了一下他的评价。
实际上,司马防知道荀彧是颍川荀家小辈中的佼佼者,便力邀苏佩等人到府上做客。苏佩因为安置完张白骑抛下的残兵和妇孺后赫然发觉流寇渐渐少了起来,而温县北部的聚居区的几位首领又来拜访了苏佩,言明有许多人投奔他们要定居在该处。苏佩暗想如此一来必然会减少流寇祸乱,干脆要这些首领无论男女老少都接纳了,自己按照人头会拨给他们相应的食粮和衣物就是了。不过苏佩暗暗让贾诩派风影成员去刺探了一下山里民众的状态是否稳定。得知这些人真的想放弃匪寇生涯开始新生活时,苏佩让加大资源支持力度,争取让更多人的在定居点定居下来。这样一来,确实有些小股的流寇便不用苏佩等人费心去围剿了,因此省了很多时间。原来朱隽募得的一万四千余兵丁通过筛选苏佩让保留了八千余人。而张白骑留下的一万余人很快就增长到两万余人,为了彼此信赖,也为了争取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五个首领强烈要求一些壮年加入苏佩的军队。通过筛选,苏佩留下了四千余人。这使得苏佩干脆将军事和情报交给贾诩、荀攸、郭嘉和其他六位武将,自己带着荀彧、典韦、周泰以及众女在温县应酬地方上的士绅。
自从知道司马防和司马懿的关系,苏佩便存上了泡下去的心。加上有官事和荀彧打掩护,苏佩便能名正言顺地出入司马家。不想荀彧第一次来司马防家中便发现了苏佩的意图——实际上回忆一下龙舒学堂中的人物,荀彧自然不会对此惊讶,只是让荀彧惊讶的是苏佩总是能够找到好的苗子。
苏佩见荀彧已经对着三个小孩上心,干脆问他:“你有什么办法将他们拐卖到龙舒去?”
荀彧皱眉思索了一下:“先免费教他们两天,等吊起胃口来了,我们便推托公务缠身不再来了。只要他们存心要再学习,我就能说服司马防将家迁至龙舒。”
苏佩差点没有把口里的茶吐了出来:“典型的商人!”
荀彧笑道:“还不是和少主学的。”
司马郎三兄弟虽然一母所出,但是性格各有不同。长子司马朗礼貌中正,而司马懿沉静坚毅,司马孚则聪明外露。到底是荀彧的眼光毒,他断定次子司马懿将来要远胜于司马朗和司马孚。苏佩暗想自己若不用崆峒印的力量探查人,便得按图索骥,这荀彧判断一个人将来成就大小可确实得按照其眼光来估计,可见这些家伙真的有些本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荀彧指着挂起来的论语章句,抑扬顿挫地开始了司马防所求的“启蒙”。苏佩和众女也肃然而坐旁听,司马防和几个挚友获准旁听。虽然是最寻常的《论语》开篇,苏佩和众女都肃穆恭听。但司马防的几个好友则面露不惑之情。
“此乃《论语》开篇,小孚最小也六岁了,想来你们也背诵过这篇,应该有些基本的理解。不过,还是让我先给你们讲讲这段话的意思:孔圣人有言,学习了并且常常用到,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完全懂得自己,但是自己并不为此而恼怒,不就是君子吗?”
荀彧讲完,看着司马氏三兄弟:“你们三人从幼至长,先是小孚,再是小懿,最后是小朗,说说你们的体会吧。别拘谨,想到什么说什么。说得好,我会给你们一件蓝田玉佩,说得不好,也没有什么惩罚。”
毕竟旁观的人太多,六岁的司马孚站起来有点拘谨:“师父在上,小子愚钝。整篇而言,小子看都是在讲如何快乐。”他说完便施礼坐下。此言一出,司马防几个好友都有点轻慢,司马防脸上可就有点挂不住了。
司马懿道:“人不知而不愠,小子以为重在修身养性。《论语》以此篇开篇,便是言明学之至要在于成为君子。”司马懿的话让司马防挽回了一些面子。
“君子之道,在知行合一,在友善和谐,在坚守正道。”司马朗站了起来,“以小子想来,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明显均属己为。而有朋自远方来看似不能求诸己身,其实不然——君子修身养性,与人友善,故虽远在千里,也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者。修身养性作用于内而得之于外,学习而修养,岂能不重哉?”司马朗虽然只有十三岁,此时侃侃而谈,全然不似一个待启蒙的学生。
“好!好!好!”见众人沉默了片刻,荀彧鼓掌道,“能从十三岁的童生口中听到如此正论,实让荀彧有大开眼界之感!”
荀彧笑道:“荀某本已经大胆估计有两人应该能够能言及正义,不想还是低估了。少主恐怕得替荀彧拿出一只玉佩来才行。”
苏佩笑道:“能听到如此高论,就是三只蓝田玉佩都让苏某出也没有关系!”他说着,从自己身侧解下一只玉佩来递给荀彧。
荀彧将手中一只玉佩先给司马朗佩戴上:“单以论语而言,你此番领悟已经突破了一般的境界,你完全可以去听陈公之论了。不过你要戒骄戒躁,继续学习其它的知识并融会贯通。在圣人之说方面,也需要继续精深才是。”
评说罢司马朗,荀彧将自己准备的另一块玉佩给司马懿:“学之至要乃是成为君子!此言概而论之,以你蒙童,能迅速得悟要义,值得褒奖。”
荀彧将苏佩解下来的玉佩拎在手指间:“此乃少主心爱之物,我奖给小孚。”他仔细给司马孚佩戴上:“或许因为小孚童心较盛,反而能够感悟到更高的层次。”
荀彧走上讲席然后转身来,眼光灼灼生辉:“儒道乃快乐之道。此快乐非大欢乐,而是含蓄、豁达之乐。儒家言‘过犹不及’,故道取中庸。是以许多人在此过程中不能感受到欢乐,甚至圣人的弟子中有的倡导礼教而灭绝人性。此乃旁门左道——圣人在开篇便告诉我们如何平和,如何愉悦。学习成长之快乐——学而时习之;友善和谐之快乐——有朋于遐迩;行正道不辍之快乐——人不知而不愠。此三者,足涵盖一人守持儒道的全部方面。”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也。”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荀彧一口气说出来诸多的君子之道来,他侃侃而谈,旨在证明君子之道是正道,是快乐之道。不愧是儒道真传之后,荀彧对圣人的言论信手拈来。司马氏兄弟中以司马懿、司马孚年幼,所闻有限,因此有的话似懂非懂,但是因为荀彧的奖励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忱,都聚精会神地想弄明白荀彧的每句话的意思。而司马防和他的几个好友则听得如痴如醉。
一个时辰过去了,荀彧才收住他的阔论。此时他已经征服了在场的众人,连司马防的几个朋友都开始谋求让荀彧教授他们门庭下的儿童。
“儒道正统,人传在颍川陈、荀二家,司马防半信半疑。今日得闻先生一席话,方知此言不虚!”司马防一揖到底,“犬子年幼,还请先生多多教导。”
荀彧看看苏佩,忽道:“如今颍川荀、陈二家早已不在颍川,因战火连绵,荀、陈二家均已搬迁至龙舒。司马家住倘若必要贵公子聆听圣人教诲,实际最好直接到龙舒接受陈公教诲。以贵公子之资,荀某实恐耽误良材。何况荀某俗务缠身,少有时间能够致力于教习。而苏将军治下龙舒学堂则聚集大汉学术圣贤。陈寔陈公、家叔、经学大师郑玄、蔡邕蔡大师、申屠蟠等老辈学者均在龙舒学堂授课。不仅如此,龙舒学堂还开设军事、武学、算学、术数、音律等科目,因材施教,非是一家之说能够比拟。诸位家主若有心使贵子弟步贤达后尘,何不习古人三迁之美谈,迁居龙舒,必能达成汝等宏愿。”
司马防等人听得心襟荡漾,都目注苏佩,看是否确凿。苏佩笑道:“苏某一介商人,心慕圣贤之道,故开设学堂。本只为自己及同龄少年朋友,不想无心插柳柳成荫,此时龙舒学堂已受委托接纳数百名官宦子弟。诸位若有心委托苏某照拂贵族子弟,苏某实荣幸之至。”
司马防问道:“不知所费几何?”
苏佩笑道:“龙舒学堂的弟子求学期间苏氏商会全部供应。然学成后需为苏氏商会或苏某麾下效力数年而已,数年之后便可自主决定去留。”
司马防等人道:“此补偿甚为公允。吾等愿迁居龙舒,还望大人多为通融。”
苏佩大喜,但面上并不表现出来:“此番据贼寇于河东,诸位为朝廷贡献颇多。此时诸位有求于吾,我苏佩乐于为诸位效力。待此间事务告一段落,我将派人接你们到龙舒去。”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