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书屋招了个钟点工
作者:墙头草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752

徐芳打电话过来说有人来应骋,非要让我过去看看。这点小事,自己决定不就行了,我心里抱怨着。

这是个羞涩的小女孩,眼睛大大的,扎着个小马尾,皮肤很白皙,背着的小包,一眼就能看出是那种在路边摊买来的劣等货。肯定是大一的学生,只能过来打零工,难怪徐芳不敢做决定,我猜想。

“你还是学生吧?”我问道。

她点点头,看上去有些紧张。

“我们这儿要招全职的,你恐怕不合适,”我看着她说。

“我和这位大姐说好了,中午和晚上都过来帮忙,我调查过了,你这儿主要做学生的生意,时间上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她在极力争取着。

我看了一眼徐芳,她点头同意,整个店都是她在打点,她都认可了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笑着问:“你一个月要多少钱?”

她踌躇了一下低声的说:“200块,你看行吗?”

才200块!我的心缩了一下,不够我们平时去趟酒巴的花销!我想了一会儿说:“我给你300吧,另外还供你一顿晚饭。”

女孩很意外,过了一会儿她嗫嚅着说:“你能不能帮个忙,先预支我这个月的薪水呀?”

我更意外,次见面就谈借钱,从没遇见过,我犹豫着。她把证件递给我说:“这是我的学生证。”

院,043汉语言,林佳,我把学生证还给她说:“我相信你一次,”说完从兜里取出300元递给她,她兴奋的满脸通红,连声说谢谢。

林佳的勤快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每天都准时出现在书屋里,将那些被读者弄乱的书籍理得整整齐齐,地也让她扫得干干净净,走进书屋就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徐芳口中,我们慢慢了解了林佳许多事。她原本出生在一个幸福之家,童年过得无忧无虑,爸爸是一位中学的校长,母亲在校食堂工作,一场变故发生在她15岁的时候,她清楚地记得那是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第三天,全家并没有因为这个好消息而高兴,就在那个炙热的午后,一辆警车把她爸爸带走,罪名是有人举报他涉嫌一名初三学生。

想起那段日子林佳还心有余悸,原来在初三毕业前几天,镇上有名女生晚自习放学回家途中被一名自称是校长的人了,女孩无地自容,留下一份遗书跳河自尽了,女孩家族里的人拿着遗书找到她父亲拼命,她的父亲矢口否认,被对方狠狠地打了一顿,头部受伤,后来还是派出所出面调解了这件事,告诉对方走司法程序。

林佳的父亲告诉家人这事和他无关,就让他们告去吧,没准真能找着真凶。可种种证据都对他大大不利,警方在案发地找到了她父亲的打火机,另外还有一只上面留有她父亲指纹的钢笔,这支笔她父亲已经弄丢好几个月了,现在却莫名其妙地出现在案发现场。

遭人陷害了,她的父亲这时才着急了,鬼使神差地跑到受害者家里要求私了,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警察能不抓他?

DNA技术最终锁定了嫌犯,原来是副校长瞅着林佳父亲的位子耿耿于怀,让他的侄子栽赃给林佳父亲。案子虽然破了,但从狱中回来的父亲却变得疯疯癫癫的,林佳的母亲四处上访,一点结果也没有,家里的钱全部用在她父亲的医疗费上了。

多么可怜的一个小女孩!听得我心情好沉重!

林佳说:“你们知道吗?我是唯一一位没有家长护送,自己来上学的学生。初到上海时,我仿佛一滴水掉进湖泊里,我找不到自己了。不敢离开学院半步,生怕走丢了回不来。”

礼拜天的早晨我很早就赶到了书屋,前段时间由于缺人手,每个礼拜都早早地过来帮忙,已经形成习惯了。

徐芳在扫地,林佳戴着头套用鸡毛掸子在清理书架上的灰尘,样子好滑稽,我忍不住笑了,她羞得满脸通红。

我看着她说:“我来吧?”

她把掸子递给我,随手又拿起一块抹布不停地在柜子上擦拭着,我笑着说:“每个月才给你那么点儿钱,你这样干是不是太亏了呀?”

“比我预期的要多很多了,还解决了我一餐伙食,”她停了一会儿说:“我到你书店打工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想免费看书。”

“原来是这样呀?那我不是亏大了!”我笑着说。

她的脸羞得更红了,我怕她下不了台,连忙扯开话题问:“平时都爱看些什么书?”

“只要是好书都爱看,相比而言最爱看张爱玲、林清玄、徐志摩、钱钟书”

“他们的书你都看过吗?”我问。

“徐志摩和钱钟书的作品看的多点,困为我父亲喜欢,家里有他们的藏本,张爱玲和林清玄的只看了一点点,我们家穷,买不起,”她总爱脸红。

“是吗?说说看。”

“说什么呢?我喜欢徐志摩是从他的《再别康桥》开始的,每读一遍都都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百看不厌。全诗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勾勒处一幅幅美妙的意境,把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眼前别离的无可奈何,刻画的淋漓尽致。听说徐志摩刚开始并不喜欢诗,是这首诗唤醒了诗人久蛰入心的天命,他曾经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另外他和陆小曼、林徽因的爱恨情仇,感动了无数的人。”

她知道的挺多!我由衷地佩服。

“喜欢钱钟书也是无意中的,我们家以前是个书香门弟,我太爷爷收藏有一本1947年由晨光出版社发行的《围城》,听说这当时很受欢迎,不到两年就出了三版,解放后一度绝版了30多年,1980年才再度重印。记得父亲没生病前有人慕名到我们家去买这,出价2000块,父亲没有同意。父亲生病后母亲几次拿出来准备卖掉,都因为怕父亲病好后责怪她而作罢。”

她接着说:“《围城》这部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是由一些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而成的情节,拿他的夫人杨绛的话来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作者把自己的文艺见解和对事物的评价,借助中的人物之口表现出来”

没想到她挺能说的,这时远处有个男孩问:“老板,这多少钱?”

《人性的弱点》,林佳“哎”了一声跑过去说:“175元,给您打九折,您给15块5吧。”

“这么贵!路边摊才8块。”

“这是正版呀,有收藏价值的,再说路边摊有这么好的印刷质量吗?光错别字就有好几页!您怎么看?”

“感觉太贵了,再便宜一点吧?”

林佳看着我,我笑了一下,她自作主张地说:“15块,再便宜我们就赔钱了,才几块钱的事,您少上会儿网不就节损下来了吗?”

男孩很不爽气地掏出钱,林佳不知说了句什么,把男孩子逗笑了,出门时还热情地同她打了声招呼。

林佳嘴里絮絮叨叨地念着:“一个大男人,为几块钱的事斤斤计较!”

我问:“你怎么把他逗笑的?”

“我说你长得真帅,又很有气质,是不是读过很多书,肯定让很多小女生着迷吧?”

她也不嫌肉麻!

“这里面的书,如果爱看就免费拿回去看,”我笑着说。

“真的?太好了!”

“如果有中意的就告诉我,我买下来送你。”

“那多不好意思!”

不知不觉已到午饭的点了,徐芳叫道:“吃饭了,中午喝粥。”

林佳转身要走,徐芳叫道:“你去哪里?我煮了你的饭呀。”

“你们吃吧,我到外面去买两个馒头,”她答道。

我阻止她说:“一起吃吧,从今天开始,礼拜六和礼拜天午餐就在这儿吃。”

“哪多不好意思?”她搓着手说。

“这也是工作需要,你来回跑会耽误很多时间,我们损失更大。”

徐芳笑着说:“吴桐,你好改名了,叫吴扒皮吧!”

大家一阵哄笑。

独家,谢谢阅读,请关注后面章节!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