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祥兴四年(中)
作者:受伤的害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242

本的京都,已经在年初就落在了阿刺罕的手里,并且继续向前行进着。每每看到身材矮小又自不量力的日本人拿着柄武士刀冲上来,元军都会爆出轻蔑的眼神。

日本人好像不会集团冲锋一样,往往几十个人,最多几百个人就哇哇叫的冲了上来。有的时候,为的将领还会先跳出来,要求单挑。

不过总是先被射到一批,能冲到阵前的就所剩无几了。很多元军刀还没有出鞘,战斗已经结束。

这些状况对于元军来说无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元军就像是一个烧红的烙铁一样,这么几个日本人冲上来,还不像几滴水落上去,瞬间就干了啊,要自杀也用不着这样吧。不过关于日本刀的做工还是让元军们十分眼馋的,于是在战场上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要是一旦有日本兵冲上来,往往元军一拥而上,不过很少人去砍头立功,反而围着日本刀在哪里争抢,以此好回到家乡炫耀。

但是这种情况生的越来越少。尤其是元军不知道的,他们攻占日本的京都并且大肆的屠戮,已经使日本的诸侯渐渐的向一起靠拢,在一起产生了同仇敌忾的意思,各路领皆向镰仓方向靠拢。去安慰避难的龟山天皇。

同时各诸侯国织起自己的家兵,联合在一起交与北条时宗一起带领,共同抗击入侵元兵,这个时候,陈虎的来到也好像给日本人打了一针强心剂。带来的火器装备更是前所未见,于是开始磨刀霍霍的,准备给蒙古人一个教训。

一时间也筹备了大约五人的军队,但是这支军队的装束和武器却是五花八门,聚集在一起远处看来斑斑澜澜的像是块破布一般,参差不气的。

就算是陈虎去的二千赤红军往哪里一站,一片火红的衣装加上配备整齐的刀枪剑戟。衬托着矮胖的日本人一片的猥琐。

但是猥琐也有猥琐的样,看见陈虎带来的火药包的威力之后,由于熟练操作和瞄准一时有待提高,因为军情紧急,竟然抽签选定了若干的御家人武士。在身上背负火药包,雌伏于草丛或树林之间,遇见大队的元兵走到身边便点燃火药包直扑过去求最大的杀伤范围。

北条宗将这支御家人武士成为“神风队”。希望这种威力奇大的火器能像上次的神风一样护佑着他们。

本来这种击也给元军带不来什么大地伤害。因为只是小打小闹地。最多会让征日元军出入更加小心一点于这些伤亡。阿刺罕本来就没有放在心上。任你背着火药包跑来跑去。开始还吃点小亏。但是到了后来干脆就见了草丛或不正常地日本人就是一阵乱箭。

越来越让其靠不近身来。风队能起到地效果自然也越来越差。但是终于有一天刺罕准备上京都城头上巡视地时候。被一些武士抓住了机会看似无人地街道两侧。突然窜出了二十余身负火药包地御家人武士。虽然阿刺罕地亲卫拼命地阻拦。还是无济于事。

至元十八年七月初七。征日总指挥阿本书转载ㄧбk文学网wαр.1⑥κ.сΝ刺罕遇刺身亡。翌日。消息传至大都忽必烈大怒。任命江淮行省平章政事。行省左丞相阿塔海接替指挥。即日起从京都北征见反抗。尽屠之。

但是阿塔海带着物资上从江淮行省刚刚招募地江南新军五万人。七月二十七日。元军在开往对马岛应立即立即通过博罗湾进入大宰府。却在对马岛上耽搁了一夜。估计元军新统帅阿塔海没有什么航海常识。只有江南新军万夫长也速得儿所部才将战船疏开(相隔五十步)锚泊。以避免万一遭到台风。战船互相碰撞。

八月一日。台风袭来。元军船毁人溺。师丧大半。辎重几乎全部沉入海中。江南新军也速得儿所部由于事先做了准备。损失不大。

台风过后。也速得儿率部救援落难元军。落水地阿塔海才被救起。但是却是大病一场。在病中向也速得儿下命令道:“江南军士卒未溺死尚有半数。而且都年轻力壮。如果将他们组织起来。暂时抛弃物资。由博罗湾登陆。直接赶往大都。尽快地结束战斗。”

因为阿塔海知道此次带到日本的粮草损失殆尽,若是不能早日结束战斗的话,恐怕这次东征就白来了。

先不说阿塔海怎么安排,在日本本土的消息,自然是日本人最先知道,不过两日,北条时宗就接到消息,说是神风再一次挽救了

惊喜之下,当然是大肆庆祝了一番,在京都潜伏的<消息,元军粮草吃紧。

这边北条时宗一边吩咐众人准备退入关东,坚壁清野。一边宴请文壁,央求其写信给福州方面,请求宋军派水军截断蒙古人的粮道。其实北条时宗不知道,在大都,忽必烈的日子简直比他还难过,莫说现在暂时还不知道蒙古运送辎重的船只被台风刮沉,粮草已经损失殆尽。

就算是知道,忽必烈也暂时无力筹备十几万大军的粮草一次性送到日本。给阿塔海的诏命还是自行筹备。因为在西北的哪一个烂摊子还要等着他去收拾呢?

同时收到东西两侧告急的时候,忽必烈刚刚复颁中外官吏俸。由于小吏俸微,物价上涨先对他们的生活构成威胁。中书省提请给他们加俸,奉旨议定:“省、院、台、部等衙门见勾当令史、蒙古必赤、通事、译史、知印、宣使、奏差、典史、祇侯人等俸给,依准所拟,自至元十八年五月为始,先行支付。”俸钱的增幅为五成解决物价上涨对官吏的生活构成威胁。

但是没有想到百官纵然是有钱,也无购买之物。至元十八年,是大都所在的中书省最为尴尬的一年,各国胡商们历经千辛万苦带来的奢侈品无人问津,但粮食、布料、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却是供不应求。百官之中,除少数世家有着多年的囤积可以暂保无忧之外,大部分的官员还是每天奔忙于生活之间,更不要说寻常的百姓人家。

这个时候,忽必也顾不得面子不面子的问题了,传旨意给卢世荣,让他以宋帝的名誉,想江南等地征收粮食、军需之物。

同时诏命河南江北行省、广行省和陕西行省等地做同样的动作。虽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命令重复,但正好遇见丰收之年、丰收之时。

还算用最快速度筹备了一些粮草应急。

杀鸡取卵似的横征暴<,为以后的中原地区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中书省诸位大臣尽管连日上奏,于是忽必烈对于儒生之谈已经慢慢的有了不耐之心。数次驳回中书省的奏折复议。

不过些也只是解决了中书省乃至大都的一时艰难,在除去准备往岭北行省的军备,已经不可能再供应征日的大军了。

可能是由阿塔海溺水生病的原因,又或是水军运粮船只损失惨重的原因,忽必烈得到阿塔海遭遇台风而辎重尽失之奏折。竟然比姜明收到北条时宗央求文壁再次向自己求援的书信还要晚上几天。

而姜明收到文壁书信的候,正在设宴为南安县父老设宴压惊,在其下坐的,正是南安县李梓和黄贤两人。

李梓不过是一个三十余岁的壮年汉子,脸色黝黑。所以显得没有什么胡须,却更加威武了一些。当姜明知道其在抗元之前不过是南安县一个衙役,黄贤也不过是县令的幕僚而已。

对二人的敬意又增加了几分,先不论两人的身份如何,就幕僚和衙役来说,在宋朝大都相当于县令自己出钱雇佣的长工,并没有什么身份。可是在关键的时候,都能以大宋子民的觉悟站出来,不知道可以使多少闻风而逃的朝廷命官汗颜。

不由的多敬了两人几杯酒。而李梓和黄贤二人对于姜明的千里救护,本来就是心存感激,连忙站起身来还礼。并左右顾盼,试图现领着军队将南安县义军救出的王阿强,向他当面道谢。

姜明看出来他们所想,连忙笑道:“你们不用找了,他不会来的,现在他们大军正在修整,准备进行下一个任务。恐怕短时间内,二位是见不到王将军了。”

有些遗憾,不过黄贤还是说道:“既然有紧急军情,那么还请太师代我们多多谢上几句。这次转战千里,可真的是辛苦他们了。”

闻听此言,姜明一愣,不由的笑道:“不辛苦,其实二位要谢,还要多谢谢蒙古人的怯薛军才是,要不是他们,咱们那有这么容易在千军万马中杀进杀出呢?”

李梓和黄贤二人听着姜明说道这里,不禁脸上同时露出惊讶之色。齐声问道:“什么?要感谢蒙古人?怯薛军?”对于怯薛军,基本上就没有在中原露过面,所以很多大宋之人,甚至是大宋的官兵也不知道是什么军队。更不要说黄贤和李梓了。<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