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九溪十八涧
作者:千峰翠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435

回家之后,林明给巴特好好洗了个澡,冲掉一身的沙子和海盐。洗好了这小家伙一抖毛,甩的林明满脸都是水珠。饕餮帮它烘干毛发,很快小家伙在狗窝中沉沉睡去,今天玩的太累了。

“海水我已经净化过了,你要不要去看看?”饕餮说。

林明坐在空间沙滩上,看着那片海。这次收获了大量海水、沙子,甚至把一些长满牡蛎的暗礁都收进来了。鲜美的牡蛎可是能生吃的,功效是“谁吃谁知道”啊!不过现在正是牡蛎的繁殖季节,还是不要多打搅它们的好。可以考虑多造一些礁石,放在水下15~30米左右,调节水温到17-19℃时,牡蛎就可以开始产卵了。眼下没打算靠海产赚钱,自家吃吃就好。

思考中,一只胆大的沙滩小螃蟹,爬过林明的手边。这种螃蟹一般长不大,生长在石缝沙砾中,顶多油炸酥了吃,还不够塞牙缝的。不过也是生物链中的一环,就收进来了。

除了一般的沙滩蟹外,还有寄居蟹,拖着小海螺壳爬过去。这些是陆地寄居蟹,眼睛呈现方型棒状,能活20年,可以当宠物。超市里卖8元/只,孩子们特别喜欢,大家都觉得便宜。而且这次吸收了不少贝类,将来寄居蟹的住房是无忧了。

陆地寄居蟹每生长一段时间要换壳,主人往往放置好几个贝壳,任其挑选,它会把柔软的腹部探进去试一下空间大小,如果合适的话,就卷起来背上。如果是好几只寄居蟹住在一起的话,会打一架,最强壮者有优先挑选住房的权利,就跟人类选房摇号差不多。

水下有不少贝壳类生物,比如泥蚶、淡菜等。还有海蛰、鱿鱼和珊瑚虫。珊瑚虫可以造礁,要优先培养。

空间海水中的鱼类,除了大小黄鱼外,竟然还有带鱼!带鱼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它们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故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现在正是秋季洄游期,所以能捞到。

林明打算以这些带鱼作为亲本,进行繁殖。带鱼的产卵期很长,一般以4月~6月为主,其次是9月~11月,一次产卵量在2.5万粒~3.5万粒之间,产卵最适宜的水温为17℃~23℃。

带鱼是肉食性,经常捕食毛虾、乌贼(鱿鱼)及其他鱼类。食性很杂而且非常贪吃,所以生长迅速。有时会同类相残。所以不能过度繁殖,不然空间海水中什么都不剩了。

总而言之,当务之急是大量繁殖各种浮游生物,形成金字塔一样的食物链,打好基础。林明吩咐饕餮看管好带鱼,实在不行的话人工投喂蚯蚓,保护珍贵的大小黄鱼。

“那还不如把它们隔离喂养,我会设置屏障的。鱿鱼和毛虾就作为饵料大量培养吧!”

第二周的周末,林明带学生们一起爬山。这些学生来自各地,很多人第一次见到西湖,都十分兴奋。林明希望他们大学四年,能过的精彩,不要圈养在学校里,对外界一无所知。会学、会玩儿,才是理想的状态。学成书呆子的话,辜负了这大好湖山。

不过学生们体力不行,每个人都气喘吁吁。男女搭配,登山不累。男生们帮女生背包,上蹿下跳的说笑话,鼓舞群众。在山顶,大家拍摄了不少照片,作为纪念。下山后,众人还给西湖的白天鹅喂了食,看见了很牛的公野鸭带着四只母野鸭,实在令人羡慕不已。

空间里的小鹅,9月中旬出壳,毛茸茸的煞是可爱。鹌鹑已经偷偷下了不少蛋,这种鸟类比较早熟,40日龄就可以产蛋,一年可达300多个。具有生长快、成熟早、繁殖力强、容易饲养等特点。林明和饕餮在芦苇丛中掏鸟蛋,一部分孵化,另外一半分享了。

鹌鹑蛋做法很多,常见的是煮熟后剥壳,和春笋丝、肉皮(炸好泡发的)、黑木耳清炒,也可以勾芡。成品色彩丰富,口感清淡鲜美,是过年时吃的小菜之一。有时也会放腐皮肉卷代替肉皮,以青菜做配料,颜色越发引人食欲。

还有虎皮鹌鹑蛋,跟虎皮鸡蛋做法相仿,煮熟后剥壳,炸到金黄起泡后,和圆椒片同炒,最后浇糖醋汁。不过蛋白炸到起泡终究不好,还是鹌鹑蛋卤肉更可爱。

鹌鹑蛋卤肉,需先做卤肉,大火烧开放香料,转小火炖到六七分时,放入剥好的熟鹌鹑蛋(如果是鸡蛋的话需要划几刀),一起炖到红酥油亮即可。

看电视烹饪大赛,有以鹌鹑蛋做成兔儿形状的,还有在鹌鹑蛋内塞肉糜的,过于烦琐,已经失其本真,还是家常菜式好。

第三周的周末,林明独自去九溪十八涧漫步。九溪十八涧位于杭州西南方向的群山中,是一条著名的散步道。北起龙井村,蜿蜒曲折7公里,南入钱塘江。九溪之水发源于杨梅岭,途中汇合了众多小溪流,一路上穿越青山翠谷,从石质路面漫过,所以称九溪十八涧。

林明是从龙井村入九溪的,一路上很多人家在改造,看来是要进一步开发。这里的人都是春季最忙,采茶炒茶卖茶,然后一年四季开茶楼揽客,家家富裕。门口青苔流水,放养着鲫鱼、鲤鱼,用于茶楼做菜。群山环抱,林木众多,空气湿润,负氧离子多,住在这里怎么会不长寿呢?

穿过热闹如工地的龙井村,进入林区。眼前的道路让林明大吃一惊。原来的道路已经不见,满地翻起的红泥,还有深深的车辙。有戴安全帽的工人在施工,指挥着铲车倒车。

“师傅!前面去九溪十八涧还能走的通吗?”林明问。

“没问题!就是路不太好走!”

“你们在做什么工程啊?”

“把路重新铺一铺,争取国庆前完工!”热情的工人师傅吆喝着,继续指挥铲车挖泥。

可惜了。原本的道路非常有野趣,每隔一段会有溪水漫过路面,清澈见底,有石礅可供游人通行。小孩子们坐在石墩上戏水,夏天可以抓螃蟹。百年前,清代学者俞樾游九溪时,曾写下了“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的名句,形象生动。

听工人师傅说,重铺路面后,要在景区内增加游览车,提供景区内部的公交服务。如果私家车也能开进来的话,那绝对是悲剧。

~~~~~~~~~~~~~````

作者的话:

晚上卡文了所以先发了一半,前一章末尾三段略有修改。

重新审查了大纲列了时间轴,所以花了不少时间。

全部写好发完已经是一点多,我要去睡了。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