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325节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炎黄
据张辽称,昔日与马腾联盟而盘踞于凉州一带的羌人,因马腾兵败而溃散,撤出凉州地区;却在益州西部收拢残军日益壮大,对益州一带的安全造成很大的潜在威胁。益州刺史陈矫,就此事元老院,被张辽主动接下并在此时向曹冲禀奏。
改革中对军情奏有特殊规定:无需通过众议院审议,而是直接交元老院,甚至是皇帝手中。由于目前羌人尚未有所动作,只是对益州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而益州刺史陈矫没有把这份军情直接呈报给曹冲,而是递交到元老院。
不过,吴凡却是通过张辽这一举动,反思到改革中军情奏的一个弊端,那就是不够透明。试想如果这份军情被别有用心的元老私自压下,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由此带来的后果可就十分严重了。
虽然在严密的监察体制下,又有众议院投票限制,所通过的元老们基本都是廉明自律的。但是,就怕万里有个一。由此,这个关于军情奏的程序还需进一步调整,使其公开透明,让所有元老在第一时间就全知道。而不是有一名元老接下后,其它人就再不知情。
改革就是这样,打破旧的体制的同时它不可能一步到位,很多时候需要一点点摸索着来。吴凡的十意为:被龙所关注的地方注:后期为了避讳与英烈祠的名字相近,突出英烈祠的唯一性,“龙观祠”被简化为“龙观”,观读四声。自那以后,全国除英烈祠外,再无以祠命名的建筑。毕竟,新创建的信仰中,突出汉人为龙的传人,由此,必然要将龙刻意表现出来。
至于推广信仰的人员,由从全国各地方挑选的德高望重之人组成。数量不求多,但求每个人都必须过关。把这些人经过一些潜移默化的培训后,最主要的就是让他们对于信仰中所神话的描述深信不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传播信仰的过程中,将这份深信不疑感染给民众。这些人的职位统称为“神使”,相当于牧师,是基层传教人员,往一层为“大神使”,再往一层就是“神使长”。传播信仰的初期,由于有吴凡和荀彧等人主持大局,相关人员的任命比较简单,日后自然会逐步完善。
虽然预计为每个县都要建造一座龙观祠,但是,龙观祠必须得有神使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信仰传播的初期,龙观祠的建设不可能一下子就遍布全国,而是有多少合格的神使,就建设多少龙观。
神使等传播信仰人员的薪资,最初从国库调拔。预计数年之后,随着信仰的普及以及人民对信仰的认可,就可以设立捐献机制,由人民自愿向龙观祠捐献,用这些钱作为神使等神职人员的薪资,以及建造新的龙观祠的经费。由此摆脱官府对信仰的影响,令二者划清界限。民众所捐献的钱,要做到绝对地公开透明,绝不允许有私吞公吞,以及帐目不清等现象。
实际,每个宗教都需要竭力维护自己在教民眼中的至高无的形象。对于神职人员的任命都是异常的谨慎和小心,以免造成自己的宗教在教民心中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不同于政府机构的强权本质,一旦被教民所抛弃,想再挽回简直难比登天。
吴凡的回答令荀彧堆积在心头的疑问一一解除。最后,荀彧向吴凡询问:这个信仰总该有个名字,不知将它如何命名?
吴凡沉思了一会。这个信仰的本身,所神话的高高在而又不容置疑的两大主旨,分别是“龙的传人”和“龙黄子孙”。遍布各地的龙观祠已经将龙的主旨刻画了出来,那么在命名,就称它为——炎黄注:后世演化为“炎黄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四大宗教
……
半年后,公元201年初春。
以洛阳为中心,长安,河内,汉中,宛,新野,襄阳,陈留,许昌,濮阳,邺十一个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炎黄教的初步传播网。从事传教的神职人员一共有毕竟有些沉重,每个月都要举行三次有些不适。“寄”则代表向先祖炎黄二帝遥寄尊仰之情。教民在祭拜日前往最近的龙观祠听神使讲义,作仪式,向炎黄二帝忏悔心中罪恶,以求得到炎黄二帝宽恕,死后能与无数炎黄子孙一起,追随在炎黄二帝身边……。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