攫取黑龙江后,张作霖势力大为膨胀,由一师兵力扩充至三师(1,27,29师,以及从黑省得到的两个旅),非向奉天以外发展不可。控制吉林便成了张作霖的下一个目标。
</P>
吉林督军孟恩远,孟恩远字曙村,是天津南郊双桥河镇人。他在小站练兵入伍,1904年任吉林巡防军管带,民国2年逐走吉林都督陈昭常,取得吉林省军政大权。督军团闹事时,他因年龄最长而被推为领衔人,大家尊呼他为孟大哥。他也和毕不管差不多,会写一个“虎”字,督署的事,内事交给女婿陆承武(陆建章的儿子),外事交给外甥督署参谋长高士傧。
</P>
他的出身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他自小便成为孤儿流落街头。一个偶然的机会,孟恩远在天津“夜来香”妓院当上了管茶水的差役。看到他从早到晚提着一把大铜茶壶,穿梭于楼上楼下各个房间,沏茶倒水,忙个不停,一个调皮的妓女就给他起了个诨名“大茶壶”。
</P>
当时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是“夜来香”的常客。孟恩远很快与他混熟了。一次,乘给袁世凯沏茶之际,他向袁透露了要投身军旅的想法,袁世凯见其灵活机智,身体结实,便答应了他的要求。1896年,慈禧太后来天津检阅袁世凯的新军。慈禧由太监搀扶着走在前,袁世凯紧随其后。检阅过程中,慈禧的一只镶着宝石的簪子从头上掉下来。太监在慈禧身边没看见,担任袁世凯护卫的孟恩远眼疾手快,将簪子捡了起来。
</P>
检阅完毕,慈禧要回房休息了。孟恩远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去,双手捧簪跪在慈禧脚下,高声说道:“凤簪落地,重返佛山。”慈禧听了孟恩远这乖巧的话,十分高兴。等孟走后,慈禧问袁世凯:“刚才这捧簪子的是谁?”袁如实回答。慈禧说:“如今新军连一个队官都如此精明,足见袁大人练兵有方了。”慈禧从天津返北京之前对袁世凯说:“那姓孟的可以做点儿大事。”袁世凯见孟恩远受到慈禧如此重看,又替自己赚了面子,回小站后马上提孟恩远当了标统。
</P>
孟恩远带兵打仗,往往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指挥灵活,每次都能胜利,于是一步一步地爬到统领、总兵、河南省南阳镇总兵之职。袁世凯对孟恩远非常赏识,就任大总统后,委任他为吉林督军。孟恩远拾簪之事传开后,得了一个“拾簪将军”的绰号。
</P>
孟恩远驻守吉林达十二年之久,势力遍及全省,在东三省有一定影响,地位不易撼动。他的儿女亲家陆建章,曾任袁世凯总统府警卫军统领、陕西督军,极得信任。可谓外有强势,内有强援。张作霖连同省的冯德麟都无法排挤,更别说染指吉林了。他观察了好久,也没找到下手的机会。
</P>
正当张作霖发愁之际,机会说来就来了。
</P>
段祺瑞在北京政府内阁中连任7届陆军总长,实力非常小可,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又兼国务总理,渐渐独断专行起来。黎元洪原先为副总统兼鄂督,但被袁世凯调离鄂地后实力大削,虽在袁死后当选总统,却任由段祺瑞呼风唤雨而无可奈何,被人称“盖章总统”。黎元洪盛怒之下,欲行使“宪法权力”罢免段祺瑞,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总统、内阁矛盾日益加深,遂演成“府院之争”。
</P>
府院之争时,地方大员静观其变,作骑墙派。黎元洪因实力不足,屡落下风,急切寻找实力派做后盾。他瞄了半晌,也看中了张作霖----眼看得张作霖与冯德麟同城操戈,张无论实力、名望均远在冯德麟之上,于是产生拉拢之念。他亲派特使来奉调解,直批冯德麟犯上作乱,背离中央,声称如此次调解再不成功,当提交国会声讨。
</P>
冯德麟得罪段祺瑞总理亲信段芝贵在先,黎元洪总统不满见于后,见势不妙,激流勇退,将部队撤回广宁。张作霖进而行使权力,免除冯德麟军务帮办职,撤掉28师驻沈阳办事处,冯德麟以失败告终。冯德麟受挫退居广宁(北镇),意志消沉,固守田园,无所作为。
</P>
忍耐多时的张作霖,一发而不可收拾。趁着府院两系均对自己伸出橄榄枝之际,不乘机发力,便不是张作霖的风格。“府院”之争最终以掌握重兵的段祺瑞轻松取胜,张汉卿深知历史,敏锐地抓到了这个机会,要乃父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段祺瑞,以在将来可能的对冯用兵时,能够得到段的支持。
</P>
当时在段祺瑞支持下酝酿宣布各省独立的督军团正在徐州召开会议,张作霖派副官长赵锡嘏代表参加,并将此事经过,一再函告以盟主自居的张勋。
</P>
第一函说:“……无论如何,霖当静候,万一事出意外,飞蝗满天,霖亦必有相当之对待,倘有借重我公鼎力之处,届时当再电闻……”
</P>
第二函将诉诸武力的态度,表示得更为露骨。函云:“绍帅钧鉴:奉事辱承垂询,仰见古谊殷拳,感激之忱,莫可名言。作霖与冯阁臣患难相交,十载以还,从无失德。今以细故,遽为此落井投石之举,人心之险,可为三叹,乃我方委曲求全,彼则相遇日甚。日前冯回北镇,汤旅长亦移驻新民,由表面言之,似亦稍事归宿,惟证之近日种种情形,冯、汤实为结成一体,近经密侦报告,竟派其私党,招匪运械,为日不足,积虑处心,可以想见。现作霖已连电中央陈明办法,若中央为息事宁人起见,将冯别为位置,汤可随之俱去,作霖亦未便苛求。倘中央亦厌弃此辅,或一时难有位置,而彼辈复蓄意扰乱,不顾大局,则实逼处此,终当诉之武力。作霖无似,而宅心磊落,素为我公所知,至于彼此关系之深,夙承厚爱,更不待言。届时既与彼辈干戈相见,实力一节,敝处可以了之;幸假以声威,遥为作势,自足以寒其胆,而摄其魄,知公当有以许我也。详情由赵中军面陈。专此敬候勋安。”
</P>
冯德麟在争取中央诸公的支持上落了下风:他不如张作霖那样及早地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得到段祺瑞的欣赏,也没能够引起黎元洪系的重视,在中央政治争斗风起云涌的当口,基本上被边缘化了。在张作霖接连行使将军权力、挤压28师发展空间时,竟然一筹莫展,如履薄冰。不到半年时间,形势发生了逆转,轮到他步步退让而无还手之力。幸亏奉天局势深受中央影响,张作霖虽然一心要用武力吃掉自己,但自己在“府院之争”时置身事外,倒也没有什么大的把柄。张作霖一时拿他还没办法。
</P>
府、院之争时,虽然黎元洪伸出橄榄枝,张作霖在“通晓历史”的张汉卿的极力要求下,仍然继续抱紧段祺瑞的大腿,旗帜鲜明地通电拥护段,宣布奉天自治。
</P>
无法,黎元洪引故旧、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张勋入京斡旋。张勋率其“辫子军”于6月14日进京“调停”,其实另有打算。在黎段之争中已退居天津的段祺瑞对张勋进京自然是求之不得,可怜黎元洪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了救星却没想到是灾星。入京后,张勋便解散国会,将黎元洪赶入使馆区,推选冯国璋做总统。
</P>
冯国璋做了总统后,曾表示尊重责任内阁制,对于段用人行政和决策的决定都不干涉,段对冯在态度上也比对黎时好得多。可是他们是两个实力派,冯颇有心机,段则刚愎自用,冯当然不愿意做一个和黎元洪一样的受气总统,段则决不肯放弃半点权力,因此两人的争执,一样尖锐化。
</P>
争执的第一遭,是军权,这也是历来总统、总理间的争执焦点。冯就任不久,就想恢复“大元帅陆海军统率办事处”,段当然不肯同意。段在国务院设立了“参陆办公处”,以取代袁世凯时代的“统率办事处”。冯要过问全国大事,不愿做有名无实、像个泥塑的大总统,段在这一方面总算让了步,每天派一位官员向总统报告政情。
</P>
可是,总统、总理之争,不是表面的,或是一件事情上让一点步就可以和缓,于是权力之争使这两位北洋巨头,裂痕愈来愈大。冯、段两人的暗斗,就是北洋派直系和皖系的斗争。由于段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不恢复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起护法战争,在中国形成了南北对峙。北京政府中段祺瑞的皖系狂叫武力统一,而大总统冯国璋的直系力主停战议和,直皖两派斗争日趋尖锐。这两系在军事上各有力量,各有地盘,可是他们也各有弱点。直系占有长江三省地盘,然而湖北、江西和江苏不相联结,并且因为地形分散而力量不集中,尤其是江苏更是处于皖系势力的三面包围中。至于冯国璋自己身居北京,也是在皖系势力范围内。不过,皖系军人纸上谈兵的多,肯打硬仗的少,而且在用兵西南时,必须越过长江,要经过直系的地盘,直系地区虽然分散,却是皖系用兵西南必经的孔道,所以段在征南军事上必须要取得冯的支持。
</P>
段平时称冯为“四哥”,可是面对权利,这两兄弟争得更厉害!段与黎是水火相斗,他们却是真刀真枪!段的霸道与跋扈逼得冯国璋走投无路,于是自带了一旅精兵,22箱子弹,以巡视南方战场为名,沿津浦线南下,直奔南京老巢去了。段却派心腹段芝贵在安徽半途截住了大总统,冯大总统不可能看不到围在火车周围的荷枪士兵,只好眼望近在咫尺的南京恨在心头不敢言声,乖乖的回到北京,从此彻底放权给段祺瑞。
</P>
6月,张勋突然电召冯德麟进京,密谋复辟大计。冯德麟正愁无法摆脱张作霖紧逼的大手,也是一时猪油蒙了心,竟然愿以身家性命赌了一把。在他看来,张勋复辟成功,不愁加封进爵,荣归东北,取张作霖而代之。到那时,封侯入相当不在话下,何惧张作霖一盛天将军?
</P>
于是大喜之下,乃派其心腹张海鹏带先遣队二百人,先期前往。20日,冯德麟在三十名卫士护送下到京,立即拜见张勋,支持复辟活动并愿为其效忠。同时,又以三拜九叩的大礼,进宫谒宣统皇帝。溥仪赏赐给他“穿黄马褂,紫金城内骑马,御前侍卫大爪头衔”。
</P>
7月1日,张勋拥立废帝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并改民国六年(1917年)为宣统九年。冯德麟也踌躇满志,飘飘然,昏昏然,而不知所以然。他利令智昏,下令调二十八师部分官兵进京“赞襄复辟,保卫皇室”。突然间,风云变,形势急转直下,全国舆论大哗,“讨逆”呼声鹊起。张勋、冯德麟一伙的拙劣表演,全国反对,长城内外,挥戈兴师,共讨叛贼。冯德麟预感到一场厄运即将降临,乃厚颜求之于张作霖。张念旧谊,电瞩:“永居北京故为危险,速从陆路沿长城单骑来归,当于适当地点出迎”,或云。但冯德麟无视张之劝告,纳左右言,率卫队,肴便装,乘火车东行。
</P>
7月10日,火车行驶天津车站,被曹铬部下侦缉队人员发现,遂将冯德麟、张海鹏及下属官兵二百名,一同拿获。7月12日,张勋的“辫子兵”天坛之战,全军溃散,复辟闹剧寿终正寝。14日段祺瑞进入北京。同天冯德麟从天津被押送北京,关押于十二师司令部,接受审判。8月15日,大总统正式宣布“冯德麟因叛变共和,罪迹昭彰,剥夺一切官职和勋位,并交付法院依法严惩”。
</P>
张作霖虽然与冯德麟素有矛盾,但念其绿林情谊,在冯妻的请求下,张去北京找段棋瑞;一面动员吴俊升、马龙潭两镇守使及二十七师、二十八师、二十九师各旅、团、营长百余人,联名向北京为冯德麟请命。不仅此,又劝说辽西十六县士绅上书请求宽容。经各方努力为之疏通,10月15日,段棋瑞政府才改判为“参加复辟证据不足,因吸鸦片罪罚八百元”为由而获释。冯德麟出狱后,当局为了顾全面子,任命他为段棋瑞总统府高等顾问,张作霖负责28师。
</P>
28师被收编后张作霖计划将全师分散调开并作整编,导致人心惶惶,军心不稳。张汉卿极力劝阻并推荐28师原旅长汲金纯升任师长,以接替冯德麟的职务。赞扬他“性情沉稳,通晓军事,大局观强,深得人望。”见仍是军中老人汲金纯主事,于是各种流言偃旗息鼓。汲金纯也不负张汉卿识人之明、提拔之恩,积极配合张的举措,后成为奉军五虎将之一。
</P>
张作霖并不追究于与冯之间的纷争,以德抱怨,彻底赢得奉省人心。此役他不费吹灰之力,赢得完整的28师,更独霸了奉天省,实力又壮大了一大步。
</P>
奉天张、冯之争是袁死前后关外一件大事。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