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伦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畔,海拔1351米。这里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达-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年平均气温-2.9℃。库伦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东西两面为广阔的草原,城市主要街区坐落在图拉河北岸。它始建于1639年,当时称“乌尔格”,蒙语为“宫殿”之意,为喀尔喀蒙古“活佛”哲布尊巴一世的驻地。“乌尔格”在此后的150年中,游移于附近一带。1778年起,逐渐定居于现址附近,并取名“库伦”和“大库伦”,蒙古语为“大寺院”之意。
</P>
肯特山是蒙古圣山。根据《蒙古秘史》,成吉思汗葬于不儿罕山(今肯特山),中国汉代称狼居胥山。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霍去病曾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封狼居胥山以祭天,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史称“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
</P>
时任蒙古“内阁理”的巴德玛&#8226;多尔济与哲布尊丹巴活佛对张汉卿“安蒙军”的进入早有准备。他们召集了各盟旗独立势力,招募了近2万名满清灭亡后流落在蒙的旧式官兵、匪军、白俄军,连同各王族麾下的奴仆,共武装了约30000人,编成5个旅,在王族势力代表博克多格的指挥下,于库伦城下摆开防守阵势,利用南北环山的地利优势,及“安蒙军”后勤不利的条件,想以持久战术拖垮“安蒙军”,并期待苏俄支持。博克多格在库伦城东面部署了主力三个旅,在城西及城南各安置了一个旅。
</P>
郭松龄与张汉卿、戢翼翘召集“安蒙军”团以上军官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强有力的军属炮兵团力量及两个步兵团,强攻城东正面防守阵形,由郭松龄带领。以张诚德的骑兵旅从城南宗莫德方向切入、强渡图拉河并迂回杀向其阵后。以军属骑兵团作为疑兵在城西方向来回游走以牵制并阻断守军北逃路线。张汉卿及一个步兵团为总预备队。
</P>
在会上,张汉卿富有鼓动性地说:“我军以王师之义讨逆,士气旺盛,装备精良,此一战可奠定蒙古局势,给分裂国家者以重创。传令全军,在库伦城中吃早饭!我会电呈政府,在狼居胥山上立碑纪念蒙古光复之盛会。”
</P>
凌晨5时,炮兵团36门山炮齐响,三路兵马齐出,一时杀声震天。“安蒙军”大笑着互相打气,“到库伦吃早饭”成为“安蒙军”英雄主义的壮志豪言。
</P>
炮兵团所在正面战场,蒙军经受了一次大规模炮袭后魂飞魄散。这些人大部分为临时招募的,有些人平时连枪都没摸过,听到耳边传来的震耳的炮吼声和被击中同袍们痛苦的呻吟声,如何不害怕?胡乱开枪者有之,拖枪后退者有之,弃枪仆地者有之。“安蒙军”步兵尚未冲锋,蒙军自己先乱作一团。炮击下战壕中死亡的不过百十人,因逃跑时而被炮火击毙者竟达数百人!
</P>
幸亏有部分满清遗老留下的护卫和滞留蒙城的老兵油子、土匪经历过大战,又有各级军官挥枪在后押阵,逃跑的蒙军见后有执法队,左右还没败退,于是陆续又转了回来。
</P>
“安蒙军”一轮炮击后,步兵团推进,炮兵攻击半径扩大。
</P>
正当蒙军一些有经验的老兵们以为步兵攻击开始时,准备组织近战时,新一轮炮击又开始了。这一次猝不及防,许多正在列阵的蒙军成堆被炸死。
</P>
可恶的“安蒙军”炮弹似是无穷无尽,一波又一波地向蒙军阵地飞来。而蒙军只有满清留下的十来门小炮,火力不及不说,射程还不到“安蒙军”大炮的一半,只有看着炮弹从步兵头顶飞过却无可奈何。博克多格一早即在前线指挥,见“安蒙军”火力猛烈,情知东线是突击主力,急忙调其它两处部队加入战场。郭松龄正要他如此做,反正一发炮弹也是炸一堆,两堆人合在一起仍是一堆。
</P>
炮兵团起初还担心炮弹倾泄过多,要不了多久,整个炮兵团都将弹绝。可是张汉卿、郭松龄认为只要战胜这一仗,蒙古将无恶仗可打,因此主张严厉打击,以将蒙军的士气打散,将蒙人的心回收。
</P>
半个小时的炮击后,已消耗所带炮弹的大半了。俟对面的蒙军援军到达后,传令打起信号弹。
</P>
正在城南隐蔽待命的张诚德骑兵旅听得城东炮声隆隆,手下士兵心正痒痒,被张诚德强行按捺。他这一股力量是此次战役的决定力量,要在城南敌兵被抽调之后,以骑兵的快速优势抢先攻进,然后迂回至城东守军背后,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他焦急地等待郭松龄的进攻命令,在东北讲武堂他对郭多有认识,郭是个令行禁止的新派军官,重视纪律的严明。
</P>
“呯!”地一声巨响,如烟花在半空里绽放,这是进攻的号令,参谋长终于让他的部队有所作为了。张诚德精神一振,大喝一声说:“上马!”
</P>
他抽出马刀,在半空中挽出一个刀花,大声说:“各团以前所部署,全速进攻。一路上不得迟疑,不得收俘,不得下马,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四个骑兵团,如四条洪流乌压压地向前涌去。留守的蒙军被沉闷的马蹄声所惊耸,齐声大叫:“敌袭!”
</P>
此时虽然告别了冷兵器作战,但是中国以步枪为主力的热兵器尚不能对骑兵作出有效的杀伤,致使在非正面战场,骑兵作为古老兵种,仍在中国战场持续了二十多年。
</P>
从民国元年末组织第一骑兵旅,旅长陈文运(日本士官生)参考国外骑兵编制的变化,建议在骑兵团下取消营级,团直辖连,骑兵连改为辖四个排的大连,得到采纳。改制后的师属骑兵团辖三至四个骑兵连,五六百人;骑兵旅下的骑兵团辖五个骑兵连和一个机枪连,九百余人。编制的约化提高了作战效率,同时数目的减少也与当时国内外骑兵作用的减小有密切关系。
</P>
奉军在张汉卿改编后对骑兵的编制作了稍许变化:骑兵连辖4个排,师属骑兵团辖4个骑兵连及1个机枪连,约1130人;骑兵旅为骑兵最大编制,下辖4个编制为5个骑兵连的骑兵团及1个后勤营,共约6100人。这是因为在东北地理广阔、军队尚谈不上机械化的条件下,骑兵可作为“奇兵”起到突击及突袭的作用。
</P>
在与没有重机枪、缺少大炮的蒙军作战时,快速的骑兵确实是步兵的天敌。这也是张汉卿与郭松龄要让张诚德骑兵旅作为致胜的主力的原因。
</P>
想一想数千匹战马狂奔的场面是何等惊人,一部分蒙军已识趣地丢下枪:驻守城南的一个旅刚被调走半数,剩下的2500残兵是无论如何抗不住这雷霆一击的。
</P>
骑兵旅官兵马刀在手,呼啸着冲过城南不过2米高的栅栏“城墙”,他们丝毫不理会跪地投降的蒙军,但是有些不识趣跪在当路上的降军被毫不犹豫地砍了脑袋----只是因为他们迟滞了大部队前进的道路!
</P>
城东的守军不久后就听到背后传来的巨大声响,张诚德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抄到蒙军后路。郭松龄下达了总攻命令,步兵团不甘人后,叫喊着全线冲锋。
</P>
蒙军终于乱了,他们面对讨伐军队,本来就缺乏道义力量,在毫无胜利希望之下,纷纷选择弃枪投降。博克多格见事不协,丢下部队,在王府卫队的簇拥下向北逃窜去了。
</P>
这场战斗,只持续了3个小时就圆满结束。清点战场,“安蒙军”共收俘虏13000余人,击毙2000余人,在城南估计杀伤约数百人。而已方伤亡不过百人,算是大胜。
</P>
郭松龄并不急着进攻,他安排原地整休,一面派兵守住城东、城南各个隘口,一边安排侦察兵注意蒙军动向。按照几个人先前的结论,他知道,大规模武装斗争已经结束,剩下的,该是文事了。
</P>
果不其然,午饭后,哨兵报告,哲布尊丹巴活佛派其特使、外务部长隆奇格商讨休兵事务。张汉卿冷冷一笑说:“带进来。”
</P>
不多时,卫兵引着一个身穿蒙古正装的中年官员大踏步走进“安蒙军”总司令部。隆奇格向众人等人行了蒙古大礼,朝着张汉卿说:“尊敬的少帅阁下,呼图克图汗派我告知您,呼图克图汗已要求解散立政府,我们即刻向中央通电,现在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政府已经不存在了,双方立即休兵。”
</P>
张汉卿讥笑说:“吃了败仗你们就求和休兵?所有蒙古人的军队必须全部投降!那个所谓的活佛怎么不来见我?这次事件的责任人必须得到追究!”
</P>
隆奇格勃然大怒,他说:“长生天的子孙绝不会投降,活佛位尊,怎能如此出言不逊!”
</P>
张汉卿接受现代教育,信什么活佛?那个牛X轰轰的西藏活佛,还不一样被赶出老巢、四海为“家”?这个所谓的哲布尊丹巴活佛的“一世远祖”----还是五世喇嘛罗桑嘉措承认的呢。好像有资料说该活佛系统的传承需受到清朝皇帝的册封和西藏喇嘛的认可方能生效,既然如此,他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不承认其宗教地位,那他还是个屁啊。他两手一摊,对隆奇格说:“借用你们成吉思汗的一名言:‘既要战,便作战’。你请回吧,我们打完再见。”
</P>
他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已得出一个结论:要想获得蒙古长期的归属,铁血手段必不可少。中央政府给予外蒙的特权已经够多的了,但是这些人仍旧欲壑难填。唯有把那些死心踏地的分裂分子清除干净,才能彻底还外蒙古一个晴朗的天空。
</P>
隆奇格虽然嘴上说得硬朗,心里着慌。本来指望支撑一下,以便俄国人的支持兵力能够到达。哪知道城东将近3个旅的兵力,几个小时就打光了。若非如此,内阁也不至于急着要停战。他急忙说:“少帅阁下,我这次来,是奉活佛的教旨,双方休兵养息。请不要再开战端。”
</P>
张汉卿不为所动,说:“所有蒙军立即投降,是双方谈判的基础,否则,‘安蒙军’将击毙一切敢于抵抗的力量,并严厉追究蒙军上层及政府的责任!你把原话带到,限2小时内给予答复。”
</P>
最后通牒还剩下半个小时了,张汉卿有些不安。郭松龄却信心满满地安慰他说:“少帅,稍后必有好消息。戢旅长已安排好前线的战事,万一文事不成,我们有把握在半个小时内全歼蒙军。”张汉卿暗自郝然,心想自己也太沉不住气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板上钉钉的东西,还怕他飞了去?
</P>
倒是蒙古自治政府先沉不住气了。在经过短暂的磋商后,“内阁理”巴德玛&#8226;多尔济终于决定接受“安蒙军”的主张,下令所有蒙军缴械。
</P>
当天上午,戢翼翘以军属骑兵团及一团步兵先行进入呼伦城中,并直接向四方进发,接管蒙军防地。张汉卿为彰显武力,别出心裁地搞了个入城仪式:以张诚德骑兵旅为前锋,蒙古自治政府的官员奉命在城门口列队迎接。当吴部以矫健的骑姿,整齐的军马,以轩昂的斗志一队一队踏过城门时,每个人的心都随着喧闹的马蹄声而悸动。而当一门一门的大炮在6匹战马的拖曳下缓缓进发时,每个人都不禁为它们威猛的样子所惊奇。侥幸在炮口下逃生的军人们则望而生畏,眼中带着复杂的神情。
</P>
蒙古的武器都是民国前满清驻军所遗留的旧货,甚至不少士兵还用的是火铳。红衣大炮倒是有几门,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大炮基本上是没有,民国后基本上也没进过什么像样点的武器。因为蒙古工业几乎为零,所以也不存在自行研发的可能。何况任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都需要充足的水源为保证,蒙古可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哦!这也是蒙古军队在装备精良的“安蒙军”打击下,几无还手之力的原因之一。
</P>
一团陆军过后,是“安蒙军”统帅的卫队营。张汉卿在重重严密的保护下,一路之上,只能看到远处越聚越多的人群和街道两旁其貌不扬的树。他史前史后第一次出“国”,对这儿的一切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P>
库伦几乎没有树,也许是气候的原因,或者是高原的缘故。偶尔见到几棵杨树,长不高不说,还都是半死不活的,而且树头基本上都是死的,无一例外。到是榆树活的很滋润,这让张汉卿想起了新疆、陕北、内蒙古一些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在那里,也是榆树广布。茅盾先生当初写完《白杨礼赞》后,也许还该写一篇《榆树礼赞》。生存能力这么坚强的树,是值得礼赞的。不明白蒙古人为什么不把榆树当作绿化树,记得乌鲁木齐和兰州有些街道的绿化树就是榆数,很茂盛的。“有空的时候,一定要栽些榆树在城里头,多植树可以挡风沙啊。”他暗暗想。
</P>
一阵风起,带起的风沙迷住了张汉卿的眼,他使劲揉着刮进眼里的沙子暗暗想,用什么办法可以将立这眼中的沙子永远揉出去呢?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