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北京政变
作者:致君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217

直系部队在前线坎坷,吴佩孚也不轻松。北京城内谣言满天飞,前方战报多不利于直军,有传第一军司令彭寿莘阵亡,有传某军哗变,弄得吴佩孚一日三惊。

</P>

前方军情并不利于直军,加以曹锟左右嬖幸,对于吴佩孚在京,有芒刺在背之感,所以怂恿曹锟催促吴上前线指挥军事。曹的左右说:“如果在北京城内做总司令,谁也会做啊!”

</P>

10月26日晨9时,吴佩孚乘坐讨逆军总司令专车,由北京正阳门出发,直驰廊坊。吴佩孚上前线的主要原因,并非曹锟下面的反吴派,而是前线战况的不利,加上海军突袭的计划受了阻碍。这次督战,讨逆军总部人员随行,还有外国观战武官和新闻记者100余人随车前往,声势之浩大,在民国初年内战场面中,可以说是空前的。

</P>

当日下午1时半,吴佩孚的专车抵达廊坊,直接停靠于车站傍,吴佩孚即率幕僚和卫兵急驰前线视察战况。这时直奉两军激烈鏖战于永清县城边,隆隆大炮震动大地,硝烟冉冉上升。

</P>

吴佩孚上前线的消息,遍传直军,对军心士气有极大的鼓舞,而通奉的冯玉荣听说吴已到达前线,竟畏罪自杀。吴遂直接调遣十三混成旅,另筑阵地稳住了阵脚。

</P>

讨逆军总部在吴亲赴前线后,遂设于吴的专车上。吴总部的直属部队则张营帐于车站内。吴每天早起偕同参谋长以下僚属四出视察,于是改变作战计划,倾其全力对付奉军右翼张汉卿部。令参谋总长张怀芝率1个师沿永定河口向北辰推进,复进逼天津。张怀芝军经过激烈战争,于次日攻陷北辰,使战况渐趋有利。孙烈臣下令汲金纯师尽出,在海河口与之对峙。

</P>

自10月27起,吴佩孚以直系全部8个师及一个混成旅约15万人轮番攻击奉军据守战线。至10月30日,双方各有万人伤亡。战局僵持不下,双方均焦虑万分。

</P>

张汉卿连发密电,请冯玉祥即刻在直军后方哗变,以断其后路,造成两面夹击之势,加速直军溃败,减少奉军伤亡。冯本人则在廊坊按兵不动,有坐观成败之势。他以北京城直军实力尚厚、吴佩孚离城未远为借口,暂缓进行政变。

</P>

其实冯玉祥虽然不满曹锟贿选之举,但对奉军并无好感:张作霖虽然口口声声拥戴孙中山,却与皖系段祺瑞仍有勾结。据日籍军事顾问冈野增次郎接获日本谍报人员传来的消息,张汉卿在日租界会见段祺瑞时,亲口允诺战胜直系后,仍以段祺瑞为组织政府人选。

</P>

冯玉祥妻舅同时又为启蒙恩师的陆建章5年前曾为段祺瑞重要谋士徐树诤和张作霖帐下总参议杨宇霆联合密谋枪杀,当时他势力不及,只得忍下这血海深仇,不仅绝口不提这件事,并且自告奋勇,愿意调往福建以打广东,以避祸端。这段仇恨深埋心底,一直伺机而发。他对皖系并无好感,更容不得段祺瑞再次执政。如果奉军战后不以孙中山为执政,他会毅然决然与奉军决一死战。与其那时,不如现在就让双方拼个你死我活。奉军以惨胜之师,无论如何也不能占得优势。

</P>

张汉卿命令韩麟春部不惜代价,在尽短时间内攻克郑州,以挺进空虚的直系河北老巢。直军守郑州、开封的两师长张福来、萧耀南也知现在是关系直、奉双方成败的关键时刻,施展连横合纵之法,愣是将华中、西北两在军区的3个师12万人拒在黄河以南。虽然形势紧迫,但人民军要想在短期内打开局面,还着实不易。

</P>

张汉卿也明白自己太一厢情愿了:历史的发展确实是按照他之前的思路进行的,但是经过他的努力,提前进行的历史已经慢慢偏离了它应该进行的轨道。他不得不与孙烈臣、汲金纯、郭松龄等再次召开会议,探讨局势的发展。

</P>

在吴佩孚的强令下,北线王怀庆部终于有了进展,继11月1日攻陷宣化,2日,兵分两路向张垣包抄。张景惠通电告急,即有放弃张垣,退往张北待机而动的想法。

</P>

一直出工不出力的渤海舰队也张锚待发。据“奉情局”传来的消息,舰队司令温树德已装载约一旅直军,在主力舰队护卫下,准备在北戴河登陆,冲击奉军后路。

</P>

张汉卿一方面认为形势已骑虎难下,除了硬扛,别无他法。否则一旦奉军败退,冯玉祥更不敢在直军兵盛之时做此等自取败亡之事,反倒可能逼迫奉军退出关外,错失政治良机。另一方面,他又有些犹豫,担心冯玉祥最终放弃反戈一击的计划,此次大军出关劳而无功。

</P>

张汉卿深思良久,他判断冯玉祥虽有投机心理,但是其前提为双方势均力敌,他绝不会坐视奉军失败,这样对他不利。如果奉军有主动退却迹象,或可打破冯的坐山观虎斗之念。否则,真如冯之念想,奉军以疲惫之师,遭受重创后如何在与冯系在后继的利益争夺战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

</P>

郭松龄对孙中山满怀尊重之情,期望也预见到经此一役,孙中山极有可能入主北京,实现“三民主义”在北方的落根理想。当然不愿奉军后退,但是作为奉系高级将领,他也不能坐视前方将士流血。他依附张汉卿所言,以假行动压迫冯玉祥真动作。

</P>

于是张汉卿密电冯玉祥,谓奉军形势危急,如果冯部不作最后之决定,奉军将不得已于明日退出天津,并将与蓟县军队一道退回关外。冯玉祥接电大吃一惊,急回电说已部已完成部署,将立即发动政变。

</P>

此时吴佩孚命参谋长张方严电催各军急赴前线,张给冯玉祥一电,为了加强语气所以在电文后加了一句:“大局转危为安赖斯一举。”这本来是普通的加强语气句子,可是在微妙的时候,这句话就有了问题。

</P>

冯玉祥虽然已和奉张暗通款曲,但他确有坐观成败之意,他要看直军有了败兆才敢动手。吴上前线后,冯是犹豫的,他怕吴在前线打了胜仗,他一发动,吴率师回京平乱,他就完了。所以他在待机而动,所得情报来自直军总部的,是胜利在望;来自日方的,则谓直军不利,前线危急。当他收到吴的参谋长来电催促进兵时,他认为直军失败的可能性增大了,因此乃下了决心“倒戈”。移后方作前方向北京回师,他要在吴佩孚后方放一把火。

</P>

11月4日傍晚,冯玉祥率军撤出前线,回师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在北京的冯部鹿钟麟、蒋遇鸿与孙岳里应外合,打开城门。

</P>

鹿钟麟率部率先入城,与孙岳的第十五混成旅在城中的部队会合。士兵们一律佩戴蓝布白字的臂章,上写“誓死救国,不扰民,真爱民”。政变军队分兵把守各重要路口,并戒严断绝交通,迅速占领各部、署衙门。这次“北京政变”真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一举获得成功,曹锟在事先一点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抓住幽禁了起来。

</P>

吴佩孚尚不知后方突变,他率僚属赴西清督战,直军前线士气转旺,奉军攻势曾受阻遏,战局颇有转机。中午时分,吴佩孚的日籍顾问冈野增次郎急匆匆赶来,他拿来两处电报,略带颤音说:“司令,我先后接到来自北京和天津打来的最紧急电报,内容大同小异,北京城内有了大变故!”

</P>

吴佩孚大吃一惊,他接过电报,均言“讨逆军第三军司令冯玉祥等于4日下午六时退出战场,未经枪战即攻入北京,发动政变,曹锟总统已失自由,北京情况不明,酝酿巨变。”电报中所列参加政变人士均为直系巨头,包括冯玉祥、王承斌、王怀庆、胡景翼、孙岳等。看完冈野的电报,他立刻相信有这种可能,因为他对冯玉祥并不信任。

</P>

当晚,吴佩孚率领高级参谋人员回到总部,立即召集紧急军事会议于总司令室,各高级将领均出席,吴以沉痛的态度,宣布北京兵变及总部退却计划,瞬息之间,直奉战场形势大为改变。

</P>

午夜,吴佩孚先运兵3000北退,总司令部列车则于凌晨2时离廊坊。前线军事由彭寿莘总负责,吴自己乘总部专车带了一团卫队,星夜疾驰回返。拖着沉重的心情和疲累的身体,一夜未眠。6日上午4时,列车到达通州站外不足10里。

</P>

11月5日,冯玉祥在北苑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应付北方时局。出席会议的有孙岳、黄郛、王正廷等人。这次会上,冯玉祥被推为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孙岳任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鉴于孙中山尚无确切消息、吴佩孚率军攻击杨村等情况,孙岳提出成立摄政内阁。为表示欢迎孙中山主政的诚意,所定阁员多为南方的老革命党员,如国务总理黄郛,外交兼财政总长王正廷,国民军总长李书城,参谋总长李烈钧等。会议决定让曹锟下令停战,免去吴佩孚本兼各职,并宣布自动退位。

</P>

鹿钟麟入城有功,升任师长,并任北京警备司令,驻扎在东单帅府园。冯玉祥派鹿钟麟和警察局长张璧率警察和卫士进神武门到故宫与溥仪谈判,迫溥仪及其妃嫔迁出故宫,退居摄政王府。

</P>

吴佩孚不得已宣布停战并下野。在此之前,西北人民军已攻克郑州防线,挺进新乡,并从此直插直军老巢保定府。而直军渤海舰队司令温权仁则在海上直接挂出了白旗,将全部海军拱手交给了辽东湾边防舰队。在蓟县、天津、张垣、郑州等各线直军奉命就地接受缴械。

</P>

此役奉军共接收约9个师16万人,四条战线歼灭近3万人,冯玉祥、孙岳接收残兵各约万余人。在民国呼风唤雨多年的直系,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奉系的独揽政局,即使是孙中山也一样。张作霖兴冲冲地自奉天赶到秦皇岛,准备改组政府,赤膊上阵了。

</P>

可是城里还有冯玉祥、孙岳的两个军,他们是这次反直最大的功臣,都是以孙中山为皋圭的。如果撇开这个因素,只怕刚平服的直系立刻会死灰复燃。即使在奉系内部也有请孙中山为总统,张作霖为总理的政治力量划分,比如郭松龄、胡景翼等一批辛亥革命初期便响应孙中山号召的旧将,和于右任等一大批在各地有重要影响的所谓名流,此外还有在中国未来有重要影响地位的江浙财团等孙中山所赖以财政支持的派系。表面上看是奉系风光无限,其中凶险不为人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P>

在此时刻,张作霖听取了张汉卿、孙烈臣、郭松龄的建议,呼吁各方就组建一个联合的政府同赴秦皇岛,与移转至此的孙中山商榷。其实各方均在关注奉系领袖的动向,以此时此地实力而言,任何撇开奉系的商谈都显得无足轻重,无论所组内阁为何,奉系铁定了是内阁的支柱。各方所关注的只是,在新内阁中自己究竟能占多少名额、处于什么样地位!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