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会规定在周一,今天可是礼拜六,张院长召集各科主任及医师过来,一定是遇到了紧急的状况,张院长拿着一份早报,有一条新闻:近日全国各地出现血荒,全国大面积凸显的用血告急,让血荒这个长久存在的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在昆明,被认为达到了十年来最严重的程度,有八成以上的手术因“缺血”被迫推迟,甚至有的医院储血量还不够一次手术使用。
这不仅仅是一个新闻,更是一个警钟,也是一院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昨天市采血站给市各家医院都发了通知,采血工作出现异常,献血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足足五十个点,献血是一个义务,不是责任,靠的是自觉,没血做手术,医院也没辙,唯一能做的就是落实好这来之不易的血,尽量做到零浪费,还有就是一些特殊的手术,用血量过大,尽量向后延迟手术时间,除非逼不得已,无论什么手术,都要确定好用血量,以防因为缺血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
部分手术不能够事先确定实际用血量,这样的手术到底能不能做,如果要做,风险一定会在原有的不确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如果硬要拒绝,也必然加剧日炎日烈的医患矛盾,无论怎样,不去做没有把握的手术,解释是硬道理。
拒绝手术不是根本的办法,但可以做为缓兵之计,至于能缓兵何时,需要全民的公共努力,说这些听起来像废话,谁都知道的道理,张院长有一个提议:一院应该组织一次献血活动,尽微薄之力,尽管杯水车薪,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从自己做起,就是从实际出发。
活动以一个通知的形式在一院下发,下发之时就引起了医护之间的哀声怨道:医护都沦落到献血的地步,看来社会在发展,文明在建立,但对于社会的责任却日趋衰落,可悲可哀,殊不知,对于社会的责任人人都有份,为什么总是少数人在努力,不在于素质高低,参差不齐,而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叫作人人都有脑子,一万个人一万个想法。
上午李海涛查房,有一个病人质问,为什么已经事先安排了手术时间,现在却又通知手术时间推迟,推迟到时间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意思?李海涛细心解释,现在一院O型血储量不足,而他的手术需要大量的血浆,而接下来的几起小手术都是需要血浆补充,越解释,病人越是不理解,医院到底是以什么标准制定手术安排的,病情大小?用血量?挂号时间?还是利益关系?
紧急时刻的应急处理措施,就能失去治疗的原则,病人家属口口声声,绝对不会承当医院所谓紧急时刻的牺牲品,手术时间按照原定,至于血浆问题,他们会想办法,发动亲戚朋友,及时的来医院抽血。
李海涛对于病人家属的伤人措辞感到无比的气愤,遇到“血荒”,医生也是爱莫能助,就好像农民遇到天灾,颗粒无收,想吃饺子,都是一种理想,气愤过后,感到莫名的安慰,只要能拿到足够的血浆,就可以给病人做手术,看着病人能够顺利出院,是每一个医护努力过后的收获。
李海涛刚刚献血从医务室出来,实习护士就跑过来,说刚从下县转过来一个严重的病人,需要马上做截肢手术,主任让他马上过去,显示仪上病人的生命体征很微弱,失血过多的缘故,验血型,准备输血袋,李海涛喊着。
“O型”,血型很快验了出来。
“真是缺什么,来什么,准备输血袋,快”,李海涛带上口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