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日子
作者:清涵101228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82

农村的日子平淡如水,一切和往年差不多,过完了年,大人照旧出工挣工分,小孩子也开学了,杨兵兄妹又恢复了和以前的作息时间,白天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做作业练书法做家事。年一过,孩子们又长大了一岁,也懂事些了,其实农村的孩子都很懂事,知道主动帮助父母做事,哪象后世的孩子整个就是家里的皇帝,要什么买什么,什么事都是家长做,孩子就只管学习,连收拾整理书包的份内事也是家长代劳,更有甚者,听说有的孩子学校打扫卫生都是家长去代劳。更别说帮家长做事了,他潍你找事就大吉了。

杨兵已经不是杨玉印象中的那个杨兵了,在杨玉的记忆里,小时候的杨兵懒散贪玩,不爱学习也不爱劳动,长大后工作普通收入普通,如今在杨玉的影响下,杨兵学习成绩在班上也名列前茅,在家里也主动帮助陈启英做一些家事,现在还每天练习书法,以后也会多一项特长。可以想见,以后的杨兵再也不会象以前那样没什么大出息了。通过练习书法,杨兵的性格也变得沉稳了,不象以前那样坐不住,说话做事也比以前成熟,真得象一个大哥哥,也知道体贴母亲,知道母亲每天很辛苦,他就尽可能地多干一些活,对杨玉也是一如既往地疼爱,吃点好吃的都让着杨玉,好多时候让杨玉去玩,他却在做事,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以前杨兵可是能玩就玩,不能玩的时候也要找借口玩,要不然他以前的成绩也不会那么差。

杨军过了年也五岁了,自从哥哥姐姐都上学以后,他每天只能在家和奶奶一起,觉得很孤单,早就吵着也要读书,过年大姑回来以后,听大姑说起在省城读书的荣耀和热闹,更是天天在父母身边磨,非要今年就上学,杨兰在省城也长了见识,知道大城市的孩子都上幼儿园,上学以后也学一些课堂以外的东西,乡下的孩子上学前什么都没学,上学以后也只读书,到了大学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好多时候和别人都说不到一块儿。听说家里三个大点的孩子在学习书法,非常赞同,连连鼓励三个孩子要坚持下去,说多学点东西以后准会有用。又听说杨军也想早点上学,便对二哥二嫂说她以前在公社小学教过书,和校长老师也熟悉,如果小军实在想上学她到时候去找人帮忙。

二叔二婶也被缠得无奈,听杨兰这么说也就同意让杨军试一下,如果不行就明年再上,毕竟到九月份杨军也才五岁多。杨勇又把自己一年级上册的课本拿给杨军用,平时放学做完作业以后也教一些基本的东西给杨军,大人都没怎么上心,抱着让他玩的心思,没怎么管他,哪知杨军非常聪明,很多东西一教就会,而且还不是学得快忘得快那种,他记忆力特别好,几天前教的东西,几天后再来考他,他也能说出来,一点都不费神,这让二叔二婶很惊喜,决定九月份一定想办法让杨军上学。其实前世杨军就是几个兄弟姐妹中最聪明的,那时他很轻松地就考了首都的军校,只是后来毕业的时候没有选择好,后来工作不太顺心,现在杨玉来了,当然要让杨军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这样平静且充实的生活中,杨玉度过了她的七岁生日,七岁的杨玉已经换牙了,门牙掉了两颗,一开口就是个大黑洞,说话还漏风,杨玉怕别人笑话,说话也比以前少了,农村的生活条件差,营养也跟不上,七岁换牙算晚的了,后世杨玉的儿子五岁就开始换牙了。以现在的速度估计该换的牙都换完的话要到十几岁了吧。

到了五月初十杨玉前世儿子生日的时候,杨玉也同样做了一晚上的梦,在梦里和父母还有儿子相处了一晚上,时间是治愈伤痛的良药,又一年过去,父母已经没有那么悲伤了,见了杨玉虽然还是难过,但不象去年那样几乎整晚在泪水中度过,他们现在身体还好,这一年中也没有生过什么大病,既使生病也是一些头痛脑感冒之类的小病,吃一点药也就好了,只有妈妈的腿脚有时会轻微疼痛,这是老年人常见的毛病,年龄大了,骨骼关节开始老化了,只要多休息少劳累就行了。

儿子王以轩又大了一岁,是个十七岁的大小伙子了,这一年个子蹿得很快,都快一米八了,长得很帅,他看着比以前懂事,学习也很努力,成绩一直很好。王以轩一直住在外公外婆家,外婆把他的生活料理的妥妥贴贴的,王以轩也很懂事,知道外婆年龄大了,他每天七点就要上学,冬天早上很冷,他怕外婆着凉感冒,就不让外婆给他做早饭,自己起来煮点汤圆,或者是外婆头天晚上给他准备的面包牛奶,再煮一个鸡蛋,吃完了就自己去上学。平时放假的时候出去找同学玩什么的也都和外公外婆打招呼,按时回家很守时,从来都不进网吧之类的地方。据他说,是以前妈妈说过,绝对不允许他进网吧。杨玉想起来以前和儿子开玩笑地说过,如果发现王以轩进网吧,那她就要把他的腿打断,再为他医都可以,她宁愿儿子腿断了躺在床上也不准他去网吧。没想到儿子还记得并且那么听话,杨玉听着眼睛又湿润了。外公外婆还说,现在的孩子只要上了中学都有手机,王以轩已经是高中生了,他却没有向外公外婆要求买手机,还是外公主动给他买了一部,平时也都放在家里,只有放假的时候才带着用。看着儿子这么听话懂事,杨玉终于放心了,看来以后她不用为儿子担心了,儿子自己已经知道该怎么走以后的路了。

不出意外,杨玉的丈夫又结婚了,也是,现在的男人有几个守得住,好多男人往往离婚几个月又结婚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还有的男人妻子去世,看着情深意重的样子,结果不到三个月又结婚,杨玉早就见惯了。也早有预感那个男人也和那些人一样薄情。他结婚以后也曾要求儿子王以轩回家去住,但王以轩一直不肯去,只见过那个新阿姨一次,回来和外婆说那个所谓的阿姨还没有妈妈的一半好,那个男人给王以轩买了很多东西,王以轩一一收了,该用还是用,就是不回去,过年过节让回去吃饭也是叫得几次去一次罢了。

杨玉虽然不再喜欢那个男人,但他毕竟是儿子亲身父亲,不想儿子和他太交恶,那样对儿子以后也不好,以后儿子读书就业成家有些地方还是要用得着他的,于是劝儿子也不要做得太出格,和他们保持客客气气的就行了,不主动示好,也不过分恶劣就行了。杨父杨母也支持这样做,毕竟他们年纪也渐渐大了,有些事也有点力不从心了,有时钱也不能解决一切。

这样絮絮叨叨说着,杨玉觉得时间过得真快,还有好多该和父母说的话还没说,该交待儿子还没交待清楚,好想和他们多呆一会,结果梦境离去,只能无奈地醒了,留给杨玉意犹未尽的满足和些许的遗憾,只能又一次期待明年的这一天了。

生产队收了粮食,学校里也快放假了,这一学期过得真快,虽然学的知识很浅显,但杨玉还是很珍惜这又一次的学习经历,每天上课还是老老实实地听课,下课后和王辉杨小玲两个伙伴一起玩耍,回家后做做作业练练书法,虽然吃得差点穿得差点,但大家都一样,有母亲的关心父亲来信的鼓励,哥哥的呵护,日子也过得快乐和充实。

到了放暑假的时候,终于等来了最让杨玉激动的事情,要包产到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