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苗践灭景僚
作者:梦游白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520

夏庄公二十一年是个多事之秋,发生的两场双方都超过十万人的大战都跟景国有关。经过这两场大战,虽然景国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大损。首先是经过多年征战,兵力损失极多,其次国内储备的铁器等战略物资基本耗光,再次因为国内大修水利,虽然交通运输更加便捷,但人力消耗太重,偏还遇上灾年,粮食减产严重,已经不能自给自足。

苗践接到万蠡报告后,召集臣下们说:“寡人这些年来,吃粗米,睡草席,就是为了不忘前耻。现在,机会到了!寡人要出兵攻打景国。”

卿大夫们都很振奋,费尽心力把苗践弄回国,就是为了今天啊!

自从苗践被抓到景国,相国闻淼就制定了一系列强国强军之策,比如扩大士兵的服役年限,从十五岁到六十岁的男子都要在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要知道古人的寿命不长,很多人在五十岁时就死去了。闻淼打破了贵族私兵的编制,把超过四十五岁的男子编组成地方守军,让体能更强壮的年轻人参加野战,使得苗军战力提高。

全国贵族也带头紧衣缩食,把财力节省下来,多用在经济发展上,减轻全国农户的一成农税,让国民吃得更饱,保障体力。妇女也被动员起来参加农作,多开垦田地,多余的人力就可以采掘更多的矿石,砍伐更多的木料,打到更多的猎物,这些都可以制造武备。闻淼还收买了景国大司农囊匹等人,以便尽量把国内的真实发展情况瞒住景国。

尽管如此,还有个大问题,苗国的人力资源不如景国,总体国力仍然落后。要想雪耻,还需要等待恰当的时机。闻淼经苗践同意,在国内实行了走妻制度。具体内容是,没有贵族身份的平民只能实行一夫一妻制度,贵族们除了三妻四妾之外的女性也不再受到人身保护。如果男人经过单身成年并且未孕女子的住所,他可以不经女人同意,就与女子发生关系,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受孕率,这对增加国家的人口数量有明显好处。这条制度被其他国家耻笑为蛮夷之策,被认为是文明倒退,苗国也因此更遭轻视。

虽然苗国为了提升国力都不要脸面了,但这条政策的效果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显示出力量。原本苗践和大臣们以为,苗国要想打败景国将会是个长期过程,说不定要经过两、三代君主的努力。但景僚好大喜功,把景国储备的国力都折腾光了,翻身的机会比预想中的,来得要快得多。

现在,景国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有两大部分。一部在西边夷陵,距离吴苏城万里之遥。一部由景僚亲自统领,北上伐冀,距离都城也足够遥远,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归国。国都吴苏的守卫力量前所未有的空虚,再加上囊匹中计,征发大量民夫去兴修水利,国民疲敝,粮食歉收,武备不足,就是想从国内临时征发大量援军也不可能,调度就更加无力。苗国虽然也经常跟随景国出兵,但那些都不是最精锐的力量。最精锐的力量是秘密留在国内的三万苗军,他们都是二十至三十岁的青壮,都有战斗经验,最重要的是,其中还有一万铁器部队。

从美人计实行开始,万蠡就负责对景国的情报工作。一个是因为他个人的才能,一个是他家族的巨商背景,使得苗国的情报工作如鱼游水,极其顺利。后来又收买了囊匹等景国**,景国国内几乎成了万蠡自家后院,景僚知道的事情还不如他多。铁器的秘密终于在施旦和囊匹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没有保住,被万蠡秘密取得。采矿经验不足,打造经验不足,但苗国集全国之力,终于赶制出了两个军的兵甲。

夏庄公二十一年冬,苗践亲自领军三万讨伐景僚,目标直指景国都城吴苏。

景军守将是囊匹一系,军事才能不足,只会贪婪搜刮。再加上他以为,苗军对景军从来都是败多胜少,士气也不如他。苗践是疯了,苗国大部军力都在跟随景国出征,他是不想要那些人的性命了,能吃屎的人,果然是没有理智好讲的。就算苗践新征士兵,战斗经验也不足,老兵和新兵的战斗力景国守将也知道有很大区别。所以,景军守将就在具区泽迎战苗践,他手下是四万景军留守部队,他不介意在苗国的伤心之地把苗践再俘虏一次,给自己增加更大的封地。

战斗很快打响,两边都想凭借军力优势一举摧垮对方。景国守将是不愿意搞什么单挑之类的动作,避免损失士气,只想凭人数和训练优势打败苗践。苗践则是一点时间都不能耽误,他还有很多路要杀过去。混战一开始,万蠡排第一个,苗践就第二个引领冲击。因为位置靠前,目标太大,虽然有铁甲保护,苗践没多久就负了轻伤。但他死战不退,玩命冲锋。如果不能成功拿下吴苏城,就算战后景僚还让他去管马棚,他也没脸再活下去了。因此,苗王舍生忘死奋战在第一线,王旗永远向前。苗兵都感觉到了君主的坚定决心,大王都拼命了,没理由小民还活在后头,只有俩字,拼命而已。景军守将为他的狂妄付出了惨重代价,景军被苗践一举摧垮。加上景军的勇气、装备、体力、战力都不如苗军,他们无法摆脱苗军,被苗践一直追杀,连城池都丢了。万蠡可是看过武岳打仗的,这一手他也学会了,现在反过来用在景军自己身上。如此,景国国内剩余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被苗践一举歼灭,前进的道路上,再没有力量能阻挡苗践的脚步,吴苏城对苗军彻底敞开了怀抱。

=====================================================================

景僚原本想打下炎国就撤回国内。但一个使者到来,让他又重新高兴起来,他想要实现原来的计划。这个使者是代国魏氏的使者。

代国的混乱状态已经到了极致。因为持续大战,国力空虚,尤其是国君的力量前所未有的削弱。偏偏这时候,即位的代哀公又是个白痴,他在国家最需要喘息的时候又放了一把火。伐冀失败后,他的举动不但惹火了所有大贵族,连国君直辖的势力也不能忍受。废除国君已经是所有权贵的默契,但是废除之后怎么办,就有很大分歧。有人想要让别的王族即位,有人起了自立之心,代表人物有三,北部赵盾,中部韩洗,南部魏商。这三家代国最大的贵族各有支持者,随时间推移,他们已经掌握了全国八成以上的力量,开始各自寻找外部同盟。赵氏的同盟选择为冀国,韩氏的同盟选择为夏国,魏氏的同盟只好选择景国。魏氏原本是想选择夏国,但韩氏势力与夏国接壤的面积更大,地理优势魏氏没法比,夏国也出于这点考虑选择了韩氏。忌单有求于赵盾,赵氏和冀国联盟暂时牢不可破。魏氏无可选择,只能与景僚联盟。这对景僚来说,无异于瞌睡的时候有人给上送枕头,于是两边一拍即合。

达成同盟后,魏氏宣布立国。景僚率先承认魏国的合法地位,并送给魏氏炼铁工艺。魏国投桃报李,允许景僚的大军通过魏地前往成周。景僚心急火燎立刻进兵,就在成周召开盟会。参与者来自景、江、苗、魏、陈、冀、幽、吕、宋、卫、阜、薛、腾、费十四国,盟会参与范围前所未有之广,规格前所未有之低。从前盟会,来的不是国君就是公子或者上卿。但这一次,比如江国的代表是原悼公手下,在国内完全失去权势。苗国的代表是随军将领,国内地位也很高,但不是上卿位。冀国同盟虽然战败,但打算立刻反叛,为了应付了事,派来的使者也都不是什么重要人物。只有魏国,派来一位公子参与。

景僚也不管这些了,先过把天下盟主的瘾再说。盟会完毕,他还硬拉住使者大宴三日,让成王室记录在案。三日后使者都离去了,景僚还不过瘾,又向成天子问九鼎重量,这就是诚心反叛,对天下共主有不轨之心。他的行为当即遭到成天子的上卿们严厉斥责,景僚连杀数人。

如果景僚稍微清醒点,也不会犯下大错。但他都连喝了三天酒,就算是低度的米酒,他也醉了。景国臣子因为有吴胥的例子在前,谁都不敢多劝,其他人更不可能上去找死。景僚清醒后,后悔也晚了。他一琢磨,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九鼎都搬走了,他这意思明显是自己想当天子。这下连魏国公子都看不下去了,但人家是聪明人,什么也不说,找个借口就离开了。

魏国公子离开后,景僚反应过来。如果魏国撕毁同盟,他就回不去家了,赶紧跑路。刚撤离魏境,就接到急报,苗践伐景,景军在具区泽全军覆没。景僚知道自己国内空虚,忧心如焚,先把苗国三万人缴械,自己率领五万大军急速回援。走到广陵城的时候,传来灭顶消息,万蠡掘开渠水,就是囊匹挖的那些,水淹吴苏景军。大司空舒明战败,伙同大司农囊匹献了吴苏城。因为是献城,景国太子、宫廷、权贵几乎被一网打尽,没跑掉几个,全国的抵抗力量因此遭到极度削弱。坏消息还不只这些,冀国同盟也得到消息,正式反叛了。

景僚一下子被打懵了,他今年三十五,头发胡子一夜白了不少,看起来就象是五十三,皱纹也多了很多。他从小都在顺境中长大,突然遭遇如此逆境,他承受不住了,终日以泪洗面。

臣子们劝他振作:“大王还有大军,国土还有近万里。舒庸将军忠心耿耿,听到大王危急,必会回师来援,我们还有反攻的能力。”

景僚说:“那又怎么样?万里国土多是江国故地。虽然舒庸的弟弟舒明反叛了,他的忠心我也不会怀疑。但是他想回援,要长征万里,就算江国故土听到消息不反叛,江军和夏军也不会放过他。就算他能回到景国,剩下的力量也不足以挽回败局。何况我的亲人、太子、嫔妃们都在苗践手里,我忧心不能安静下来,不能带领你们打回去了。”

臣子们也有亲人被俘虏,但景国从来都压过苗国一头,景僚的大军又都是精锐,这时候没人想投降。

臣子们说:“大王只要战胜苗践,就算后宫全没了,大王再选美人就是。您的春秋还盛,也不怕没有继承人。”

景僚只是不听,一心投降。向吴苏派出使者,要求苗践保护好自己的妻、子。

苗践接到景僚的降书,终于扬眉吐气,多年屈辱一扫而空。

他对景僚的使者说:“请你家大王放心,我不会象他一样没风度。他不会住进马棚,更不会遭到杀戮,他的妻、子我都会保全。”

然后,苗践与卿大夫们商议战后处置问题。

景僚被确定降为侯爵,得到百里之地养老。

囊匹等小人全部斩首,家产充公,族人发为奴隶。

施旦初始也要被斩首,后来苗践接到景僚降书才作罢。因为她在苗军攻城的时候,竟然帮助景军守城,极大鼓舞了景军士气,给苗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施旦被审问时说:“我从前向苗国传递消息,已经报答了大王和家族的恩情,完成了任务。现在我是景僚的妻室,太子的生母,已经是景国人。外国攻打到景国都城门下,我当然要奋起反抗。”

闻淼和万蠡以为有理,劝苗践不要杀她。苗践气愤难平,要不是还有别的准备,差点被这个小女子坏了大事,杀不杀她很是犹豫。现在景僚肯为了他的妻室投降,那就放过了事。

舒明有献城大功,哥哥又是统帅大军的名将,被既往不咎,重重赏赐。他担任的大司空职位,掌管全国捕盗和王家祭祀。这时代王家祭祀是件大事,挖掘建造陵墓的奴隶以十万计,所以,舒氏家族掌控的武装力量在当初仅次于吴胥。苗军打到吴苏,舒明把奴隶武装起来与苗军决战,但不慎中了万蠡的水淹之计,大败,被迫转入守城战。因为有施旦亲自登城鼓舞士气,苗军一时难下。如果真拖到景僚回军,苗践就万事皆休。这时侯,城内细作说动了舒明。当初,因为武岳是舒族家主舒庸的好友,舒明就私自放跑了武岳,这是一条大罪。现在,舒明又在吴苏中计大败,损兵无数,这又是一条。真等景僚回来,以景僚的性格能放过舒明吗?舒明一想,以景僚的性格,别说我可能要丧命,连家族都得跟着倒霉。接着又听说,囊匹早就有意投降。舒明想,外有强敌,内有奸诈,与其让那个小人得到大功,还不如自己来呢,因此才下了献城决心。

舒庸听到消息,鞭长莫及,无可奈何。江军和夏军也有密探,也知道了。

司徒辰西说:“此正当时,应击夷陵。”

襄公曰:“悔不听子西之言,至有前失。今又闻良言,愿伐景军。”

遂又攻夷陵。上次襄公不听辰西的谏言,损失惨重,很多卿大夫都阵亡了,其中也包括拼命断后的大司农伯陆这样的上卿。这次辰西又是少数派,但襄公不打算再听别人的,他就认准了辰西,因此一意领军亲征。江军刚补充完毕,士气和训练都不行。辰西又建议应该吸取上次的教训,集中兵力,就从平原进军,请夏军在前。这样做的好处是,赢了,江军跟着打顺风仗还是可以做到的,输了,跑的也快些,新兵就不会白白送死。

舒庸后路已经不稳,撤退不能,只得出城作战。对手已经得到完全补充,夏军五万在前,十万江军在后,只集一路攻来。铁器兵比他还多,装备比他更好,对砍之下,损坏的多是景军武器,舒庸只得退回夷陵。对手因为惧怕他的威名,不敢随意追击,舒庸损失不大。但回城之后,他被联军包围,四面无路。景军出于百战百胜才对他盲目信任,现在明显败亡已经成了定局,人心再不能齐,国内的消息也再不能保密,泄露了。苗军人心浮动,城内随时都会发生火并。舒庸终觉无力回天,只得向襄公投降,被封为中军帅与庞党并列。襄公以舒庸为先导,一路收复故土,几乎传檄而定。又得到苗践使者保证,不干涉襄公复国,并且归还鄂、彭两城换苗军归国,请为盟好。夏军已经归国,襄公力弱,反复权衡下答应了苗践的条件。

夏庄公二十二年,景国被苗践所灭,成天子九鼎也被苗践缴获。代国分裂成赵、韩、魏三国。赵国从冀国同盟得到炼铁技术,韩国从夏国得到炼铁技术,天下进入铁器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