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我两天两夜的时间,一鼓作气读完《佛本是道》,于是,又多了一本追看的小说。(八 **
如果贯穿阅读全书,其实,这书开篇和后续发展风格迥然不同,前几章就出现“血族、龙组”,文笔也如左手写字,要不是这书挺火,抱着好奇心态去阅读的话,基本上属于阅读5分钟就可以按右上角xx的货色。
不过,真耐着性子阅读下去,以前一百章来论,故事写得还可以,蛮顺畅的,且重新整第一遍阅读后留存在脑海中的故事情节。人间现代都市中的一个“小人物”周青,在机缘巧合下习得《炼器宗》的修炼法门,后巧取豪夺,再加上经常得之上天莫明“眷顾”,因而,在极短时间内成为道门强者,自创天道宗,而后,灭昆仑、蜀山等人间道门大派,使之尽归于广成子道统的崆峒派,人间道门派系纷争终于暂止。
此乃《佛本是道》之人间故事,大约一百六十章左右,若从快速阅读的角度,情节尚且紧凑,特别是从主角周青跟随轩辕法王,温蓝新去长平夺取军魂,主角遇到被封印在女蜗山河社稷图中的杀神白起开始,我作为读者,读感已能入戏了,因而随着作者设计的发生在周青与昆仑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角在道门派系纷争中以“力量”求生存,这故事读得也越来越顺眼了。当然,诸如云中子的北海仙宫,以及“打神鞭”、“七宝妙树”、“斩仙飞刀”这类与《封神》相关的法宝逐一登场,也是吸引我阅读下去的原因之一。
前面的章节,可谓在部分情节的设计上有亮点,也有波澜起伏,横看竖看,都像个主角练级冲关的yy小说。但是,没曾想到了地仙界,作者笔法一转,不仅情节上成千里伏线,成前后呼应之势,整个故事的走向仿佛忽然之间就走到了另一端,从而成功地与《封神》对接,这也许是作者早就蓄谋给读者的一个阴谋。
假如把情节构思比作盆中一棵树,作者来造型。《西游记》的造型好比取法于苏派或扬派,从主线上来说,大闹天宫后,就是唐僧西天取经,直到后来师徒修成正果。其中九九八十一劫,就好比吴承恩在这故事的主干上绑扎修剪枝叶成杨派片云,一片一片如塔云,从根到首。但是,这情节主干的问题在于,假若这九九八十一片云,从中剪掉几片云,料想也无伤大雅,即便我将树干从中截断,以苏派的大帽子式的剪枝技法,也能遮去疤痕,依然有顶。因此,西游记的情节构思,从取材的坯子来说,不算良材,某种程度上,有主线,但拼接其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大都为短篇来拼接装饰主干,正如扬派盆景技法。
再论封神,从主线上来看,表面是武王伐纣,其来由也似乎是纣调戏冒犯了一下圣人女蜗,但其实根源的构思应该还是三教圣人立封神榜来完杀劫。因此,从坯子上,封神的“根系”很好,可谓有“抓根”,假如许仲琳技法高超,可以采取岭南的截枝技法,当能成就岭南大树型,可惜了这个好坯子。
但这里再提一下人物,西游情节本就是个“直”材,主角写得比较集中,就那么师徒几人从头到尾度劫闹腾,从阅读的角度,读者的注意力相对容易集中。封神则麻烦许多,因根系庞大的原因,多角开花,可谓无主角,从情节上形成“多干丛林”,但多干丛林也是要有主次区分的,可惜这就牵涉到主角的视角问题了,封神演义的主根系是“三教圣人签署封神榜”,偏偏作者在整个作品里从没有以“三教圣人”的视角来推动情节,因此阅读过程中,一盘散棋,却不知棋从何来,或为何而来,于是,封神的这个岭南多干丛林的好坯子最后反而无景。
放到《佛本》里,封神的这个主根系的问题解决了,因为主角最终修到了与三教圣人同等级别的位置,从一个棋子,转成为一个行棋者。这个视角的转变,整个故事的局面立即开阔,于是《佛本》地仙界的故事行笔,作者可以如封神那般铺开来写,这岭南的多干丛林式终于成型,大善。
作者梦入神机的确摘了“封神”这个在构思上的好果子,而“封神”这个构思一旦展开,就如“鸡生蛋,蛋生鸡”一般,有很多空间去展开,当然,思路每进一层,就如“修道”,完全需要作者有一个能圆其说的逻辑来支撑,正正反反去论证,再加上需要情节与之相匹配,希望作者最后莫走火入魔,偷笑。
另:在设定以及人物的塑造上,《佛本》一书,也从封神与西游中摘了不少好果子。
西游有一个放在今天绝对在设定上的硬伤。猴子大闹天宫多生猛,除了如来,连太上老君都没办法。但到了取经,就一下子连降不知道多少级,整个取经就是猴子不停搬救兵的一次次重演。问题来了,法宝就这么重要吗?以至于金角银角这两个太上老君的童子,只要有了法宝,猴子就要吃鳖.但大闹天宫那时候又怎不使出来,相信凭猴子个性,闹天宫那时侯,无论谁喊一声,“臭猴子”,猴子还不立马应了。
封神也有同等设定上的问题,徒弟一旦拿了师傅的看家法宝,可谓完了,当师徒对阵,徒弟祭出法宝,师傅只能落荒而逃,哈哈。
《佛本》里对待道行与法宝的处理,我还是比较欣赏的。仅举一例,吕洞宾手中有法宝排名第一的盘古幡,却奈何不了道行比他高出许多的蚊道人,为何?力不能用法宝也!封神中孔宣的五色神光连陆压见了都要落荒而逃,但《佛本》中周青得了五色神光却不能像孔宣那样运用自如,何者?因为每片神光如山岳那般重量,道行不够,又如何使得。
因此,在设定上《佛本》脱胎于封神,但显然经过了逻辑上思考。另外,《佛本》许多情节脱胎于封神、西游,但功效在补缺。比如:蚊道人。按封神一书中,接引道人将截教门人龟灵圣母收走,没想到法宝中寄生有蚊子,从而将龟灵圣母吃得一干二净,后又将接引的十二品莲台吃了三品。这本来是封神中一处不起眼的“后话”,但《佛本》补了这个“后话”,另外还有封神中最神秘的陆压的来历,《佛本》中处理得也很有意思。而写到了地仙界,《佛本》的人物大都建立在《封神》、《西游》还有《蜀山》、《山海经》之上,间而取材于牛郎织女、白蛇传等民间传说,将之熔入一炉,以因果关系汇入情节,在某些人物的设定上还有些颠覆的意思在里面。
比如,《佛本》中我很欣赏作者于“通天教主”、“陆压”、“红孩儿”以及《蜀山》中轩辕法王等人的刻画。
通天教主在封神中,以我当初阅感,是个很值得同情与尊重的人物。三教并签封神榜,最后上榜的却大都是他截教弟子,而在三教中,他的弟子“非人类”最多,也经常得到阐教门人的取笑,但从另一层含义上,通天选徒还是不以出身论的,因此,他的徒弟中有“三霄”、“多宝”这种牛人,阐教弟子论战斗力,在封神中应该是不如截教的,所以元始以大欺小,出手以三宝如意干掉云宵。再回到通天的‘恨‘上,虽然封神榜合同签了,但通天教主这口怨气终究还是忍不住,哪怕以一对三,通天教主还是争这口气,但结局可想而知。
虽然老师鸿均最终以三枚火枣解纠纷,但通天教主这憋气还是明显的。他等啊等,终于等到了一个盟友,而且是心狠手辣勘比元始,阴险狡诈可比准提,这个人就是《佛本》的主角周青。这时候,可想而知,通天内心的激动,这种心情犹如《大唐》里宋缺等到了寇仲。《佛本》一书里,对于通天这种心态塑造得相当微妙,看点颇多。
在《封神》里陆压是个神秘角色,亮相不多,但他那个“葫芦宝贝”斩了妲己,的确让这个角色让人记忆深刻。但神秘往往意味着“见不得光”,果然,在《佛本》里,这个角色一旦曝光,立即成为《佛本》中仅次于准提的阴险角色,按“斩三尸”,陆压在佛本中应该除了“乌巢道人”还有一个身份是“大日如来”,没仔细看,不过“阴险”是跑不了了。
红孩儿在《西游记》里,个人读感,从角色塑造上,是个仅次于猴子的“造反”角色,仅从吴承恩描写观音收红孩儿的那一段,就能看出来红孩的“狠”与“桀骜不驯”。《佛本》中,作者延续这种刻画,在某些情节上还有突破点,比如红孩儿**那一段**纠缠的情节设计。
取材《蜀山》中的轩辕法王目前还不能说作者刻画成功,但作者安排给轩辕法王的际遇有些嚼头,角色塑造有空间。曾经老大带小弟,在人间,主角基本上属于轩辕法王带着玩的料。没想到到了地仙界,身份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折,此时,轩辕法王连主角的小弟都当不上了,这个心态转换,以角色刻画论,很有意思。
与此类同可以“影射到现实”的人物,还有镇元子,属于明显站错阵线的一个角色,阵线战错岂得了,即便镇元子是地仙之祖,有仅次于五大圣人的实力,但论心狠手辣,圣人如同政治家,是一个赛过一个.想元始狠起来,都能不顾颜面,以大欺小,而准提更狠,如来把他的徒弟猴子压在五指山下,回过头来,准提就把如来镇压在海眼之中。“圣人不仁,以天地万物为猪”,于是,一旦站错了阵线,即便是强如镇元子,也只能最后成圣人交易下的“灰灰”。
此外,作者在处理观音、普贤、文殊与他们坐骑金光仙、虬首仙之间恩怨,真很有颠覆的意味,其中因果而来的感情处理也特别有意思,这个才识名副其实的‘阶级仇恨‘。
《西游》中的猴子,在佛本中的设定上有新意,主要来源于“斩三尸”,猴子一分为三。这三种角色中,暴猴齐天大圣延续西游的人物性格塑造,目前处理得不过不失。悟空道人刚出场的时候,刻画的不错,后来则有些“无光”。只有一个斗战胜佛也就是后来转世的李圣,角色处理得暂时有些模糊。
其它的角色,比如有些“花痴”的哪吒,斗战好狠的“白起”也有亮点时候,《佛本》中人物太多,不能一一道来,只可惜了八戒。
最后道一声,《佛本》的文笔很好,真的值得一看。\
本页地址:<spAn id=etjoy_url></spAn>
<input onclick=copytoclipBoard_qq() type=button value=发给qq好友阅读><input onclick=copytoclipBoard_ubb() type=button value=发到论坛共享阅读>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cript>
<A href="http://./"
target=_blank>(八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