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吉斯,一个哲学工作者。(八 ** .**.com 百度搜索)
最近因为一位好友想学《道德经》,但是我怕我讲后,听者会睡着鸟!所以我将《道德经》中脍炙人口的话抽离出来,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务求读者能够懂《道德经》的深刻的哲理。
平心而论《道德经》的确是晦涩难懂,不是一般人随便看看就能懂的,即便有白话文的解释,看了以后还是不懂,这很正常,因为《道德经》毕竟是中国哲学最高的著作,它的作用就是用来阐述《易经》中的“道”的意义。但《道德经》并不是完全都是那么难懂的,其实还是有很多简单而明了的哲理,即便有很多意思已经被人误读了。我对《道德经》的研究不算非常深,但是也不仅仅是泛读了,本人是哲学的狂热爱好者(自称哲学家),当然不会放过这么伟大而重要的著作了。希望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可以对大家领悟人生的意义有所帮助。
首先声明一点哦!《道德经》的“道德”不是我们现在人理解的道德品质哦,不是教你做好人不做坏人的书,而是一本哲学的书。“道”是这个世界的真理(哲学专业名字是“终极原理”);“德”就我的浅显理解是:人在领悟“道”的真理以后,根据“道”的真理,来指导人们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还有就是《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是人的名字,不是骂人的话。
1、道可道,非常道
一般感性理解:“道”这个东西,如果可以用语言道出(说出),那就不是“道”了。
我的领悟理解:以我对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通读后的理解,“道”就是这个世界的“绝对真理”,这个“绝对真理”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只能领悟出来。这也好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深邃的道理的俗话“只可会意,不可言传”。不过大家不要担心,因为也只有“绝对真理”这个东西是不能说出来的,一般的道理,也就是“相对真理”,都是可以用语言形容的。教大家一招,当你有一个道理怎么说也说不出来的时候,就可以用“道可道,非常道”来搪塞对方了,哈哈!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一般感性理解:所有人都知道“美好”的概念,之所以知道“美好”这个概念,是因为有“丑陋”这个东西;所有人都知道“善良”,是因为有“不善良”。
我的领悟理解:这个明显的辩证法,也是很通俗的道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特别是感性的事物,唯一绝对的就是: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一般感性理解:上天是没有仁爱的,把万物都当成“草做的狗”。
我的领悟理解:初次看到这句话的感觉就是上天无情无义!呵呵!其实是我理解的浅显了,自从我通读了儒家的经典以后,我发现了老子的哲学境界。儒家的仁爱是有阶级的,也就是说上级对下级的爱就是仁爱,下级对上级的爱就是敬爱。老子所说的上天是最高层次的事物,也就是宇宙和自然,它对于万物,这个万物包括人、动物、植物等都是一样的公平对待,没有再把万物分阶级;“草做的狗”显示了上天的最高层次,高到任何“大的事物”对于上天来说都是“小”的。就好像我们在飞机上往下看,不管是高楼还是操场,看上去只不过就是一个点而已。这句话同时也直击儒家的“软肋”,那就是阶级性。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一般感性理解:天地都是长久的存在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活”,所以“活”的长久。
我的领悟理解:天长地久,我想大家已经熟的不能再熟了成语了,就是出自《道德经》。老子不仅告诉我们天长地久这个事实,还告诉我们怎么做到“天长地久”的境界,那就是不要为自己而活,为别人而活;为别人而活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为了让自己活的更好,更愉快,更幸福!为什么呢?人只有在得到幸福、得到关怀、得到认同时才觉得幸福,但是别人为什么要给你这些呢?只有是你先给别人幸福、关怀、认同时,别人为了感激你才会回馈给你这些。其实这也是“以无私成就大私”的道理了,本质上是自私,是为自己,但是自私的方式完全变了,结果是则完全不同,这就是老子的境界所在了。大家好好体会吧。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一般感性理解:最好的善良是像水一样的,水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我的领悟理解:水有三种“品质”,1、滋润万物,2、向低洼处流,3、滴水穿石。那么最好的善良是是什么呢?也就是:1、我为人人,人人为我;2、谦虚谨慎,不居功、不自傲;3、有坚韧的性格。就我的理解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最好的善良吧,大家好好体会吧。
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一般感性理解:屋子堆满了金银玉器,就难得守住;因为太富贵而滋生骄奢之心,只会给自己种下祸根;功业成就以后就急流勇退,这才是顺乎天道的。
我的领悟理解:“金玉满堂”和“功成身退”这两句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吧,不用怀疑!依然出自《道德经》。金玉满堂是多少人的梦想呀!功成身退是多少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呀!可以老子却告诉我们“金玉满堂”后,我们很难守的住,因为有人惦记你的东西;“功成”后如果你不退,就会挡着后人前进的脚步,结果自己被迫退下来,那就很难受了。
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一般感性理解: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各种音乐使人耳朵失去分辨能力;吃多了美味使人味觉失灵
我的领悟理解:我用很现实的眼光来理解,看太多了美女,你还有惊艳的感觉吗?已经审美疲劳了吧;经常在迪吧这种地方娱乐,你还能欣赏真正的音乐吗?每天在外面吃香的喝辣的,还比不上家里的几个清粥小菜。大家自己慢慢体会吧!
8、圣人为腹不为目
一般感性理解:圣人只为温饱就可以了,不为眼睛看到的花花世界奔命。
我的领悟理解:“腹”就是腹部,指满足身体基本需求就可以了,“目”就是眼睛看到的花花世界,就是攀比心理。浅显的理解是我们只要满足温饱的生活状态就可以了,不用追求较好的生活。呵呵!老子永远没有我们想像的这么肤浅。深刻的理解这句话要把人生分成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看,物质需要指不要过分的追求,因为那是无止境的,因为当你拼命得到了某些物质需求的时候,就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只有得到更高的物质需求的时候,才会有新鲜感,这样就会不停的追逐物质,其实苦的还是自己!我的理解现在人只要能够满足衣食住行的而没有太大的压力的情况下,也就可以了。具体的说:现代人在物质上有房子、有车、吃的不差、穿的不赖,而没有什么贷款的压力,物质上也就可以了,不过这对于现代很多年轻人来讲还是很困难的,呵呵!所以物质上是不能完全放弃追求的,但到了一定程度上后就不要只追求物质享受了。精神需求才是这句话中隐含的意思,人生的精神需求无非就是自我牺牲、成就感、满足感、被尊重等感觉,人只有在获得了这些感觉后才会觉得真正的幸福。那我们拼命的工作挣钱想干一番大事业,不就是为了享受物质条件吗?是的,当你事业成功你当然应该享受很好的物质享受,关键是你不能只为了享受很好的物质而奋斗,那样会成为物质的奴隶,人是有精神需求的,当我们奋斗的时候,我们想的如果是为社会做贡献等崇高的理想,我们也可以成功的,但是不同的是我们不仅享受了很好的物质,同时也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最关键的是:人是物质的人,但人不只是物质的人。
9、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般感性理解:因为你不去争,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
我的领悟理解:看到这句话是不是又犯难了,这也太简单了,你不争当然没有人与你争了呀!这有什么哲理呀!不,有大哲理!我们看到的争只是形式而已,普通人也只会在“形式”上去争,而不会在“内容”上的争。“形式”上的争常常是会引起人们的窝里斗、恶性竞争;但是“内容”上的争往往会胜于无形之中。我领悟总结三点:1、不要直接争表面利益,做好自己的事情,让别人将你想要的给你;2、不要和别人争,和自己争;3、不要和对手争,与对手合作,达到双赢。
1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一般感性理解:踮起脚站不稳,大跨步反而走不快。
我的领悟理解:欲速则不达,步步为营,脚踏实地吧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般感性理解:人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取法“道”,而道只遵循自然的规律。
我的领悟理解:人要遵循各种各样的客观规律来办事,但是最高的境界是利用规律来做到自然而然就办成了,而表面上却好像没有做一样的。境界呀!层次高呀!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般感性理解:了解别人只能说明你“聪明”,了解自己说明你“智慧”。
我的领悟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兵家的经典,但是老子还告诉我们知道别人容易,但是知道自己其实更难,因为我们老是以为自己了解自己。
13、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一般感性理解:战胜别人说明你有实力,但是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我的领悟理解:能够战胜对手说明你有实力,但是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个确实太难了。
14、知足者富
一般感性理解:知道满足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富有
我的领悟理解:就是一点:不可贪婪。做生意也好,做人也好,你变得贪婪后,得到的东西一定是损失别人的东西,只有双赢才是正道。
15、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一般感性理解:想要取得,必然先给予。
我的领悟理解:这个就是解释“天地不自生,故长久”的方法论了。
16、柔弱胜刚强
一般感性理解:柔弱胜刚强
我的领悟理解:呵呵!这句话又很难理解吧!是很难,需要哲学的思维来理解,学过哲学的都知道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我先举个例子吧:牙齿是人体最硬的骨骼,舌头是人体最强的肌肉,他们都在嘴里,但是人老了以后,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老子说的“柔弱”其实是只“柔”,“柔”是现象;老子所说的“刚强”其实是“刚”,“刚”也是现象;那本质是什么呢?本质是“强”,把老子的话再整理一下:“柔强胜刚强”。再举个例子:一个人有能力、有实力、有本事,但是咄咄逼人、盛气凌人,这是“刚强”;但是一个人有本事,为人很谦和,就会让人很舒服,很容易让人从心里佩服他,这就是“柔强”。
17、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般感性理解:鱼不可脱离水而生存,国家的武力不可炫耀。
我的领悟理解:事物不可失去根本,要务实,实事求是;有了本事也不要到处炫耀。
18、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一般感性理解:大丈夫要厚道,不可刻薄、轻率;大丈夫做人实在,不要虚华。
我的领悟理解:一句台词:做人要厚道
19、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一般感性理解:“道”的特点是循环往复的运动;柔和的方法才是道的方法
我的领悟理解:这句话其实非常哲学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而不是一味的向前。但是这个“道”的循环指的是“发展式”的循环,而不是“停滞”、“倒退”的循环。例如: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类文明一直向前,但是形式上确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类的内部矛盾决定了人类一直向前发展。而人类文明的大的进步确是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产生并发展的,这就是“弱者道之用”的含义。
20、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一般感性理解:大的器皿要很长时间铸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起来没有声响;最大的现象,反而看不到。
我的领悟理解:要成就大事是不能急躁的,大器晚成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有时候我们习惯置身一个大事物中时反而看不到这个大事物了,例如:地球自转是最大的地表运动,但是我们却感觉不到。
21、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般感性理解: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他们的相互冲突达到调和与相对稳定。
我的领悟理解:这句话也比较哲学化,不过好理解一些。如果学过辩证法的人就很好理解了,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决定性质的,同时也是内部矛盾促使事物向前发展。
22、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一般感性理解:最灵巧的人至妙无机,因此看起来笨拙;最善辩的人不言而信,因此看起来很木呐。
我的领悟理解:道是循环的,事物的表象看来也是循环的。我们就拿“辩才”举例:首先人如果口才不好,就只有沉默,这是不会而沉默;再次,有句话说“雄辩是银,沉默是金”,“沉默是金”是在“雄辩是银”的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说辩才要经历“不会的沉默”到“会的雄辩”再到“会的沉默”。而现象上就是“沉默”到“雄辩”再到“沉默”;但本质上确是“不会”到“会”再到“很会”的过程。人的技能和事物的发展到了高层次后表象上反而与最低层次相同了。
2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一般感性理解:学习会让我们增加知识,修道让我们减少心灵消极的东西。当你不停的修道不停的减少消极负面的东西后,你就可以到达无所不为的境界了。
我的领悟理解: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深,我就是领悟了这句话才辞掉工作,回家修道来领悟人生的意义!呵呵!其实我们不是因为能力差而得到的东西少,而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消极负面的东西占据了我们的心灵空间,而我们的心灵空间确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通过修道来清除这些东西,我们怎么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呢?
2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一般感性理解:圣人常常是没有主观成见的,他们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总是替百姓着想
我的领悟理解:这句话是做领导的高境界了;有些好的领导往往不在关键的时候发表意见,他们会让下层的人发表意见,这是因为他们不表露自己的主观意见,以免听不到真话。
2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一般感性理解: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不会到处空谈理论,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我的领悟理解:直接理解就可以了,总之理解的原则还是要把握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我们看到的现象往往不是真相。
2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一般感性理解:以正直的教化和无为、清净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部署、指挥军事,以不扰害人民为原则而治理天下。
我的领悟理解:这是老子治国、用兵、平天下的战略方针,在管理学上非常的有指导意义。
2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一般感性理解:灾祸呀,幸福依傍在它的身边;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还是幸福呢?
我的领悟理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句话,老子在这里举了个例子。还有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8、治大国,若烹小鲜
一般感性理解:治理大国,就好像做鱼虾一样,不要随意的翻动。
我的领悟理解:告诉我们越是办大事,越要谨慎行事。
2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一般感性理解:天下难办的事情,一定是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天下大的事情,一定是从小事情做起
我的领悟理解:其实表面的理解也比较深刻了。但是我将它提炼成为方法论:1、做困难的事情,先把问题主要矛盾找到,分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来系统解决;2、做一件大事情,先规划好,分成小事情来系统做。
3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般感性理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的领悟理解:任何远大的理想都要从眼下开始踏踏实实的做。老子告诉我,将理想化为现实的方法只有立即实践。
3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一般感性理解:做事实在谨慎,从事物的开始到结束都如此,则不会失败。
我的领悟理解:慎之又慎、如履薄冰。这个世界实在太多变了,当事情成功了90%的时候,其实只成功的50%,因为最后的10%是最容易失去警觉的。
32、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一般感性理解:圣人没有缺点,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缺点;一般人一定有缺点,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有缺点。
我的领悟理解:用老子自己的话理解吧:自知者明。
3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一般感性理解:勇气用于逞强就不得好死;勇气不用于逞强才是生路
我的领悟理解:“勇”和“敢”是两个词,一个是真正的勇敢,另外一个就是逞强了;那么怎么区别逞强与勇敢呢?从目的上说:勇敢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克服困难,逞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而自不量力。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一般感性理解: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真正了解的人,晓得宇宙间的大道,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广心博骛,知识广博的人未必对大道有真知。
我的领悟理解:老子还是再反复强调着,我们看到的现象并不是事情的真相,要有双智慧的眼睛去分辨才行。
3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一般感性理解:上天的原则是,有利于别人,而不会害人;圣人的原则就是多为别人作为,而不是去争夺利益与私欲。
我的领悟理解:圣人没有私心,什么都无所保留,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倾其所有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只有利于万物,而不含对万物造成的伤害,圣人顺天道而行,只是贡献施与而不和人家争夺,圣人能效法“利而不害”的天道,而表现“为而不争”,结果“天下莫能与之争”,“施者比受着有福”能不和人争夺功名的精神,就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
36、不敢为天下先
一般感性理解: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的领悟理解:可不要理解为凡事唯唯诺诺,没有创新、奋进的精神。呵呵!老子说的是:不敢认为自己的观念、见解、自己的想法意见比别人的好,这是谦虚的意思。
道德经里的成语
道德经里出的成语:
天长地久
上善若水
无为之治
大巧若拙
金玉满堂
功成身退
宠辱若惊
视而不见
听之不闻
自知者明
出生入死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以德报怨
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里的几大: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大盈若冲,
大辩若讷,
大方无隅,
大直若屈,
大成若缺。
本页地址:<spAn id=etjoy_url></spAn>
<input onclick=copytoclipBoard_qq() type=button value=发给qq好友阅读><input onclick=copytoclipBoard_ubb() type=button value=发到论坛共享阅读>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cript>
<A href="http://./"
target=_blank>(八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