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十一章 滔滔湟水
作者:荷香满江湖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171

梅清从郑竹依同意她去北疆以后,早早的就收拾好了行李物品,一心的想着快点出门。

可是天却不作美,连着足足有半个月都是阴雨连绵的,让她整天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知多少次立在窗前,看着天空飘着的小雨道:

“老天爷,您赶快停了雨吧,再不停,太妃说不定就要变卦了,就是太妃不变卦,我也要发霉了。”

这一天,梅清看看时间,也是郑竹依该出佛堂的时间了,就顺着花廊,去到佛堂去。不成想,刚刚拐过了弯,却见到一个熟悉的背影也快到了佛堂,难道是,是老太爷?

“怎么,不是说,老太爷要我去北疆的吗,怎么他倒会长安了,那,自己还盼着去北疆还不是落了空不成?”

想到这里,梅清心中着急,连忙撒腿跑了过去,果然,正是郑客行回来了!

“老太爷,老太爷,等待我!等等我!”梅清边跑边叫。

郑客行听到叫声,转过头来,见是梅清急急忙忙的跑着,便含笑停下等她,等她跑近了,道:

“青儿,你都是大姑娘了,怎么还像小孩子一般的跑叫,都是太妃把你宠坏了!“

“老太爷,都说您是最疼爱我的,可是,看看您,我都多长时间没有见您了,人家看到您亲啊,才跑着要见您的,倒叫您见面又教训了我一顿,我可真是冤枉,冤枉!”

梅清也不管郑客行的唠叨,便上前挽住了郑客行的胳膊,撒娇道。

“多长时间没有见老太爷了。不是捎了好几次信要你去地吗,怎么。一直还是想着在长安城里热闹,有趣,不肯到北疆那偏僻地地方看看吧?”

郑客行真的是已经三番五次的写信。要梅清去地,可是,梅清一直没有成行,郑客行知道梅清素来爱热闹的。怕是她不想立刻长安。

“老太爷,您这次可冤枉我了。不信,您去问问太妃。我早就收拾好了行李呢。可是,老天不作美,总是这雨下个不停地,我都不知给老太爷磕了多少个头了。可这雨就是一直这么下着。”

梅清撅着小嘴。摇着郑客行的胳膊。边走边说。

早有下人禀报了郑竹依,她便在佛堂外站着等父亲。却看见郑客行挽着梅清远远走了过来。

“太妃,太妃,刚才老太爷说我舍不得长安的热闹,不愿意去北疆呢,您快给老太爷说说,我是不是每天都盼着去北疆,看看老太爷啊?”

梅清也看到郑竹依身穿了青色的长袍在门口等他们,便上前一步抓住郑竹依的手道。

郑竹依微微一笑,道:

“好,好,我给老太爷说个清楚,不是我们青儿不想去北疆的,青儿是时时刻刻盼着要去呢,这长安城热闹也是热闹的,可是我们青儿都逛得腻了呢!”

郑竹依这么一说,三个人都哈哈笑着进了佛堂,等坐定后,郑竹依问:

“爹,您老人家几时回来的,一路上可好?“

“也是昨天刚回来的,路上到也顺利。听说,怡儿也回来快一个月了,一切都还好吧?“

“青儿,你去看看光王可在房里,让他到佛堂里来一下,就说是老太爷回来了。还有,要厨房里多准备些菜肴,老太爷要在这里吃过饭再走。”

郑竹依也想有些事情要给父亲说一下,便找个理由把梅清支了出去。

郑竹依等梅清出去,便把宫里的事情给父亲说了个清楚,郑客行听了道:

“现在虽然是又立了新皇上,可是,他年龄尚小,要真正的掌握这朝堂,恐怕还要经营几年,我们还是要谨小慎微,徐徐而图啊,我在北疆,囤积粮食和铁器,饲养和买了不少的马匹,也时时刻刻以备不时之需。你也要在朝中栽培人才,巩固根基啊。”

“爹爹说的极是,可是,我们就是朝中没有得力的人呢,这不,怡儿也该成亲了,我本打算在朝中大臣家中的女孩中选选,给他娶个门第相当的,快点办了婚事,一来呢,他年纪早到了该成亲的岁数,总这样我也挂心;二来也主要是想着能够靠着联姻,朝中多些势力。“

“如此甚好,可是要用心选选,快点办了亲事好。”郑客行点头称是。

“可是,爹,怡儿还是不同意成亲呢。“

“什么,不同意成亲,这是什么意思,莫非你选定的,他不中意吗?”

“哎,这倒不是,怡儿他自小和青儿一起长大,心里喜欢的是青儿,想把青儿留在光王府里呢。”

郑竹依叹了一口气,不得不对父亲说出实情。

“这可万万使不得,这使不得!你给怡儿将明白,让他断了这念头,这绝不行!”

郑客行没有料想到李怡竟然有了这个想法,虽然是知道他二人从小一起长大,毕竟梅清年龄还小,再说,李怡身为光王,郑客行对他是报了极大的希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即位为皇帝,重振尔朱家族,至少,是要靠他得到当初尔朱氏统领的草原。

怎么能让他和梅清结婚呢,这可不是明智之举!

“是啊,我也这样给怡儿说过了,可他就是不听呢,这不,我已经同意青儿去北疆看看您,可是偏巧,又下起了这雨,一直还没有成行呢。”

“好,让青儿离开长安一段时间好,说不定,过些日子他就淡了呢,你还是要给他选个合适的人家的女子,早些成了亲,才是大事。这次我回来,也呆不了几天的,走的时候,我就带着青儿一起走。”郑客行嘱咐道。

“老太爷,老太爷回来了?”

这时,光王李怡和梅清进来了,李怡见了郑客行行礼道。

“是啊,回来了。怡儿出去这些日子,也是刚回来么?怎么,在外可好啊?”

郑客行上前拍了拍李怡的肩膀,关切的道:“我看怡儿嘴唇色重呢,定是心火,可找了大夫看过,可曾吃药啊?“

“是吗?我倒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的,也不曾吃药的。”

李怡本也觉得没有什么,经郑客行这么一讲,也觉得这些日子是有些心燥的,睡得也不怎么安稳,可是,他怕母亲料想他是因为梅清的事情才这样,便不想如实告诉郑客行,搪塞道。

“无妨,一会,我给你开张药方子就行。出去这几个月,也许是在外饮食起居不便所引起的,既然回来了,好好调养调养也是必须的。”郑客行道。

“是,明天,就请个大夫好好给怡儿瞧瞧。”郑竹依点头道。

“没事的,娘,我在外这几个月,才觉得在府中事事都是过于周全,才让人越发的娇弱呢,真是在外多走走,吃的饭也觉得香,身体虽然是显得清瘦了,精神却觉得倍加振奋呢。”李怡摆了摆手道。

“我听怡儿这话,在外肯定是收获良多吧?”郑客行听到李怡说得有理,抚须而道。

李怡便简要将这几个月在外云游的所见所闻,捡重要的给郑客行讲了几件,郑客行听得极为仔细,频频点头道:

“怡儿,你看,这天下百姓生活疾苦,流离失所的比比皆是啊,真是让人看了难过。存鸿鹄之志好,还要有谋求之道啊。”

“这个,怡儿谨记了。老太爷这次回来,可要常住长安了吧。”

“常住长安可不成啊,刚才,青儿还要嚷着要去北疆看看呢,这次,我回去就带着她一起走!”

李怡心道,看来,母亲和老太爷的想法一致啊,就是要小青儿离开长安一阵子,好啊,随你们吧,可是,我娶亲的事情,也还是也该由我自己做主吧,我打定了主意,非要娶小青儿不可!

“好啊,好啊,老太爷,我们几时成行啊?”梅清高兴的问道。

“今天是初五,我们就定在初九走吧。“

出了长安,他们一路北行,足足坐着马车,行了有一个半月,渐渐的平原少了,大多地方都是黄土一片,丘陵起伏,再往前走,越发的山高谷深,还传来一阵阵的水流声。

“老太爷,这里是什么地方啊?怎么又水流之声啊?”

梅清在车里颠簸了这么多天,真是骨头都散了,经过的大多数地方,也是城镇败落,处处荒芜,比起长安真是十分无趣,多少次,梅清坐着马车上,都后悔的要命:

“早知道是如此无聊和疲惫,真还不如呆在长安城中呢。”

郑客行正在闭目养神,听到梅清的问话,撩开车帘子看了看道:

“啊,青儿,我们这是到了湟水了,再走五十里,我们就到地方了。”

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的噶尔藏岭,向东流经湟源等地汇入黄河,流域北界祁连山,南界拉脊山,形成了“三山两谷”构造独特的地理景观,中部的大坂山为支流大通河与干流湟水的分水岭。

大坂山与拉脊山之间为湟水干流宽谷盆地,人口稠密,居民以农为主;祁连山与大坂山之间为大通河狭长条状谷地,属高寒地区,山高谷深,林草繁茂,人烟稀少水资源丰富,当地人民以经营放牧业为主。

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取之,河湟地区的百姓虽然沦为异族臣民,身着戎服牧羊驱马,宪宗李纯在看地图时,也曾感叹过河湟地区的失陷,常想恢复失地,但未及西征,便赍志以殁。

杜牧曾有《河湟》诗,将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溢于言表。诗歌曰: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老太爷,我听到河水声了!我要下车看看!”梅清一听高兴的道。

“好,这有何难啊。”

郑客行吩咐将马车赶到河边,梅清弯腰撩起车帘,一下跳了下来,跑到河边,只见湟水滔滔,宽阔无边,向东湍急流去,

“啊,这湟水便是要这么奔腾着汇入黄河,奔腾着一路到海吗?”

梅清这样想着,看着滔滔的湟水,不禁有些走神,一阵风吹过来,她裙角扬起,乌发飘飘,大声向立在车边的郑客行喊道:

“老太爷,这里--可--真--美--啊!”

郑客行听了,常常的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丝喜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