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聊聊盾牌阵六
1835年,普鲁士人德莱赛在军方的支持下发明成功后装式步枪,这种从身管后方装填弹药的枪由身管、枪机、发射机和枪托等组成,发射的就是纸壳定装枪弹。.使用时,射手用枪机从后面将子弹推人枪膛,扣动扳机后,枪机上的长杆形击针即刺破纸弹壳,撞击底火,引燃发射药,将弹丸射出。由于这种枪发射时击针穿破纸弹壳底部打击底火,所以叫针刺发火枪。同时,由于这种后装枪的子弹需要一发一发地装人枪膛,所以也叫“后装单发枪”。
曾国藩摸着胡子沉吟了一会儿,突然睁开眼睛,露出放光的双眼问:“找普鲁士可以买到吗?”
“买不到!”我很干脆的回答。曾国藩想提高湘勇的战斗力可不是一天两天,听到有这种利器,忍不住了。
“为何?”
“一国之利器,岂能轻易卖出?”
曾国藩失望的靠在椅子上,感叹:“可惜了,可惜。”
“涤生兄,怕什么,我们没有长毛也没有,我们就和他们拼刀枪,我也和长毛干过,也没有多一个脑袋,两只手的。”
“就是,就是,敢在湖南撒野,他们活得不耐烦了。”
底下一阵嚷嚷声,我这是到了黑帮的会场啊,还是在读书人中间啊?
曾国藩一扫失望的表情,笑眯眯的赞扬他们:“军心可用,军心可用!”
“涤生兄,你忘记了?”我装出一副奸笑的表情,但是他们看我的脸也有一种想笑的冲动,可能装不像吧,等下就不装了,装B不是一般人能装的。
“我何事忘记了?”
“我大清进口过鸦片没有?”
“鸦片毒害人身,吏治败坏,白银外流,户部收入日益短绌,祸国殃民的东西,怎么能进口?”
“那,广州的鸦片怎么不见少啊?”
“都是那些该死的走私犯!”
“就是,那些该死的走私犯把鸦片买到我们大清国,可他们为什么卖过来?”
曾国藩盯着我笑笑说:“智亭,你有话就直接说吧。不要藏着掖着了。”
“那好,俗话说:‘无奸不商’,洋人中也有高人说过: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百分之二十,就会活泼起来;有百分之五十,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百分之百,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我看,给他百分之五百的利润,他连凌迟都不怕了。”
“智亭,你还是先解释下,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百分之百是什么意思吧!”要说明的东西还真不少。
“这个百分之几,是洋人喜欢说的,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几成、几成差不多,只不过‘成’是一个东西分为十份,然后再表示其中的几份,而这个百分之几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一百份,然后再表示其中的几份!”
“哦。”在众人的点头、感叹声中,曾国藩含笑的示意我继续说。
“洋人重利,虽然可能有遵纪守法的商人,但是大部分人手脚都不干净,却给了我们机会,从他们手中购买我们需要的火器!”
“是个好主意,但是这数千支新式火枪银钱从哪里来?大团以厚饷练兵,练兵的银钱都不足,还要买火炮,哪来那么多钱贿赂这些奸商?”
“涤生兄,你这可是问错人了,我只是出主意,至于银钱么,涤生兄应该去找萧何之辈,智亭不才,屈就一个李广吧。”
“智亭,你这找了个好理由,我还真不知道该问谁了。”
“涤生兄,说实在话,你这也是钻牛角尖,大团数千人,难道每个人都要人手一只新式火枪吗?新式火枪何其难求?话又说回来,术业有专攻,总不能让所有人都拿火枪吧。”
“那,智亭你说,该这么办?”
“新式火枪能买多少,是多少,说不定还有价无市,平常的火枪也就多买点。士卒列阵,第一队为盾牌手,第二队为刀矛手,第三队为火枪手。相互交替掩护,才能减少破绽。火枪手就拿平常的火枪,只有练得刻苦,打得准的,精锐中的精锐才集中到亲兵营,使用新式火枪。这样,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是到了关键时候却是一支决定胜负的奇兵。”
“智亭的这个主意不错,就照你说的,大家今天就辛苦辛苦,理处个章程出来,以后大团就按此法备战。”曾国藩终于拍板了。
弄了一个通宵之后,大家总算把编制弄列出来了。考虑到,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也就没有引进现代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军事编制。
全营正勇五百零五人,规定每百人可用长夫三十六人,五百人共用长夫一百八十人,因而全营编制大约七百人左右。
一营的指挥官称营官,直属有帮办、军火、医生等,由营官自聘。一营辖前后左右四哨及亲兵营。
亲兵营由营官自带,下设六队。第一队为盾牌手队,第二队为刀矛手队,第三队为火枪手队,第四队为刀矛手队,第五队为火枪手队队,第六队为刀矛手队。其中每队十二人,包括什长一人,亲兵十人,伙勇一人。
四哨各设哨官,直辖哨长一人,护勇五人,伙勇一人。每哨下辖八队。第一队为盾牌手队,第二队为刀矛手队,第三队为火枪手队,第四队为刀矛手队,第五队为抬枪队,第六队为刀矛手队,第七队为抬枪队,第八队为刀矛队。每队有什长一人,伙勇一人。抬枪队每队有正勇十二人,其余为正勇十人。
火炮根据我说的战例,专门集中使用,组织炮火覆盖,但是现在除了衡州城上的火炮,大团里面还一门炮都没有了。
抬枪,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武器,早在鸦片战争时清军就已大量装备,分前装滑膛、前装线膛及后装线膛等,其结构原理与同类的步、马枪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装药量、威力、后坐力等比步、马枪为大。湘勇装备的抬枪,因为没有精密的测量尺度,估计长比我一米九的个头还高半个头,口径能伸进去指头,重大概三十斤,子弹都又一两重。所以每队有正勇十二人,实际只有六个抬枪,前面一人把抬枪扛再肩上,后面一人开枪。上子弹更加麻烦。
这种枪其实早该淘汰了,只是因为制造简单,比洋枪便宜,威力看上去比较大,相当于一把前世的散弹枪,集体开火的场景还是比较壮观的,和以前看烟火一样。
作战的章法也确定下来了。
行军时,盾牌手在最外侧,刀矛手在第二排,火枪手在第三排,抬枪队的把抬枪放在车上,跟着板车走,护勇和长夫一起推着板车走。平时盾牌手一半在外行走,一半在车上休息,轮换持盾,防止有人体力不支。遇到袭击时,盾牌手立即放下盾牌,
攻击的步骤也确定下来了,第一排是盾牌手队,第二排为刀矛手队,第三排为火枪手队,第四排为刀矛手队,第五排为抬枪队。
进攻时,先按照队列缓缓前进,由盾牌手抵挡敌军的箭矢、子弹,各队藏在盾牌后面,等接近敌军后,盾牌手把盾牌放下,和刀矛手队靠在一起蹲下,火枪手队上前,把枪放在盾牌上,稳定后放枪,然后在火枪军官的指挥下进行三段射击。如果敌军接近,火枪兵再射完最后一发后,立即退到最后一排,去慢慢的填装弹药。第四排刀矛手队,上前蹲下,并且提醒第二排的刀矛手队准备。第五排的抬枪队也上前,用大口径的散弹枪,哦,不应该是抬枪射击一发,大量杀伤敌军之后也退后填装弹药。火枪兵弹药填装完成后,向敌军密集的地方自由射击。注意,是向密集的地方,这个时候火枪的射击精度可不敢恭维,虽然在欧美战场上已经出现了狙击手,但是小心没大错。
三段射击——即将火枪兵分为三组,一组填弹,一组瞄准,一组射击,如此则可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集中火力,提升射击威力。日本战国的织田信长在长筱合战中集中了破天荒的三千支铁砲,运用三段射击术,从而使强大的武田骑马武士成片倒下,溃不成军。
但是在现实中的打击很大。没有办法,试验的时候,刚刚开始第一排射击时还好,到了第一排退后开始填装弹药,第二排起立准备射击时就开始混乱,第一排的军官命令“退后”之后,第二排的军官命令“前进”,结果第一排的火枪兵退后了又前进;等第二排射击完毕填装弹药时那就全部乱套了,第一排的军官命令“捅通条”,第二排的军官命令“倒火药”,结果不管是第一排还是第二排的火枪兵都又在“捅通条”、“倒火药”交叉进行,还又一些人不知所措;等到第三排的火枪兵射击完毕,第一排的火枪兵只有三人做好准备,但是其中一人的枪还没有办法打响。
让曾国藩等人认为在大兵团的会战中,紧张的士兵是根本没有办法从枪声、炮声、各种叫喊声中分别出哪个是自己军官发出的命令。后来我据理力争,想了半天终于让火枪军官在下达命令之前大声喊出自己的排数,各排的火枪兵听见自己的排数之后动作才整齐点,重新试验了一遍,好多了,第一排只有两个没有做好,一个射布出子弹。终于取得了曾国藩等人的谅解,同意在我的营里保留这一训练科目。
太伤人心了,这么先进的战法,怎么就没有人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