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玄良真人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注1)乃知吾辈学史,当以……”
凤栖书院讲书堂,百多名学子肃然而坐,静穆无声。
堂上朱老夫子侃侃而谈,座下李青筠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他倒不是有什么异议,而是此语听来实是太过熟悉,前世记忆中自有不少妙语佳作,以他的为人也不会介意偶尔剽窃一下,然对这位“玄良真人”如此堂而皇之的剽窃之举,还是难免有些哂然之意……
玄良真人何许人也?
本朝高祖皇帝刘成,原不过是前秦边戍军中的一名校尉,正所谓时事造英雄,其于乱世风雨飘摇、狼烟弥漫之际,揭竿举旗,崛起于阡陌之中,所从云集,遂有了这大汉江山!高祖身边追随者可说贤人辈出,中有一人宏才大略、运筹帷幄,为大汉定鼎立下了不世之功,便是这位玄良真人了!
其人本名张玄良,也是世家出身,辅佐刘成定平天下后,功成身退。隐而不问世事,潜心修道,是以为真人。后飘然离去,不知其所踪。
张玄良在民间享有盛誉,至今民间还有很多庙宇祠堂供奉于他,香火不断,世人多尊其为玄良天师。
朱老夫子谈及玄良真人之言时,语出敬意、悠然神往。而在李青筠看来,此人大约与自己一样,是位来自后世的穿越人士,因此虽也佩服他的才智过人,却自然少了世人的那种膜拜之心。
……
“李亦筠,你可是对此语有甚不同见解?”
在场众学子的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在了李青筠的身上。
这位朱老夫子的眼睛也忒毒了,如此不经意地小小动作都会被他发现,李青筠心中哀叹。
“夫子见问,学生惶恐!”李青筠无可搪塞,只得起身恭敬答道:“玄良真人此言乃是至理,学生岂敢置喙。然其间有一处小小疑问,学生苦思后或有所悟,愿求证于夫子与诸位同学!”
朱老夫子颔首道:“且至堂前讲来!”
近百年来,私学大兴,诸般学说如雨后春笋般纷现世间,学术论辩之风盛行,四大书院名闻遐迩,与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宽容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
正如值此大讲之课,百余学子列座旁听,亦有机会提出心中所惑,甚至登台论述自己的见解。
当然,没有点真材实料的也不敢妄言于此,学术论道是严谨之事,若言而无物徒增耻笑。
李青筠神态自若、步履从容走向台前,任谁也不知他此时的脑中正在飞速紧张地运转……
学子们看向李青筠的目光中不乏好奇之色,盖因学术论辩不外乎观点学说、辞解正义方面的思考阐述,如这等很难产生歧义的处世名言还真是少有人存疑。
……
“据《秦阙旧闻》中载,前朝年间宫廷巧匠已制得箔镜,且逐渐流传至民间。众所周知,前语乃是玄良真人与高祖皇帝之间的对话,然则玄良真人因何不言‘以箔为镜’呢?”
简略陈述两句,李青筠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此语在座诸人倒是头一次听闻!而今,铜镜已为古物,这些学子平日家居所用的皆为箔镜,却少有人留意箔镜的由来,更没人去考据玄良真人那会儿用的是铜镜还是箔镜(注2)。这会儿听此一问也不禁产生了同样的困惑……
李青筠目光环顾一周,“为此学生曾百思不得其解,公好古而于铜镜情有独钟乎?公潜心修行不滞外物乎?公之家妇鄙容而以箔镜为忌乎?”
台下响起一阵笑声。张玄良之妻相貌如何,史无所载,上头这位还真敢猜……
“学生以为,玄良真人学究天人、明见万里,此语当另有深意!”李青筠话题一转:“‘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注3)箔镜,纤毫毕现,妆容以侍君,妇人之美也;铜镜,不究幽微,聊以正衣冠,君子之取也。故君子当以铜为镜,此或玄良真人隐于其中之意乎?”
……
众学子们多深思于其中,此说虽不致语惊四座,却也发前人所未想,即便未必成立,其求证的方法却可算标新立异,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走下讲台的李青筠则不引人注意地擦了一把冷汗,什么“君子当以铜为镜”,纯粹是他情急之下应付出来的,至于求证的方法,在后世考据流大行其道之时,这种毛毛雨算得什么?
不管怎么说,此事总算是过去了。
正当李青筠暗暗庆幸之时,抬眼却看到了朱老夫子若有深意的目光,冷汗又微渗而出,这老头,似乎也不那么好糊弄啊……
*******************************************************************************
课时终了,学子们在下面还在对此事议论纷纷,微感心虚的李青筠自不想多做停留,起身朝外走去。
“亦筠兄,暂且留步!”
李青筠闻声停下脚步,回头望去。
只见来人一袭轻衫飘洒,腰间缓带风飞,端的是丰神俊雅、仪表不凡!此人乃是徐州琅琊王氏子弟,姓王名湛,字守真。
琅琊王氏为中原豪门世家,这位王湛又是嫡系所出,加之一表人才、世家风范,在书院中颇具人望。
不过李青筠与此人素无交往,却不知他拦住自己是何缘故。
“不知王兄有何见教?亦筠岁不及兄长,王兄过谦了。”
王湛一脸春风地笑道:“如此湛便托大唤一声亦筠贤弟了,贤弟不介意地话称呼愚兄守真即可。”
咱俩有这么熟吗?李青筠心下嘀咕,面上神色不变,口中笑道:“久闻守真兄朗然洒脱,今日得见矣!”
两人彼此称赞,寒暄了几句。王湛方话入正题,“听得亦筠贤弟近日新得了一幅黄槐公的《松涛阁诗帖》,不知可否让愚兄观摩一二?”
……
———————————————————————————————————————
注1:“以铜为镜”语,原文见于《贞观政要》任贤篇。
注2:文中箔镜指的即是水银与锡箔渡制的玻璃镜,对于穿越者来讲此项技术大约不难实现,小说云云,不必追究。
注3:“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见《墨子-非攻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