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讲武坛(二)
作者:东易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822

笼络天下人才,十几路诸侯可谓是煞费苦心。

冀州的韩馥,划出千里沃野,凡跟从者皆有其田。

豫州的孔柚,陈列稀世珍宝,表忠心者各有所得。

兖州的刘岱,册封州府高官,肯投靠者鸡犬升天。

河内的王匡,奉献绝世美女,有痴心者以身相许。

东郡的乔瑁,设立座下九王,立战功者论功封赏。

山阳的袁遗,让出税收大权,获重用者分享其成。

济北的鲍信,哭诉良苦用心,盼知音者一臂之力。

北海的孔融,表陈天下大义,唤志同者名垂千史。

广陵的张超,分配百姓千户,许加盟者世袭统管。

徐州的陶谦,任命文书史官,替尚武者著书立传。

上当的张杨,记名兴建祖庙,为归顺者耀祖光宗。

北平的公孙瓒,借势百马义从,号骁勇者天下征战。

笼络,往往凭的都是手段。

各种手段虽层出不穷,千变万化。但基本的元素无非:财,权,名,色,情,以及对这几样东西的许诺。

有钱的用财,有人的用色,有地位的用权,有学问的用名,没钱没人没权没学问的用情来打动。

最高明的,还是对这几样东西的许诺。

现在不给你,但我许诺将来会给你。

许诺往往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在*的时代,人们都现实的很。很多人根本不信未来,只在乎自己眼下能获得什么。所以,许诺如果做的不够高明和巧妙,就会被人揭穿,当众出丑。

袁绍很聪明。

袁绍有钱,有人,有地位,有学问,有人情。但他偏偏选择做许诺。而且,做的相当巧妙和成功。

首先,袁绍的阵营在讲武场南面开设粥场施粥,讲武坛持续十日,便向当地百姓施粥十日。在粥场中央,立有一方“济世台”,台上竖一块蓝底金框的“济世金牌”,诺大的金牌右起第一行记着“讨逆盟主袁绍认捐纹银一千两”。金牌的旁边站着十五名侍卫,每个人的面前都放着一尊铜鼎。第一个鼎里装有官银一千两,其余的,都空着。

然后,袁绍阵营昭告无条件赠送每一位参加讲武竞技的各方人士每人纹银一百两,当场记名领取。领取地点在粥场的北面。

再然后,还是在粥场的北面,悬挂袁绍亲手所书之手卷:

“神坛讲武,十年昌盛,为大汉幸,为天下幸!绍领十八路军统,身心系中原讨逆,叹不能亲睹雄姿,惜不能礼贤下士,实乃憾矣!然,绍谴使济善以慰泰安百姓,奉薄银以敬四方志士。绍不才,不敢妄号天下英雄,绍只愿舍一副皮囊,与董贼俱焚,换天下太平。则,四方志士报国有门,登堂入室,领兵百万,重振河山,还我大汉气象!绍,征尘中遥祝各位,保重万千!”

前三步,袁绍走的漂亮之极!

在身份上,袁绍强调“十八路军统”,而不是什么“渤海太守”。这一来,袁绍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诸侯了,而是其他诸侯的领导者了。

那么是投奔诸侯有前途呢?还是投奔各诸侯的领导人有前途呢?一般人都算得过帐。

在策略上,袁绍采用“施粥十日”。

首先,起兵讨逆不是为“汉室天下”吗?那当然要在赈济百姓上做表率了,你们其他诸侯说的那么好听,怎么没有实际行动呢?我袁绍一上来就立马有所作为,是不是我袁绍比你们更有仁德,更有诚信呢?对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慷慨,将来对那些跟随我打天下的人难道会有所亏待?

其次,在粥场记名捐款更是做的漂亮之极!表面看来,毫无疑问是袁绍以盟主身份带头捐款,然后又敦促其他诸侯跟随认捐。这样,不但形成了袁绍为天下诸侯之表率的现象,更能体现出袁绍有能力节制和引导各诸侯的行动。而其他诸侯便在“济民”上显的颇为被动,但又绝不能拒绝认捐,大大的名字都写在上面呢,不认捐岂不是白白的吹嘘了一顿仁义道德,自己给自己嘴巴子?

十四个诸侯每人一千,就是一万四千两。

再次,不管是否加入袁绍阵营,来参加讲武坛的统统有银子拿。这是何等的慷慨与胸怀?还没归顺就受如此礼遇,归顺了以后差的了吗?

在手法上,袁绍的手卷写的更是感人致深!

半字不提要求投靠和归顺,反而强调由自己与董卓同归于尽,换来太平盛世,为这些英雄好汉铺平仕途大道,立伟业,居高官。连这样都可以,如果袁绍不死跟着他岂不是更有前途?地位,金钱,女人,名誉,还不是信手拿来?

那么这是演戏还是真实呢?前面施粥和送钱不是实实在在的吗?不正好能说明不是演戏吗?

把承诺做的这样处心积虑,袁绍也算第一人了。

把领银子的地点放在展示手卷的旁边,保证每个参加比武的人都能读得到。更重要的,挂手卷的地方又在粥场旁边,那里围着不少贫困百姓。手里端着人家施的粥能不对人家赞不决口并感激涕零吗?怀里揣着人家给的银子,再加上周围无数张嘴里发出的不断地赞赏和涕零。人心向谁?不是多此一问吗?

完美的设计!

袁绍也一定为此付出了不少吧?

近百个参加讲武坛的英雄,每人一百两银子,就是近一万。袁绍收的那一万四千两银子起码还剩了四千。十天的粥钱无论如何超不过一千。派来做宣传工作的手下的食宿和路费,再加上搭风篷的人工费,三千也足够了。

袁绍,一分钱没出就获得如此结果!

袁绍阵营漂亮的完成了前三步,如果没有第四步,这个结果就是完美的。

或者说,第四步如果做的漂亮些,这个结果也是完美的。

第四步其实很简单,袁绍阵营的主事官出班来到场东各路志士的面前。由随从跟着笔墨伺候,逐个询问记录下各路志士的家境出身。

主事官很是客气,亲自一一走到每个人面前详细询问并做记录。

只是,

每当问到祖上是出身名门望族的,主事官都笑,而且笑的是那么亲切和自然。

而问到祖上是名不经传的市井草根,主事官也笑,却笑的是如此的强迫和生硬。嘴角上带着一丝让人厌恶的勉强。

一路问下来,皆是如此,无一例外。

从前三步的严密组织和成功策划来看,主事官绝非酒囊饭袋之人,必是袁绍手下重用之臣。

因此,这种表现,绝不会是一种失误。而是一种立场的传递。

一种即使是竭力表演都无法掩盖的立场。

当然,这也许不是主事官自己的立场。

但绝对是袁绍阵营的立场。

而一个阵营的立场,毫无疑问是受阵营首脑引导和影响的。

这是袁绍的立场!

粗心的人不会注意到这些,而赵云,偏偏不是粗心的人。尤其是那令人厌恶的勉强笑容也展示给自己的时候。

紫阳真人回头看了一下赵云,赵云也望向师父,两人的眼光短暂交流了一下。

赵云刚想说点什么,忽听身后脚步声响。

“哈哈哈,不成事,终究还是不成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回头望去。

但见来者脚踏清风,羽扇纶巾,信步逍遥,灵气逼人。

师徒二人眼前瞬间一亮。

<font color=#ff0000>阅读最新章节请访问,小说网更新最快</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