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章 捐资助学(1)
作者:姗姗来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78

那次农村之行,赵诗华决定资助一个名叫三妹的女童上学。三妹当时正上小学二年级,她的两个姐姐大妹和二妹已经缀学外出打工了,两个哥哥阿弟和二弟也在读小学。三妹家的经济很困难。她的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技术,一直以种植水稻作为谋生的惟一手段。她家有一亩多水田和几分旱地,她的父母除了耕种自己家的田地外,还帮三户邻居耕种四亩水田,耕多少田地就帮交纳多少田地的公购粮,并不需要支付租金或者使用费什么的。有人代耕代种总比丢空生杂草的好,好田好地丢空几年就会变成荒田荒地。

赵诗华觉得奇怪,不是实行计划生育很多年了吗,她们家怎么会有五个小孩之多?

钱淑珍回答说:“超生呗。农民不像你们城市人,没有什么保障,都是养儿防老。没有儿子的想要生儿子,生了一个儿子又想要两个,要双保险,生了两个后还想要三个,再加一重保险,儿子是多多益善。三妹的父母生了她之后,就不再躲了,她的父亲自然很快就被计生队捉去做了结扎手术,不然还不知道要再生几个呢。你不知道,她的父母躲计生队就躲得够呛,真是受罪。也奇怪,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时,大家也就生三四个;实行计划生育后,人们好像都怕没有机会再生了,都抢着生,反而生到五六个了。你不知道,村里还有一个女人连续生了九胎,不但冒着随时可能被抓到被罚款、被捉去做结扎手术的危险,更是冒着生命危险追到第九胎,终于生了一个儿子,算是活到老生到老了。结果呢?儿子是有了,她的身体却彻底地跨了,子宫像柚子一样吊着,坐立都不安,就连空身空手行路都像包脚娘(小脚女人)一样摇摇摆摆。可她有什么办法,还得咬牙坚持干活,不干活就没有饭吃了。在他们家,是两公婆养九个孩子。两公婆除了插点水稻种点桑养点蚕外,又没有其他的本事,一家人过得半死不活的。唉,就算有了儿子又如何?”

赵诗华想:“难怪有人说,排除传统习惯因素,一个家庭想要多少个孩子,除了跟女方的受教育程度和当地社会保障程度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家庭的经济情况。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自己可以养活自己,对孩子的需求量就小;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养儿防老,对孩子的需求量就大。所以才会出现‘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奇怪现象。”

钱淑珍又说:“其实,只要生活有保障,生男生女又有什么关系?不过,现在的情况又不同了。年轻的那一代人,特别是出去打过工的后生仔、后生妹,都不愿意多生孩子,只要有了一个儿子,马上就收手。他们说要享受自己的生活,不能像父母那样辛苦地生养那么多的孩子,到头来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更不要说享受生活了。即使是老道(父亲)、老母(母亲)再逼再骂,他们也不肯多生。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生下来的孩子都能养活,大家不必担心孩子夭折,把孩子养好了教育好了,一个就能顶几个。现在基本上是生一个就能养活一个、养好一个,个个都是不锈钢杯,不再是‘玻璃盎’了。所以,已经没有什么人叫别人的独生儿子做‘玻璃盎’了。现在有些后生人甚至不知道‘玻璃盎’曾经代表过什么。不过,如果一个儿子都没有,在农村也说不过去,会被人骂他前世没有修阴功、所以今世绝了后的。”

赵诗华不知道“玻璃盎”是什么意思。钱淑珍就告诉她说:“据老辈人讲,我们这里田地肥沃,以前人丁就很兴旺,现在当然是更兴旺了。当时一个家庭一般都有几个孩子,一家一户只有一个男孩的情况很少见。如果是这样,家中的那个惟一的男孩,就是这个家庭的惟一希望。一旦夭折,父母就会失去希望和依靠,因此,这个惟一的男孩通常会被别人在背后戏称为‘玻璃盎’。”

作者题外话:朋友们,新年好!

感谢你们的厚爱,感谢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谢谢!

请注意,“玻璃盎”的概念出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