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章 阿?学艺
作者:姗姗来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48

那时候的古城县良田乡农村,人们都是聚族而居,同一条村里出生的人都同姓,而且有着较近的血缘关系,拜同一座老祖坟。由于人口稠密,屋地有限,他们就不得不充分利用屋地,屋地上除了房屋就是通道,没有围墙,更没有院子和果园。当时他们的房屋都是排列有序的,整齐美观。根据地块的长短,一排房屋中,长的有十几二十座,短的也有五六座,而且全村都是同一个朝向。同一排房屋中,下面一座屋的屋顶比上面一座屋的屋顶低两尺左右。两排房屋之间是一条一丈左右宽的大巷,大巷两边的两座房屋基本对齐。座与座之间只留下两个瓦檐滴水的宽度,一个大人挑着两只谷箩可以勉强横着穿过,如果挑着两只叶箩就无法通过了。不论是砖瓦屋还是泥瓦屋,所有的房屋是长方型的,每排屋顶两边也是一个长方型的斜坡,这比后来新建的那些平直屋顶要好看得多。为了安全,每座房屋的窗户都开得很小。不过这样的房屋结构,即使屋外阳光灿烂,屋内依然是昏暗不明。

阿?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他的父母辛苦一辈子,直到儿子们长大成人之后,才合力建成一座三井头的石头泥砖瓦屋。这座三井头,包括一间厅屋、厅屋的左边和右边与厅屋并排的两个房间、一间廊首(与进大门的房间相连)和一间厨房(与另一个房间相连),正对着厅屋并与廊首、厨房并排的是一个天井,天井外侧的一壁墙把廊首和厨房连接起来。天井的主要功能是放置水缸和排放雨水、污水,以及采光,同时还兼着洗澡房的功能。这座房屋的砖柱是用青砖砌的,墙脚和地面上三尺高的墙壁用石头石灰浆垒成,上面的墙壁砌的是泥砖,屋顶上架上横条木和瓦格木,上面盖的是瓦片。

在当时的古城县良田乡农村,一个家庭拥有这样的一座三井头,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阿?的哥哥胡福佐、弟弟胡福佑先后结婚,并已生儿育女,他们各占了一个房间。他的父母在世时就请同公的长辈主持分家,考虑到阿?眼睛不便,估计他这辈子结婚无望,而福佑的大儿子是长孙,经大家协商,就把一个房间和与这个房间相连的厨房分给福佐,把另一个房间和与这个房间相连的廊首分给福佑,阿?只分得一间厅屋,天井由三家共用。厅屋虽然是阿?的,但福佐、福佑家在过年过节和有红白喜事时可以在厅屋举行祭祀仪式。

他的父母临死前仍然放不下阿?这个残疾儿子,要福佐、福佑在主持分家的5个长辈面前保证,他们和他们的儿子会照顾阿?的生老病死,并且等到福佐、福佑的儿子们长大结婚后,任由福慧从中挑选一房过继做他的儿子。在他们闭眼之前,他们又分别叫来儿孙们重申一次,他们对阿?的未来实在不放心。

虽然心里多多少少有些嫌阿?拖累他们,但既然命中注定他们之间是兄弟叔伯关系,就是责任所在,福佐两公婆和福佑两公婆爽快地应承下来。作为质朴的农民,他们既然应承下来,即使委屈了自己也肯定会做到的,农村人最讲究天地良心。

尽管福佐两公婆和福佑两公婆有心,但阿?并没有让他们照顾多少久。

就在他的父母去世后不久,有一次,阿?柱着那根用旧蚊帐竹改成的拐杖,跟着村里的年轻人去良田圩趁圩散心。他当天没有回家,只是托同村的人告诉福佐、福佑,说他出去玩个把月就回来,让哥哥和弟弟放心,不用出去找他,他是不会走失的。福佐、福佑在家里左等右等,一等就是一个多月,仍不见他回来,担心走失了残疾的兄弟,对不起父母临终前的嘱托,每天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不知道去哪里找人,一点头绪都没有。直到一个多月后,阿?才由他一个眼明的师弟送了回来,福佐、福佑吊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作者题外话:姗姗无意宣传迷信,只想反映某些地方的一些生活场景。请朋友们谅解。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