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作者:完美主义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160

(对不起,这两天脑子里乱哄哄的,写不出东西来,现在终于赶完一章,但却糟透了,奉劝各位,如没有超常的忍耐力,这章还是不要看了。我当时一时冲动,还真是选择错误,希望我还能坚持下去,把书完成,这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了,因为我不想失约,我会调整状态,加快剧情进度,不要更像流水帐就先谢天再谢地,最后还要谢谢诸位!)

等我们全部走下悬桥,走在最后面的白山对站在悬桥这边的四名战士,打出一个手势,桥头处两个拿着油罐的战士走出一个,把油罐抛往悬桥的中间桥面,油罐落到桥面上就破碎了,里面的油撒在桥面的木板上,另一个拿着油罐的战士紧接着把手里的油罐对着桥面泼去,三两下后,这一方的桥面上也被洒满了油,最后那战士把油罐也摔在了悬桥上。

两名战士退后,另两个大白天还举着火把的战士走到桥头,两人对望一眼,同时把火把放在悬桥的栏杆上,栏杆上早被浸了火油,现在被火把点燃了,两条火龙齐头并进,向对岸疯狂窜去,两名战士相视一笑,同时点点头,把手中的火把抛往悬桥的桥面上,立时整个悬桥都变成了一条火龙。

这时那面的狂风已经停止了,被吹得灰头土脸的盛年等人,站在对岸望火兴叹,现在他们要想过来追击我们,只有插翅飞过来了,否则只有绕道别处渡过大沟了,但那时我们早已到达济水码头了,只要上了船,我还惧他们何来。

我对站在对面不知是被气的,还是被刮的面色如土的盛年大声道:“盛将军请回吧,项某深深感谢盛将军前来送行,并请盛将军将我的话带给魏王,如有得罪之处也是迫不得已,敬请谅解。”

说完话我对对岸拱拱手,让焦旭带扮作魏兵的人走前面,白山和荆俊带人断后,我则随车队走在中间,虽然有点人困马乏,但我们却不能停下来歇息,只有加快速度,赶到济水码头,登上船去,才能松口气。

我们在远离济水码头地方停下,商议一番后,由焦旭带着那队穿着魏军军服的战士,先赶往济水码头,并说服济水码头的那营驻军,让他们帮着把三艘大船弄回水里,再趁其不备,毫无戒心之下,将他们全部擒下,软禁在大营里,等我们离开时,再放了他们。

收拾了码头上驻守的魏军后,其他的就更不足惧了,为免夜长梦多,把需要带走的搬上船,人员也分乘三艘大船,一切就绪后,三艘大船依次驶离济水码头,停在最宽阔的济水河面处,等着乌卓他们的船队到来。

第二天午后,我们和乌卓所率的船队汇合了,顾不上多说,一刻也不停的顺流而下,沿济水向东疾驶而去。

我们一直行驶到被称作“天下之中”的商业大都会陶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的定陶县城),在战国的时候,陶邑可是大大的有名,是当时有名的商业名城,先后在此经商的子贡(端木赐)、陶朱公(范蠡)两位杰出商人的商业精神奠定了儒商思想的基础,开创了儒商传统的先河,成为彪炳千秋的儒商典范。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乃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热衷于经商。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人,“家累千金”。后来陶朱公(范蠡)居陶经商成功,朱公的经商手段及所拥有的财富远远超过子贡,他自愧不如陶朱公,就另到齐国谋生去了。中国旧时商店的门面通常雕刻“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的楹联,就是将他二人认做鼻祖。

我们要在陶邑修整几天,让白山和荆俊分别去探查我们上方的大梁和下游城市谷城(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聊城市的阳谷县城)那边的情况,这时候谷城的旁边还有济水上最大的湖泊——大野泽,碧波千顷,沃野千里,到黄河改道占据济水河道,这个美丽的大湖也将被黄沙填埋,将不复存在。

朱公之名,在陶邑是妇孺皆知,街知巷闻,虽然事过境迁,但陶邑的百姓,却一直都记得,就连后来陶邑改名定陶,也是陶邑的百姓为了纪念范蠡这位朱公能定居陶邑,而改名为定陶。

在陶邑还广为流传着范蠡这位朱公所创造的商业奇迹,“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并“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之谓富好行其德者”,被陶邑的百姓商人津津乐道,传为美谈。

我们还到坐落在陶邑东北方的范蠡冢祭奠了一番,以表达我对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界都备受推崇的范蠡的敬意,范蠡在政治上曾经身为越国的大夫、上将军,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终于完成复国大业,然后审时度势,激流勇退,弃官从商,先是在齐国经商,“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滨,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范蠡在齐的经济活动,使他在当地成了名,齐国便聘他从政。他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多年的政治活动使他对政治上的荣耀已失掉兴趣,没有接受,便离开了。为了避免再返政坛,范蠡离开齐地,到了陶邑,来此后改名为朱公。

范蠡还有一项对后世的商业发展影响致远的发明,那就是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的称,他让人们的商业交易走出了以货易货,估量货物,无法达到真正公平交易的时代,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称的发明,比西方提前了二百多年。

(以下涉及的人和事物,都将和原书中略有出入,诸位书友不必深究,我这是在写小说,而不是在写历史,所以请大家谅解。)

等白山和荆俊回来后,荆俊给我带来了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消息,原来是三大名姬之首,有“玲珑燕”之称的凤菲,正巧率团由燕国乘船西来,准备到魏国大梁去,此刻他们所乘坐的两艘大船,正停靠在谷城外的码头上,可能不几日就将沿济水逆流而上,赶往魏都大梁。

难道韩竭已经由燕国的蓟都返回韩国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凤菲的这次大梁之行,目的地就是韩国的新郑了,现在凤菲虽然还不能说是已经爱上了韩竭,但也已经受他的俊美外表所迷惑,并且韩竭还曾在燕国的蓟都帮助燕国守城,有分参与城防事务并且表现不错,才能让“玲珑燕”凤菲有所心动,率团离燕,一边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一边也是考察自己的情郎人选。

如果真如我想象的这样,那我只好该出手时就出手,说不得要横刀夺爱了,如果我不这样做,让凤菲继续在这条危险的道路上走,让她和韩竭点燃了爱火,即使将来她能看清了韩竭的真面目而离开他,那也将会是很痛苦的,既然她是我心仪的美女,我誓不会让她再往火坑里跳,我能提前这么多年遇到她,这也许是好的不能再好的的相逢了,现在的凤菲应该还没有变的那样自私自利,那样的功于心计和利害。

我们乘船顺流而下,准备直达谷城,希望凤菲的船还没有离开谷城,但偏偏事与愿违,我们起航不久,前去打探消息的荆俊就给我带来了最新的消息,凤菲的两艘大船,也已离开了谷城码头,向我们这方开来。

我对白山和荆俊吩咐几句,让他们去想办法解决我要的东西,既然无法在谷城和凤菲见面,只好在济水河面上拦下她了,但我有不能明着去拦或者强拦,这样做不仅会唐突佳人,还会给众美女留下不好的印象,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我只好另想办法,让她们自己停下来,并要靠过来和我们搭话。

当我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拉着魏聆和魏琦的手,来到我们乘坐大船的船头上,因为我们这艘船是最前面的一艘,站在船头,放眼望去,宽阔的济水河道呈现在我们面前,河面上烟波浩淼,波光粼粼,又因为船是顺风顺水,船行速度甚快,只见两岸的景物在飞快的后移。

我们已经离大梁越来越远了,也不知道魏聆和魏琦,对我带她们这样离开大梁作何感想,正好借此机会,和她们谈谈,我把她们两人轻轻的拥入怀里,柔声问道:“聆儿、琦儿,你们还能适应这船上的生活吗?我这次带你们离开大梁,很可能就再也不会回大梁了,也许很长时间将见不到你们的父母亲人,你们现在已是我的妻子,但我却不能全身心的陪你们,关心你们,离开大梁这些天了,才想起问你们的感受,说起来真是愧对两位娇妻。”

魏聆脸泛红晕,即羞且喜的道:“项郎说得那里话来,自从跟了项郎,我和琦姐才真正的找到了快乐,天天有这么多的好姐妹陪着我们,即使项郎诸事要忙,你的夫人们又多,但我们却绝没有受冷落的感觉,反而更感到了诸位姐妹的关爱,我和琦姐既然出生在贵族王公世家,迟早都是要嫁到别国和外地的,既然出嫁从夫,我们姐妹能一起嫁入项家,已算是非常幸运了,我们姐妹早就是项家的人了,无论项郎怎样安排我们,我们姐妹都毫无怨言,但是项郎疼爱自己的妻子是出了名的好,所以我们姐妹是一点也不担心的。”

魏琦在一边也不住的点头,望向我的美目中闪现着动人的神采和深情,魏聆一说完,她接着道:“聆妹妹说得很对,项郎不必为我们担心,从今以后我们只是项郎家的人,其他的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留在项郎身边,和众姐妹们在一起生活,无论项郎带我们去向何处,我们姐妹都誓死追随,无怨无悔。”

我听了两女的话,心中忍不住爱如狂潮般翻滚,让我彻底的爱上了她们,把两女紧紧的拥在怀里,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从今以后,将不会再记得她们是谁的女儿,牢记于心的是她们是我项少龙的妻子,值得我用心去爱的好妻子,给她们幸福,让她们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