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战略智囊团
作者:更俗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093

这段时间。谢剑南正经历人生最艰难的煎熬。

科王碟机业务九七年巨亏。今年以来。他费尽心机调整策略。使得科王碟机业务稍有起色。又筹措资金收购海州三元电视机厂。利用科王的品牌效应。跻身进入黑电市场。利用半年的时间给科王打造了第二个相对稳定的盈利点。

在形势逐渐好转之时。六月底。几乎国内所有的主要水系都爆破了全流域的洪灾。首先国内经济深受影响。家电市场整个夏季都相对疲软。紧接着貌似进入复苏轨道的亚洲经济又陡转直下。出口贸易又再次跌落谷低。

这些情况对谢剑南来说还不是太艰难。金山湖溃堤。他母亲周瑾瑜被迫辞去金山市委书记一职。对周、谢两家可谓重挫。从此之后将彻底失去官场的声援。而之前周瑾瑜在官场上得罪的人这时候都迫不及待的跳出来。让他感到最为致命的大概就是谢汉靖割袍绝义提出分家。

这几天。谢家内部几乎是吵翻天了。谢汉靖、谢意却很少露面。他们想获得的正泰集团与海泰电器早已经都给他们牢牢的控制在手里。外人插手不足。所有的争吵都是无益的。当初为了规避中央的规定。谢汉明主动放弃了对正泰集团的股份。使得他们这时候更处在被动的位置上。后。他们这边几乎是被迫接受谢汉靖提出的分家方案。对锦城地产、金山电子园、金山软件园的股权资产都将并入科王。像谢晚山这些平日与谢汉靖、谢意父子疏远的家族成员都给踢到科王这边。而谢汉靖又借机对正泰集团、海泰电器的管理结构进行调整。正式的组建家族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对正泰集团、海泰地股权资产进行管理。除他们父子之外的家族成员都一律退出对正泰、海泰地日常管理工作。谢汉靖还借此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与大雅集团陈家善的关系。

吸收了锦城地产、金山电子园、金山软件园的股权资产。科王名义上的资产要接近十亿。但是金山湖溃堤。刚建成投产不久的金山电子园被决口的洪水冲得面目全非。恢复生产遥遥无期。科王对其持股30%。到底还剩下多少价值。谢剑南都不忍心去算。金山软件园虽说只给洪水冲掉几间工棚。但是面对土地要被收回的威胁。科王对其持股20%前期对此投资五百万即将要打水漂。即使不打水漂。软件园开工建设。他们这边可再也挤不出资金持续投入。

9月8日。在一系列的分家协议上签过字之后。谢剑南从新泰一身疲惫的返回海州。而谢晚山随他父亲去金山了。已经在这座城市里滞留了两地感觉。整座城市对他都充满着敌意。可以又不能丢下这边的摊子袖手不管。谢剑南到海州之后。特意驾车到沙田去转了一圈。

在那里。世纪锦湖正对沙田东片的清民建筑进行大规模的保护性商业开发。沙田西片簇新的大约超过二十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则是锦城地产名下地资产。

与嘉信地产、精典地产联合从赵锦荣手里横刀夺来的锦城地产。这次分家后。科王对其持股30%。就也是科王此时手里最有价值的资产。要是能顺利脱手套现的。价值接近三个亿。也算是谢汉靖、谢意父子没有赶尽杀绝给他们留了些余地。

谢剑南将车停在路边。依着车门吸烟。由于世纪锦湖对沙田东片旧建筑群进行大规模的保护性商业开发与海州市里一些禁止性地政策法规。彻底压制住锦城地产的商业地产销售。以致联合精典、嘉信接手锦城地产之后。被迫跟着世纪锦湖的步伐对西区地建筑群进行完善的商业性开发。迄今为止一直在持续不断的投入资金。出租率一直都提高不起来。还远远没有到回收资本的时候。

谢剑南眉头深锁。想着怎样才能将这部分资产给盘活他。但是科王对其持股才30%。嘉信地产才是大股东。就算他想到什么方法。也要说荫均父子接受才行。

这时候。从两栋楼形成的窄巷子里走出来几名男子来。为首的一人三十四五岁左右。穿着淡青色的短袖衬衫。剃着短发。露出左臂胳臂肘处有一条很长地疤痕。其他几个人似乎都是这个青年地下属。看他们走路的位子就知道。

谢剑南心里奇怪这些家伙是谁。是过来租写字楼地吗?他并不认识这人就是宏信建设的严文介。看到那青年站在路对面打量着自己。又侧过身跟身边人说话。一会儿。那青年身边的一个人小跑过来。对他说道:“请问你是科王的谢剑南谢先生?”

“我是。”谢剑南点点头。有阵风吹过。眯起眼睛看着街对面的青年。跟眼前的那人说道。“有什么事情吗?”

“我们严先生想请你过去一下。”那人很客气的说道。

谢剑南也是心高气傲的人。但是这两年他已经习惯将这种心高气傲收敛在心里不流露出来。朝街对面所谓的“严先生”颔首笑了笑。就穿过前街走了过去。说道:“在下谢剑南。敢问严先生唤我过来有什么要指教的地方?”

“指教不敢当。在下宏信建设严文介。”严文介伸出手与谢剑南握了握。“前些天在建邺与精典地产的林女士谋过面。林女士对谢总的经营才华赞不绝口。适巧遇上。就想请方坐下来聊一聊。大家结识一下……”

谢剑南最近都没有跟林雪有任何联系。金山那边的烂摊子都交给父亲在处理。不过他对宏信建设有些印象。但是具体情况又不太了解。便说道:“我在海州要算半个地主。严先生能否听我的安排?”

“麻烦你了。”严文介见谢剑南还有几分戒心。也不介意。便听他的安排。

张恪不知道严文介到海州与谢剑南见上面。9月8日这天。锦湖经济研究中心正式在橡树园创业园区东侧的世纪锦湖大厦十二楼挂牌成立。

迄止今日。锦湖已经形成复杂而庞大的体系。除了锦湖经济研究中心之外。直接冠名“锦湖”地分支机构也只有锦湖商事而已。

张恪在建邺也暂时将那些不该有的忧伤放下。出席9月日下午经济研究中心小范围地成立仪式。既没有邀请媒体记者。就算是在这栋楼里办公的世纪锦湖的员工绝大多数也不清楚东海省委副书记、省长李远湖与惠山市委书记赵阳、建邺市委书记罗君以及市委常委、建邺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维均等官员此时就在这栋楼里。

锦湖这边除了张恪之外。陈信生、叶建斌、孙尚义特意立仪式。邵至刚人恰好在建邺。就请他也出席了一下。

在世纪锦湖大厦十二楼南侧的会议室里。秋高气爽。敞开的窗外是燕归湖的粼粼水波与渺渺青山。李远湖坐在会议桌旁。刻意的打乱习惯按照官位排列的次序入座。让成立仪式后地小型交流会能更随意一些。

这样的交流会。经济研究中心这边却只有兼任研究中心主任的东大国商院院长崔国恒有资格参加。

“今年以来。锦湖已经在国际化战略上走出至关重要的几步。”李远湖入座后。平淡无奇的开始话题。问着坐在他身边的张恪。“研究中心主要也是为锦湖地国际化战略服务吧?”

“锦湖的许多高级管理层。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国内市场有一定的了解。不过对海外市场的思考就有所欠缺——国际化战略步伐。我们已经在往外迈了。新成立的锦湖商事更是集中了这方面地战略意图。在此前提下。对海外市场战略进行思考。研究一些长期来说对锦湖有价值的战略性问题就显得较为迫切……”张恪耐心的给李远湖解释成立经研中心地目的。“另外。锦湖旗下的企业规模也渐渐庞杂起来。如何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除了管理者自身的素养与思考之外。也需要专门的供提高管理能力的建议。国内之前对日韩企业地管理规模颇为赞赏。不过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都纷纷放弃日韩企业地模式。学习欧美企业聘请外部知名的咨询机构对公司发展提供战略管理咨询。欧美企业讲究专业化发展路线。管理思路是化繁为简。但是国内企业发展地环境与欧美企业有所不同。就像锦湖生产一款手机。在国内通常都寻找不到合格的零部件供应。这就迫使锦湖无法走专业化路线。而必须将触手伸展开。伸到产业链的上下游端。以此为目标所形成的企业体系注定是异常复杂的。也很难想象外部的机构对锦湖能有精准的理解。这个使命就落在企业内部的经济研究中心头上……”

“说经济研究中心以后就是锦湖的战略智囊团就是了。”赵阳颇为准确的概括了张恪的介绍。笑着说道。“现在国内还很少有企业成立以研究基础技术为目标的研究院。更遑论成立以提供经济市场管理战略为目标的研究院。锦湖迈出一步。已经将国内的企业远远的甩在后面。这一步又飞快的迈了出去……”

张恪笑了笑。李远湖、赵阳、罗君、王维均他们赶过来。可不是来恭维锦湖目光远大的。他们更关心锦湖今后的投资方向与侧重点。

在夏季之前。锦湖还没有体现出引导印尼华人资本流向能力。锦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依然是有限的。但是整个夏季截止到八月末。在锦湖商事的直接参与下。从印尼仓促撤离开的华人资产集中的流向海州、建邺、惠山等地。转移资本规模超过二十亿美元。是去年东海省十三个地市同期招商引资规模的两倍——可以说是锦湖已经具备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进程的能力。

这时候。中央在江南省起用徐学平的意图也十分明显。东海省要是顺从中央的意图。将锦湖可能带来的发展潜力都拱手让给江南省。那可真是世纪末的雷锋。李远湖、罗君、赵阳、王维均今天赶过来参加锦湖经济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可不是赶过来做雷锋的。而是希望张恪对锦湖在东海省与江南省之间的投资侧重点划出一个大致的框架出来。

陆文夫陪同李远湖出席这样的交流会。他在回想初见张恪的情况。那年应该是自己陪同徐学平从北京开会回建邺。张恪与徐学平的夫人到机场给他们接机。那时的张恪看上去就不像十多岁的少年。那种沉稳的气质倒像是有一种经历种种人生劫难后的豁达与开悟。

李远湖、罗君、赵阳三人一人是中央委员、两人是中央候补委员。陆文夫倒不晓得他们谁将话题转到正题上去。

“经济研究中心作为锦湖为海外市场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张恪并没有要挟李远湖他们的意思。猜测到他们这次过来的意思。主动将话题转到正题上。说道。“对国内市场战略。经济研究中心也会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前。锦湖很期待东海省、江南省的小江流域区域经济合作能够顺利的开花结果。但更多也只是期待而已。现如今。锦湖则希望能为小江流域区域经济合作做些贡献——崔院长在正式担任研究中心主任之前。就费心找了几名研究员为我们做了一些研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张恪侧过头问了问坐在叶建斌左手边的崔国恒。“崔院长。那篇文章是叫《东山岛建港对小江流域区域整体经济的促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