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收拾残局
作者:叶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702

三国时代固然谋士猛将辈出,但是文武双全,战略、战术皆精者,却寥寥可数,仅周瑜、鲁肃、司马懿等算得上较全面。诸葛亮、庞统能带兵,武艺却差。郭嘉、贾诩、荀彧、荀攸等善於谋划出策,却不太会领兵作战。所以比较起来,曹营武将、谋士虽不少,但临机决断还是只靠曹操一人。郭嘉虽然心思缜密,才能出众,毕竟只有一人,面对当世三大军师的相互呼应,也应付得相当吃力。

当曹纯领虎豹骑杀出时,郭嘉已感觉不妥,正要题醒曹操,派曹仁率龙骧军替回虎豹骑时,忽然地面震动,原来是周仓领二万青龙军,又从东侧杀过来。曹操立即下令,曹仁领龙骧军前往应战,一面派人去追回虎豹骑。

面对刘备军的大举进攻,曹操和众谋士、将领早就眼花缭乱,心绪纷杂。此时郭嘉忽道:“丞相!大事不妙!”

曹操急问何故。郭嘉皱眉道:“先前探子来报,其实并未报出敌军正确人数及军种……。嘉刚才分析了一下,感觉不太对劲……雷龙军!对了,就是雷龙军!丞相,刘大耳的雷龙军不见了!”

曹操思索一会儿,忙道:“莫非刘大耳要保留到最後……”

郭嘉断然道:“不!不会的……这下糟了,快!丞相!虎豹骑……”

曹操闻言大惊,不过为时已晚。正西方滚滚浓烟冒起,范围极广。曹操和郭嘉对视一眼,不由都是心头一跳,只觉似乎被惊人的黑暗攫住了。一旁的许褚和典韦连忙扶住二人。

郭嘉还不失一贯的精明,问了一个字道:“退?”曹操眼中忽然泪水滴出,点头道:“退!”

当曹操在虎卫军的护卫下,向东直闯时,曹纯已领著残余不到万人的虎豹骑狼狈而来。看到自己的心头肉变成如此模样,曹操几乎就要晕眩过去。一旁的郭嘉自责的道:“丞相,都怪嘉……”

曹操摇了摇头道:“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心力了。要怪就怪操太轻估刘大耳手下陆子诚等人的实力。先向东撤退再说。以目前刘大耳的军力,还不足以阻断我东归之路。只要子和无恙,重新再训练一支虎豹骑并非无望……”说著还是落下泪来。

终於,曹军在曹操向来“未思进,先思退”的一贯用兵原则下,三十万大军顺利向东闯出生路,在秦南渡之北架出数道跨越黄河的长桥,抵达河东,再转回到洛阳和许都。

三河原之役虽告落幕,双方硬碰的结果却也同样损失重大。当然曹军一方较严重,除了虎豹骑锐减到不足万人外,由於追蹑而来的刘备麾下雷龙军以虎卫军为对象,加上作为曹操的亲卫,又断後又开路的,使虎卫军折损同样重大,几达一半,而其他各军也都折损数千至上万的兵力,总计阵亡含重伤、失踪者,达到十三万五千余人。

刘备军方面也差不多,作为诱饵的近卫军一万、黑龙军二万、西凉二万铁骑,战後不足半数生还;关羽父子的青龙军、魏延的陷阵军、周仓的青龙军、严颜和王平的金龙军,都是以少敌多,按照三大军师的要求,拼命拦截曹军任何回援的行动,采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态势,在劣势中苦苦支撑,损失同样重大,超过大半达到六万之众;至於西凉“旗本八将”及八羌族轻骑,由於发挥骠悍、轻捷的特性,损失仅二万余;赤龙军采侧翼攻势,雷龙铁骑作为伏兵及追击,对战力的损伤较不大。

见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景像,刘备忽地放声大哭。众将不知所措时,陆羽赶紧上前低声劝道:“主公,我等早就明白,在这里进行的是一场以暴易暴的不义之战。为了所谓华夏一统的目标,让无数的战士白白送死,甚或生灵涂炭,战火连绵,同胞手足自相残杀……。我知道你心中的苦,因为死的都是大汉百姓,伤的是大汉的元气。可你想想,就算您肯罢兵休战,曹贼肯吗?江东军肯吗?如果天下真的落到他们手中,百姓的情况肯定比现在惨得多。所以主公若真是为了天下苍生著想,就要忍心一点,务求尽早一统,结束这兵荒马乱的世局,这才显出您真正的仁慈悲心哪!”

刘备红著眼点了点头,下令好生打扫战场,务使死者埋骨有所,伤患医疗得治……

“帝国统一的三场大会战中,影响至钜的,当推“三河原会战”。帝国军在神慧侯陆羽、文昌侯庞统、武乡侯诸葛亮的相呼策应,以及众将士齐心死战下,成功歼灭了曹军的王牌精锐虎豹军和虎卫军大半。此後曹军中再也找不出这么出色的骁勇部队。这为日後帝国的统一,减少了极大的障碍。”

摘自《帝国军事史》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三月一日,返程长安途中的陆羽遇到专程来找他的蔡琰,蔡文姬。陆羽急忙迎出,问蔡琰何以不等他回去相见。

蔡琰脸上一抹红晕,轻声道:“有两件重要的事,必须赶快让你知晓……。”说著把陆羽拉到远远一边,才低声在他耳道:“我……有了……”

陆羽先是一愣,接著一阵狂喜,轻轻把蔡琰一把抱起道:“那你怎么可以旅途奔波!小心哪,这可是我们俩人的爱情结晶……”

蔡琰先是惊呼,然後轻轻捶了陆羽一下道:“无妨,爹爹比你更高兴,请了数名医生随行……这也是我要告诉你的第二件事。我想回蓝田老家一趟,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陆羽点头道:“这是自然的。我处理一下公事,就和你同去。”虽然这么说,却没有把蔡琰放下的意思,就直接往大车走去。蔡琰脸皮薄,窘得红到耳根,把头埋在陆羽怀里娇嗔道:“还不快把人家放下,给人看见了多不好意思……”

陆羽可不管,自顾吩咐亲兵校丞,跟随高顺回去,只带几名陆家护卫上了大车,启程便往蓝田去。把蔡琰抱上了车才笑道:“娘子有喜了,就让为夫好好服事你……。”

不久一阵马蹄声传来。陆羽伸出头一探,只见张飞带著数名亲兵赶上来,边策马边喊道:“陆小子!等一等!……”

陆羽停车,以为发生什么重要的事。等张飞说完,才知是刘备不放心,特别派张飞前来保护。

陆羽有点啼笑皆非,觉得刘备太小题大作了些;而且有这莽汉在,想跟蔡琰温存,简直是大煞风景嘛。

不过後来差点遇到危机,要不是张飞的话,後果还真难预料。

来到蔡邕昔日庄前,陆羽和蔡琰都不禁感慨万千。

十多年前,董卓祸乱京都,却惟独对蔡邕礼敬有加,让蔡邕还能说句话。王允杀董卓,蔡邕不觉叹了口气,竟遭杀身之祸。一代大儒,不仅擅文工笔,原有意著後汉书,也因而断学。看著雕楼素廊,陆羽想起蔡琰似乎能记诵四百余篇的蔡邕原著,便对蔡琰问起此事。

蔡琰正抚摸壁上悬挂的一幅碑文图轴,有些讶色的道:“此事知者甚少,夫君从哪里得知?”陆羽一时语塞,只能推托是自己猜测。

蔡琰秋波横了他一眼,又看著碑文道:“你不说我也不会怪你。虽是夫妻,总也有些个人隐私……就像这幅碑文图……。既然有用於国,琰自然不吝记出。对了,夫君,你可知这碑文的故事?”

陆羽看了一眼,便知这是有名的《曹娥碑》,不过没料到美妻竟考较起自己来,呵呵笑道:“不知道这故事的人并不多阿。这碑文记载的是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虽仅四百四十二字,但“彰孝烈”的情旨溢於言表。……”

於是对著一旁的众人开始讲述这样一个凄美动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人们那令人惊心动容的哀伤……孝女曹娥是上虞曹盱的女儿,祖先和姬姓周王朝有著共同的血统,只是年代久远,迁居到上虞後就被人们遗忘了。曹盱不但有边打击乐器边唱歌的艺术才能,而且还能和著曲调在祭祀仪式上舞蹈,使众人高兴。汉安二年(公元一四三年)的端午节,在祭祀潮神之日,迎神船队由曹盱指挥,逆江行驶,由於风急浪高,船被打翻,曹盱落水身亡,百姓许久没打捞到尸体。曹娥当时年方十四,在江边大声哭喊寻找了十七天,便投入江中。五天後,曹娥抱著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曹娥碑》的撰写,是在曹娥去世八年後的事,当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一五一年),上虞县长度尚悲怜曹娥之义行,为她改葬,本请一位颇有名气,向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学者魏朗,为曹娥撰写碑文,但魏朗担心写不好会贻笑後世,故佯作未成而转请别人。度尚只得命其弟子,年方十三岁的邯郸子礼(即邯郸淳)为之作碑,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时人奇之。魏朗阅过邯郸淳的碑文後,大加赞赏,便将自己的底稿销毁了之。於是《曹娥碑》上刻写的便是邯郸淳撰就的碑文。

碑石既立,加以碑文妙绝,自引得凭吊者如云似潮,当时著名的学者蔡邕便是其中一人;当年遇赦後,其因惧宦官报复,不敢回乡里,在十多年来流亡生涯中,远迹吴、会,闻《曹娥碑》而径访之,时值暮夜,只能手摸其文而读,感叹之余,乃题八字於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然而蔡邕题辞的含义是什么,观者不得而知,而蔡邕辞世,这便成了一个谜。

说完故事,忽然听到庄门外有鼓掌叫好的声音。由於专注,以致众人并未察觉,此时莫不神色紧张,剑拔弩张。一名中年男子在两名壮汉,一位俊俏书生的陪伴下走进庄来,身後跟著十余名亲卫,一见便知个个身手不凡,更显来者非比常人。

来者不是别人,赫然便是曹操。

那两名壮汉不必问也知是许褚和典韦。至於那名书生,陆羽曾在长安悦仙楼中见过,不就是女扮男装的曹葳。

一旁的张飞立即跳了起来,大喝道:“曹孟德!你竟敢来此……”

陆羽连忙制止,低声道:“三将军!记得我们的约定……来者是客,先听他怎么说。”

说著还用手指了指,表示有许褚和典韦在,打起来可没什么把握。

张飞瞪了曹操一眼,看了看两个大汉,只能“哼”了一声,气呼呼的坐下。

曹操却大笑著道:“蔡伯喈是我故友。途经过此,想起老友,便来一探,贤侄女莫怪阿。”

说著,却以询问的眼神看向陆羽。

蔡琰微笑答礼,淡淡回道:“丞相心系,民女感激。这位是民女夫君,丞相也认识的……”

曹操闻言,不由心头剧震,默然了一会儿,才叹道:“操之前已闻知,犹半信半疑……。伯喈一代大儒,贤侄女又是才貌双全。所谓佳人配才子,操虽不才,所出数子,人品才干还算不错,本欲与伯喈结秦晋之好,奈何前有仲道,今有子诚。唉,只能叹我父子福薄阿……。不过也的确只有子诚,才德堪配贤侄女,可惜操不能参加婚礼,贤侄女和子诚万勿见怪。”

话是这么说,眼中杀机却一闪而过。

蔡琰看不出来,只是淡淡回礼,陆羽却是心头暗叫不妙,急思脱身之策。此时忽然一名中年男子,由卫家随扈中向前走了几步,来到蔡琰身後,背後佩了一把剑。

不知怎地,就那么一站,让曹操身旁的众人,心神都被吸引,竟不敢轻举妄动。

曹操看了来人,也是心头大惊,皱眉道:“盖大侠怎么也来了?”

那名中年男子淡淡道:“陆先生已蒙卫兄收为义子。此趟小姐偕夫回来祭告亡父,卫兄不甚放心,故商请在下护卫。”

曹操闻言,失声道:“什么?”<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