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书信寄托哀情,归家万事清净(1)
作者:庸木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83

黄裳出使金、辽两国归来,宋徽宗大排宴席三日,为黄裳接风庆贺,震惊了整个汴京城。几日以来,来黄裳府上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更有不少达官显贵带来厚礼。黄裳应付前来拜访客人,但感觉大多却是趋炎附势之徒,而对所送礼物是一概不收。

这一日,有人来报说李纲求见,黄裳赶忙吩咐快快迎接。那李纲与黄裳关系甚好,两人同朝共事,但出使归来之后,朝廷中却没了李纲踪迹,黄裳也再没见过李纲。黄裳忙将李纲迎入府内,主客分宾主落座。李纲从袖中拿出一封信,交给黄裳道:“这是李宪李大人给你的一封书信,他让我必须亲自交给你。”

黄裳一听是李宪书信,不禁大为欣喜,黄裳自回汴京以来,始终没有好友李宪的消息,黄裳很想去李宪小院,和李宪畅谈一番,却一直疲于应付各种应酬,而无闲暇。黄裳接过信来,看了两句,心中不禁一凉,黄裳忙往下看去,但见李宪信中写道:

黄裳小友:

吾作此书与汝永别哉。吾本想见汝一面,但世事难料,恐不能等汝之归来,故先作此书,一述别离之情。

吾与汝性情相投,本性相似,虽年岁相差甚大,然吾与汝乃忘年之交,莫逆知己。汝忠义聪慧,文治武功,上天有眼,降汝于我大宋,此乃社稷之福,国家之幸也。唯望汝能竭尽全力,报效朝廷,恩惠万民。

吾八岁入宫,侍奉圣上,亦曾收河州,复河湟,战牛精谷,拔珂诺城。神宗之时,吾受命征讨夏国,领兵取兴、灵,复凉州,平夏人于高川石峡,烧南牟府库,凯歌而还。当今天下,百姓疾苦,官吏不治,吾屡屡奏本荐言,然圣上不谘诹吾道,察纳雅言,吾之奈何?当今圣上对汝恩爱有加,正是施展汝之才华之时机。朝廷有汝一人,国家必能兴旺强盛,百姓必能安居乐业,如此,吾可以安息矣。

童贯孽障,残害百姓,迷惑圣听,其罪滔天。“子不教,父之过”,童贯若此,吾之罪过也。临终之时,吾仍望其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然皆吾之一厢情愿耳。九泉之下,吾无颜面见其父也。

汝与童贯同朝听政,汝当以社稷为重,有益于社稷,当联合之,利用之,无益于社稷,自当排除之。然凡事不可意气用事,切记,勿忘!

书不尽言,至此绝笔。

李宪

黄裳看毕,心中骤然悲伤。黄裳仍不相信李伯伯已离世而去,问李纲道:“李宪伯伯怎么了?”李纲低沉道:“李大人已经归天。”黄裳大恸,哀声道:“李宪伯伯怎能死去?李伯伯是怎么死的?”李纲道:“应该是咬石自尽而死,但李大人身体也有许多伤痕,想必是死后又遭人毒打。”黄裳怒声道:“是谁这么狠毒?”李纲道:“你出使后第三日,李大人找到我,让我将这封书信亲手交给你。现在想来,当时李大人神情便和往日不同,只是我没有发觉。后来我被朝廷罢官,呆在家中无事,便时常去李大人宅中,同李大人闲聊一番。但那一日,估摸是你出行一个月之后,我又去找李大人,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大人竟死在了院中!当时李大人浑身血迹,在李大人尸体旁,我看到了李大人的断舌。”黄裳怒声道:“李伯伯武功高强,没人能够害得了他,李伯伯是被人逼死的,我知道这个人是谁!”黄裳咬牙道:“李伯伯,我要为你报仇!”李纲道:“李大人让我给你这封信时,让我要再三叮嘱你,凡事以社稷为重,切不可意气用事。”

黄裳泪水不停溢出眼眶,黄裳缓缓道:“李伯伯已想到了所有事情,李伯伯知道我不会放过凶手,所以才让你叮嘱我。李伯伯早以决定了自尽归天。李伯伯一生刚正,却遭此下场,老天不公啊!”李纲叹声道:“李大人生性刚烈,不为朝中大臣所容,可惜李大人文武全才,终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黄裳道:“李伯伯葬在何处?”李纲道:“我将李大人葬在了汴京郊外。”黄裳道:“多谢李兄埋葬李伯伯。”李纲道:“我与李大人交情虽不及黄大人,但李大人也是在下一好友,黄大人不必在意。”黄裳道:“我想去李伯伯坟上一拜,还请李兄帮忙指路。”李纲道:“黄大人客气了,在下只是一介草民,黄大人尽管吩咐便是。”黄裳道:“方才李兄说被朝廷罢官,却是为何?”李纲道:“当前圣上罕管朝政,朝廷政事皆由蔡京、童贯把持,蔡京、童贯排斥异己,结党营私。因为我与此他们政见不同,他们便告我贪污税银,你走后不久,朝廷便将我削官为民了。”黄裳怒道:“朝廷怎能如此行为,李兄秉性我最知晓,我必奏明圣上。”李纲道:“当前朝中皆是蔡京、童贯之人,黄大人虽被圣上恩宠,但凡事也要小心呀!”黄裳点头道:“我大宋百姓对蔡京、童贯颇有微词,朝政由此二人把持,我大宋形势危机呀!”李纲叹了口气,转言道:“黄大人若拜祭李大人,在下可为黄大人引路。”黄裳道:“多谢李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