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四面埋伏,阿八哈大败八剌汗(1)
作者:胡善恩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92

1264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终于落下帷幕,阿里不哥战败,沦为阶下囚。忽必烈成为了蒙古帝国第五任大汗。

可是这个大汗称号来得并不正大光明,成吉思汗册封的三大汗国并不承认这个事实。南方的旭烈兀由于是忽必烈最好的弟弟,所以当忽必烈的使者说明情况后,旭烈兀便立即承认了忽必烈的大汗地位。忽必烈称汗,造成了四大汗国分崩离析,于是中亚地区便开始了连年的征战。

为了表示友好和感谢,忽必烈一结束平叛,即派出特使,正式册封旭烈兀为“伊儿汗”,指出“从质浑河岸(即中亚阿姆河)到密昔儿(即埃及)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于是,1264年,45岁的旭烈兀终于名正言顺地建国立号,成为伊儿汗国第一任“伊儿汗”,定都于蔑剌哈城(今马腊格)。

蒙古四大汗国,终于都出现在13世纪的世界版图上。

但是一年后,只有46岁的旭烈兀便病逝于都城蔑剌哈,把国家留给了自己的长子阿八哈。

阿八哈是一个英勇的战将,旭烈兀西征时一直在中军跟随父亲,屡立战功,是一个“深肖朕躬”的继承人。

而难得的是,阿八哈也和父亲一样,是一个坚定维护蒙古大汗权威的人,坚持伊儿汗国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当旭烈兀去世,众臣拥戴他登基继位时,阿八哈却说:“忽必烈合罕(大汗)是长房,怎能不经他的诏赐就登临‘汗位’呢?”于是,在长达五年的时间中,阿八哈在未取得忽必烈大汗册封认可前,只以“摄政”之名君临伊儿汗国。伊儿汗与中国相距万里,阿八哈的这份忠心让忽必烈大为感动,于是忽必烈的特使抵达伊儿汗廷,“带来了赐给阿八哈汗的诏旨、王冠、礼物,让他继承自己的光荣的父亲成为伊儿汗地区的汗,沿着父祖的道路前进。”为了便于统治,阿八哈汗将首都从蔑剌哈迁到帖必利斯城(今伊朗大布力士),以蔑剌哈为陪都。

然而,忽必烈与伊儿汗国的亲密关系,惹恼了其他三个汗国。

1270年,阿八哈刚得到忽必烈的册封,察合台汗国的八剌汗便率五万大军进攻呼罗珊,兵锋直指伊儿汗国属地马鲁察叶可。

原来这个八剌汗是察合台的曾孙,从辈分上来算,是阿八哈汗的堂侄。察合台汗国从察合台去世后汗位动荡,八剌原本是在忽必烈的支持下成为察合台汗的,忽必烈平叛后,海都联合术赤系钦察诸王继续与忽必烈对抗,八剌遵照忽必烈指示,攻打海都。术赤系忙哥帖木尔派五万骑兵支持海都,结果八剌失败。术赤、察哈台、窝阔台系都想拥有河中地区,为了调和彼此矛盾,三方在阿姆河以东的塔喇斯草原开会,将河分为三份。会上还决定诸王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忽必烈,清除忽必烈的拥护者。于是他们把矛头指向拖雷系的阿八哈的伊儿汗国。

八剌汗沿途不停地焚烧庐舍,劫掠人畜财物,破坏农田庄稼。伊儿汗国的东北边陲一片大乱,损失惨重,一场大战开始了。

看到八剌来势凶猛,熟娴兵事的阿八哈知道,硬拼是不可取的。要想打败敌人,必须运用智慧,出奇兵,才能挫败这些骄横的入侵者。于是,他紧急召集参谋会,商讨对策。

卓力格图首先说道:“今日接到密报,钦察汗国的察八惕和钦察已经退出战斗,往北撤去,现在敌营只有八剌汗的骑兵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