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第一次采访
作者:雅典茉莉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527

三月的天说变就变,刚刚还时隐时现的太阳现在已经找不到半点踪迹。天空顿时变得灰蒙蒙的,厚厚的乌云已经逐渐压向天边,微风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停了下来,换而之的是绿豆般大的雨粒。好在频率不快,一时半会还不会把人淋成落汤鸡。

不过,玲莎却大惊失色,她可没有带雨伞来,待会怎么回家呢?而且现在在大树下躲雨也不是办法呀!玲莎苦恼地皱着眉头,望着从天而降的雨珠。糟糕!照相机!玲莎猛然抬起头,紧紧抱住身旁的照相机,用单薄的身体替照相机挡住雨水。

老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了起来,他也微微皱着眉头看着天空,手中紧紧抱着那叠稿纸和宝贝硬皮书。接着,老人转过头亲切地对玲莎说道:“小姑娘,这雨一时半会估计是不会停的,还有变大的趋势。我家就在这附近,要不先去我家避避雨?”老人打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这个心地善良又善解人意的小姑娘,破天荒地决定要招待这位小客人到他家里去!

玲莎看看阴沉沉的天空和断断续续的雨珠,刚才还干燥的地面已经被雨水浸湿,小草和大树都挂着晶莹的雨滴,顺着树叶留下来的雨珠掉在玲莎的头上,凉飕飕的,有的还顺着脸颊流到脖子,玲莎不禁打了个寒颤,感激地朝着老人点点头。“谢谢您,老伯伯!给您添麻烦了!”

老人没有说什么,只是微微颔首,一脸轻松愉快地向前走去。

玲莎紧紧地跟在老人身后,她惊讶地看着周围,这...这里不正是她来的那条路吗?她清楚地记得再往前走然后转个弯就是托马斯先生的家了!难道老人的家也在这附近?可是她记得这条蜿蜒的小路边只有托马斯先生家那座木屋啊!也不知道托马斯先生回家了没有,要是采访不到他自己岂不是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想到这里,玲莎又陷入忧愁中。此刻的她只知道紧紧跟着老人的步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来到了托马斯先生的家门口了!

老人熟练地打开带门,然后站在门的另一边,拍了拍思绪已经遨游到太空的玲莎说道:“小姑娘,这里是我的家!快进去吧!不用客气!”

被人一拍,玲莎终于回过神来,这才发现自己竟然站在托马斯家门口,如被雷击中般顿时恍然大悟,她满脸惊讶地望着老人,带着一丝惊喜与兴奋之情,“老伯伯!您...您是是托马斯·哈代先生吗?”

“是啊!”老人一脸平静地回答道,却有些奇怪地看着玲莎,用得着这么激动吗?他抬起头看看天,阴沉得更加厉害了,周围渐渐起了雾,远处的草木若隐若现,雨滴掉落的频率加快,看样子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股傲然,老人和玲莎前脚刚进屋子里,屋外就开始刮起风来,绿豆般大的雨滴逐渐变成黄豆般大了,随即像一条断了线的珠子纷纷落下来,远看像一条条无色的线般,地面已经逐渐积累起雨水了!

老人的屋子很宽敞明亮,也很安静整洁,是个工作的好地方!这是玲莎一进来的第一感觉。

大厅里摆设着几张雕刻精致的木椅,还有一张方形的褐色大书桌正对着一扇带圆弧的大窗。然后映入眼帘的是好几个木制的大书柜,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的书被呵护地很好,有条不紊地整齐排列着,没有一丝灰尘的样子。

老人在厨房里沏茶,玲莎径直走到一张木凳前坐了下来,她仔细地观察着这座房子,有些古老和陈旧,但是很整洁很舒适,虽不像霍伦家那么豪华,却别有一番滋味!

老人端着红茶走到玲莎面前,玲莎赶紧双手接过杯子,“老伯伯,谢谢您!”老人摆摆手,坐在玲莎对面的一张木椅上。

玲莎喝了口红茶,犹豫了一下,随即想到自己来这里的目的,便放下茶杯,深吸一口气,坚定地说道:“老伯伯,其实我今天来这里是为了见您!我有个请求不知您能否答应!”

老人也放下茶杯,饶有兴趣地看着玲莎问道:“哦?特地来找我?可是你并不认识我不是吗?说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玲莎轻轻叹口气,真诚地说道:“是这样的,老伯伯!我是《明日》报社的临时记者,这次来这里是特地来采访您的!可是您不在家,没想到却在小湖便遇到您了!我知道您不接受采访,可是我还是想试试,因为我想帮霍伦。虽然我不认您,但是您的书我读过,我很喜欢,我还经常将您写的故事念给孩子们听呢!”咦?孩子们?一闪而过的一个画面出现在玲莎的脑海中,由于太快,玲莎无法抓住,只得摇摇头,继续说道:“我很佩服您,一直都想亲自见见您,所以特地拜托他们让我来采访您。”

老人听后,久久没有说话,好一会儿叹口气道:“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玲莎,老伯伯!”

“哎!玲莎!我并不接受采访有很多原因,我并不喜欢宣扬自己,不希望自己写的小说蒙上世俗的色彩。此外,读过我的小说,看了报纸的你应该知道,我是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人,世人对我都是批判的态度,既然如此,又何必接受采访呢?多说无益,只会遭到更多的攻击!我并不是惧怕这些嘲讽,只是想要过清净的日子,所以才决定明天离开这里,把家里的佣人都辞退了!”老人看向窗外的雨,深沉地说道。

玲莎这才明白一切,原来老伯伯明天就要离开了,刚才他就说想要过清净的日子,那么他一定不希望别人问他他要去哪里。于是玲莎压抑住自己的那颗好奇心,对着老人微笑道:“老伯伯,这个世界并没有抛弃您,我只是个什么都不懂得女孩,可是您说我能理解您!我很喜欢您写的小说,像《绿荫树下》、《远离尘嚣》、《卡斯特桥市长》、《还乡》、《林地居民》、《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它们风格相近,文笔优美、动人。我每次读它们都有新的体会,它们令我深深着迷。还有《塔里的两个人》、《冷漠的人》、《铤而走险》、《一双蓝眼睛》、《号兵长》、《心爱的人》等。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人能够理解您,他们像我一样渴望见到您,渴望和您这样交谈,他们一定像我一样想要知道有关您的一切,为了那些理解您的人们,您就接受我的采访好吗?”玲莎坚定地望着老人,真切地希望老人能够接受她的采访!

老人无奈地说道:“好吧!反正明天我就要走了,如果不让你采访我,你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吧!”老人摸摸玲莎的头,继续说道:“不管这世上是不是还有其他人能够理解我,我只要知道有像你这样善良可爱的小姑娘喜欢读我的书,我就感到很欣慰了!”

“不!一定有!至少伦一定比我更能理解您!”玲莎情急之下不自觉地打断了老人的话。随即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一张小脸慢慢变红,她不好意思地说道:“对不起,我不是故意打断您的......”

老人毫不在意,呵呵地笑了笑,说道:“没关系,我知道霍伦,他是个有所作为的好青年,如果是他的话也许真的能够完全理解我呢!......”

很快,玲莎便开始了对托马斯·哈代的采访,她先小心翼翼地为托马斯拍照,然后认真地记下托马斯·哈代的一生和思想......

托马斯·哈代出生于英国多切斯特市附近的多塞特区。他是长子,与父亲同名。老哈代经营建筑业,是个有名的石匠,家境宽裕。但是托马斯出生便险遭不测。母亲临产困难,他虽然被生了下来,但大家都以为他是死婴。医生只顾抢救大人性命,把他置于摇篮而不顾。幸亏有个佣人细心,发觉他还活着,这才免遭父母当作死婴抛弃的命运。六岁以前,父母老是担心他活不长,出人意料,这孱弱的婴孩竟活了八十八岁。托马斯的童年过得沉静而平稳。许是先天不足之故,他并不喜欢剧烈的运动,似乎与嬉闹玩耍无缘。反而经常独自一人在家中小院子散步。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各种奇思异想。好奇的大眼,总是在细心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托马斯启蒙很早,母亲杰明娜是他的第一个教师。杰明娜自幼喜爱读书,对托马斯精心培育,使他从小具有对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敏感,这对托马斯走上文学之路有很大帮助。10岁时,他开始学拉丁语和法语。杰明娜不仅重视对他智力、知识上的培育。而且也注重品行、道德方面的培养,有一次她发现哈托马斯同人掷骰赌博,她立即正言厉色地予以训诫,使他从此不敢再犯。托马斯一生洁身自好,没有染上什么恶习,与母亲的精心栽培是分不开的。老哈代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当一名建筑师,于是在他十六岁时就把他送到好友约翰·希克斯建筑师的营造厂当学徒。在营造厂,托马斯坚持不懈地学习母语英语,这使他的英语文章准确流畅、优美,对他日后的创作大有影响。在这里,他还坚持学习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学外语所花的时间甚至比他用来学技术的时间还多。幸而厚道的希克斯并不因此而责怪他,他很理解这孩子的求知欲。除了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之外,哈代还阅读了当时出版的许多哲学、科学著作,它们对他的思想、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由于他是个学徒,白天不可能花太多时间读书。于是,哈代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借着微弱的烛光,埋头苦读。他的刻苦勤学为他日后在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绩奠定了基础。这一段时期哈代结识了一个好朋友贺拉斯·莫尔。莫尔当时是剑桥大学古典文学系的讲师。由于他的影响,托马斯由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变成了一个叛逆者。由一个建筑师变成了一个文学家。莫尔向托马斯介绍了包括《浮士德》在内的许多文学名著,他指导托马斯阅读当时的重要期刊《星期六评论》,这些对托马斯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直至走上创作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老哈代不久。就觉察儿子“不务正业”了。他试图说服儿子“改邪归正”后来,托马斯被送到著名的建筑师亚瑟·布鲁姆菲尔德那里去学建筑设计。尽管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哈代还是遵从父命,到伦敦去学习。弱冠之年的哈代在繁华的大都市伦敦,一方面努力学习,一方面广泛阅读,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他在伦敦一边学习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一边在附近大学里听课。读书、写诗、绘画、观剧、听音乐、看画展,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学、哲学、宗教都是他最感兴趣的问题。他持身严谨,不沾恶习,并且出于一种天生的正义感,对贫富悬殊、罪恶累累的社会现实十分反感。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这种反感升华成有力的批判意识。后来,托马斯因病回多切斯特,病愈后又到希克斯经营的营造厂任实习建筑师。接着他写了第一部小说《穷汉和贵妇人》,但由于当时出版社负责人认为此书过于激进,不宜出版,结果被搁置下来。

托马斯对玲莎满脸怀念并夹杂着悲痛之情地说过,《一双蓝眼睛》问世后,他的好朋友莫尔致函对他说:“如果你将来没有伟大的成就,我将丧失作为批评家的地位。”他对托马斯的理解和信任以及支持,令托马斯深深感动,并成为继续奋斗的力量。遗憾的是莫尔在中年时期就自杀了这位托马斯的知心朋友没能见到他走向成功的巅峰。

托马斯说,在他的眼里,工人是富有耐性的、受尽折磨的,是在大城市内逐步死亡的牺牲品。他对于工人阶级无疑是同情的。他看到了工人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动荡与不安。因此他对城市生活非常仇视,与之相对应的是,他对农村非常钟爱。他认为,只有在农村生活范围内才可以实现他的人道和民主的理想。

~~~~~~~~~~~~~~~~~~~~~~~~~~~~~~~~~~~~~~~~~~~~~~~~~~~~~~~~~~~~~~~~~~~~~~~~~~~~~~~~~~~~~~~~~~~~~~~~~~~~

每日经典一句:天才的骨子里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经历!

请大家多多支持,多提宝贵意见!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