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进入二月,天气虽然还有些寒冷,但街边的柳树已经开始长出嫩嫩的绿芽。
萧家小院之内,萧俊柔声的哄着月娘,教她在屋中的沙盘上写大字,小丫头昨夜受到了惊吓,又受了些伤,正午醒来后便是一付神情郁郁的模样,萧俊使劲浑身解数,好歹算是将她哄得小脸儿上重新绽放出纯真可爱的笑容,月娘身上的伤已经找郎中看过,倒没什么大碍,萧俊上次受刑时留下的治疤药还余下一点儿,正好给月娘用,倒也不虞会留下疤痕。杜氏听闻女儿受伤,也赶过来陪着女儿。
萧俊望着月娘可爱的笑脸儿,心中却是翻来覆去的想着心事,他现在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生存下去,昨天夜里出手拦截刺客的那两人,看样子应该是官府留下来监视自己,钓出赵无极的,若是这二人一旦发现身份和意图已经暴露,打草惊蛇,赵无极不会再出现,想必就算不会再拘捕自己,也必定会立刻离开临湘,没有了这二人的保护,自己的小命可是危在旦夕啊。好在这二人始终以追剿飞贼的名义在隐藏自己的身份,看样子暂时还不会离开,萧家的小院之外多了不少巡街的青壮衙役守护,萧俊严重怀疑这些衙役,是这二人为了不过多的出手暴露自己,特意布置在周围警戒、惊走刺客的。不过即便如此自己也要及早作些防范。
可是自己一个升斗小民,无权无势的?又如何防范呢?思虑了良久良久之后,萧俊这才暗自叹道:“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先考秀才。”
萧俊要考秀才,并非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听张老夫子授课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想法,随着对这个时代越来越了解,他发现康熙初年的科举并不象自己以前想象的那么难,就拿考秀才来讲,这秀才是以县为范围录选的,每县都有大约二三十名。
临湘县境之内人口三万余,大多都是顺治年间战乱后收拢的流民,流民四处飘泊、衣食无着、生活艰苦,老弱大都被裁汰掉了,活下来的都是青壮,穷苦人家生活枯燥单调,每日太阳落山后,因点不起油灯,只能早早入睡,长夜漫漫,临入睡之前,总是要寻些乐趣的,于是频繁的“娱乐”渐渐繁衍出了大量的人丁,虽多有夭折,但活下来的亦有不少,就拿临湘来说,县境之内竟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都是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
由于刚刚从各种战乱动荡之中恢复没多久,民生凋毕,这些青壮们大量繁衍后代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生活更加的贫困了,因为要养的孩子太多,别说高档私塾,就连普通的只不过认认字的私塾他们都供不起。
因此,县境之内文盲率至少高达和电视的存在,视野远比古人开阔,所接触的信息量也远比古人庞杂,头脑中的奇思妙想也比古人丰富得多,再加上后世那种西式教育,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具有了一定的学识和内涵。因此相对于古人,他可以在八股行文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如天马行空,纵横开合,胡吹乱侃,在有限的格式内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通过这些天偷听县学内秀才们的论道,萧俊感觉从这不足百人之中,脱颖而出,进入前二三十名,成为本县的秀才,对他来讲,其难度恐怕比后世考上重点中学还要容易些。
思虑了良久之后,萧俊转身走进屋里,径直来到燕氏的面前:“母亲,孩儿想要考取功名,一个多月后,便是县试了,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儿子的户藉和出身不明,还请母亲帮忙一起想想办法。”萧俊忽然说一段令燕氏吃惊的话来。
如今刚刚进入康熙十年,萧俊也只有十一岁,一个十一岁的少年说出这样一番话来,怎能不叫人吃惊?况且萧俊平日里只见他舞刀弄剑,从未见进过私塾,突然要考取功名实在让人意外,燕氏定了定神,见儿子不象是在开玩笑的模样,暗自叹了口气,小孩子家不知天高地厚,跟着孙子远这个半吊子书生学了两年,就以为自己的学问已经相当不错了?反正这县试听说也不用怎么破费,就让他去栽个跟头,长长见识也好。
燕氏十分宠溺儿子,不忍拂了他的意,随口敷衍道:“这户藉和身份你不用担心。母亲会替你处理。至于这具结担保和县衙礼房报名,由母亲出面办理就好,你到时候尽管去应试就是了。”
萧俊见母亲痛快的答应了下来,就没有再说什么,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萧俊几乎完全停止了练习武艺,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县试的准备当中。
康熙十一年二月十二日,燕氏特意带着萧俊到县城东南角的魁星楼拜祭,保佑自己的儿子高中,同时又到城北的东狱庙虔诚的参拜了一番,保佑自己的儿子吉星高照、文运畅通。
第二日黎明,萧俊随着近百参试的文童来到了靠近南门的长安试院。
试院是专门供科举考生应试的地点,各府、州和大县一般都有设置,而且结构布局大致相同,只是规模大些和小些罢了,长安试院临街面东而建,最外边是左右两座牌坊式的辕门,进入辕门之后是第二道门--仪门,进入仪门之后是一座大堂,上书“文运宏开”四字,大堂的右侧有一道门,被称为龙门,进入龙门之后,便是文童们用来考试的号舍了。
这号舍,是数道极长的长廊,里边用青砖隔成极小的单间,地上铺着能调整高度的悬空木板,里边仅能容纳一张桌子,一个凳子,屋顶低矮,甚至个子高的都站不直腰,酷似后世电影中关禁闭的小号。如果从外边望去,就象是一排排长长的青砖马厩。
长安试院规模算是极小的,也有号房近五百个。
萧俊虽然仗着超强的记忆力,颇有些信心,但毕竟没参加过科举考试,多少还是有些紧张。同时他也对这个时代的科举考试颇有些好奇,县试十六岁以上和以下出题是不同的,十六岁以下,录取的标准要相对低一些。
在进入号房之前,知县王大人端坐于大堂的上方,扫视了一遍下方的众文童,缓缓道:“今天是第一场正场,试《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贴诗一首,现在开始吧。”
各文童验明正身和查验是否有夹带之后,便鱼贯进入了号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