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代这点事》中,我对徐庶是极其推崇的,这实际上与文章里面提到的曹操没有直接的关系,至于那么写,也是为了文章的连贯性,毕竟曹操在离职前始终与我这个阶层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
关于徐庶的管理方法。我在文中提到了一点:规律的周会制度,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我经历的数任所长中,将周会制度规范落实的,从头至尾,只有徐庶一人。而我始终强调的是,是全体人员的会议,而不是组长的会议,因为只靠所长和组长是不足以支撑整个营业所的业绩的,而开会的意义,我说了,不是为了讲些什么,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什么可讲的,开会只是为了让漂泊在外的弟兄们回来感受一下聚在一起的感觉,人是有磁场感应的,不是如此而已。
然后还有就是徐庶会针对下属提出的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这一点属于硬性指标,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
再往下,没了,因为徐庶已经做了很多年的所长,且一直做的挺好,而我是个连组长都没做完的人,有一些东西是我能看懂却学不来,甚至连讲都讲不出来的。
但是有一点,我看明白了,为了方便起见,用一个例子来佐证。
业绩!
这应该是一件最有说服力的事情,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事情。
徐庶在担任所长的位置之始便一直在山东营业部门声名远播,而最让人眼热的,无论他后来调任到任何地方,他所带领的团队所创造的业绩始终闪闪发光。
所谓业绩达成,其实不是简单的“达成”这么简单。
用什么样的方式达成呢?
我认识的很多同行经常抱怨这样一件事情―业绩压力大!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谁会说自己的业绩目标低的,二主要原因多数是由于前几个月或者前几年的达成太高,结果导致基数越来越大,而随着公司的成长目标,业绩目标也随着水涨船高,雪球越滚越大,最终不堪重负。
我还是那句话,这是你自己造成的,你忘记了当年超百达成时的意气风发了吗?或者说,你当年意气风发时,可想过今天的局面。
这个世界很公平,有所得,必有所失,在你超百达成意气风发的同时,你恰恰在同时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公司的业绩目标制订公式是这样的:成长目标x前期实际达成,看似是死的,但实际上却是可控的。
徐庶从来都是均匀达成。
具体说来,每个月都达成,同时,只达百。我的意思是,他可以超百,但从来不超。他不需要用一时的闪耀数字来博取领导的眼球,老祖宗留下过一句话“谁过年也吃顿饺子”,也就是说,哪个所都有超百的时候,这样的事情随机性太大,风险也太高。
徐庶的策略是:超百是暂时的,只有持续达成才是永恒的。
换句话说,有些东西不是谁都能用的,如果你通过连续几个月的超百博得了一个晋升的机会,那么皆大欢喜,但相对于任职时间来讲,组长的任期要远远大于业代,牵涉面也更广,如果持续的超百达成没有换来一个晋升,在你痛定思痛之后你还要考虑一个问题,你明年还过不过了?还不过了?
在任何一家公司,指望用任何理由来对自己当月业绩无法达成的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至于接下来的事情,大家自己琢磨吧。
在《明朝那些事》里我注意这样一个现象,历史上牛B的大人物们都有着这样一个共性―贪!这其中既有大奸刘瑾、严嵩、魏忠贤之流,也有张居正、徐阶、戚继光等大善。当然据说戚继光通知在死的时候家无余财,但并不影响他是个贪官,至于钱都花到哪里去了―贿赂上级。这跟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郭达饰演的那个不作为的官员性质是一样的,至于戚继光的做法,是从其战友兼同事俞大猷一生起伏领悟出来的。
上级是人不是神,他的思维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指望自己的上级所谓的什么良心发现或者大慈大悲是非常不靠谱的。
回到业绩达成的话题,同理,不管你在什么职位,你的上面始终有一层层的上级领导,即使你做到了区总,你上面还有一个大权独揽的董事长,有些问题我们是无法像古人一样变通的,但即使是能变通,我们又有多少MONEY可以用来贿赂呢?况且,在公司里,你永远数不清你有多少上级。
所以,不是投机,不是偷懒,只是为了一口果腹之食,仅此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