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贾政几乎可以忽略。薛姨妈说的对“外头挑,断不能中意。”在这个问题上,老太太和王夫人很一致:对这个重要的决定,她们一定要先很了解姑娘本人。她们认为会对宝玉有益,那是最重要的。
这样挑选的范围就缩小到了她们可以接触到的亲戚朋友身上,宝钗,黛玉,湘云,都在这个范围内。后来的4个姑娘也是一样。
王夫人属意宝钗,几乎是一定的,在王夫人的眼里,这和凤姐那桩一样,也是个四角俱全,对各个方面都有利的连姻。
老太太是否支持黛玉就很有疑问。无疑,老太太很疼黛玉,但更疼的是宝玉,先后有别。在老太太的观念里,黛玉嫁给官宦人家,只要姑爷人品好,就是个好归宿。比黛玉重要的是宝玉有一个好媳妇。这个媳妇对宝玉的一生比较有帮助。--不知道我这样说,大家是否同意。
老太太在宝琴出场的时候,有一番很激动的表现,如果不是宝琴先有了人家,她几乎会一口就定下这门亲来。这就表明了,在当时,纵然疼黛玉,老太太也没有想着成全了他两个。
另有一个原因,宝琴是宝钗的堂妹,所以,和薛姨妈并非血亲,和王夫人的关系更是远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老太太不是不精明的。如果是姑娘又好,有没有造成自己和王夫人之间的矛盾,那不是两全其美么?在老太太眼里,宝琴可以说是集两人的优点于一身既活泼可爱,又伶俐懂事。
宝琴已经有了人家,选媳妇的事情就又回到老路上来了。是黛玉还是宝钗?(我就奇怪,为什么一点也不考虑湘云,就因为她没有脱了孩子气?)
其实我们还忽略了一个帮宝玉挑媳妇的人,就是作者。
挑谁的问题,续书有很大的困难在里面,因为在前面的基调里,不管黛玉和宝玉怎么样,宝钗是肯定和宝玉有婚姻的联系的。这有“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一句为证。而宝钗在过完15岁生日以后,大观圆内至少已经两过寒暑。她已经不小了。
黛玉和宝钗的年龄相近,在当时都已经需要嫁人了,无论哪一方落选,另一方也应该立刻定亲。湘云老早就有人“相看”,她们当然也不会例外。
如果我是说如果,黛玉和宝玉定了亲。没了指望的薛姨妈定然会很快让为宝钗打算别的人家。在正常情况下,以当时薛家的实力,贾府亲戚的关系,还有宝钗自己的身份品格,她的亲事是不会有问题的。
宝钗的亲事耽误,应该和四大家族的全面衰落有必然关系。家族衰落也是前面已有的基调,这样她才会遭遇到家庭情感两重落魄的宝玉,委委屈屈地和宝玉成了举案齐眉的夫妻。
她也可能在家庭陷入政治报复而毁灭的时候,曾经遭到别人的悔婚。这样就可以解释宝钗为什么不嫁别人而仍旧成为宝玉之妻的时间差问题。
在这个猜测里,黛玉应该死于定亲后。这期间,贾府风云叠起,宝玉首当其冲陷入他难以面对的绝望境地。以至于,情感上已经找到归属的黛玉,一心一意地为了宝玉的境地而悲伤,泪尽身亡。
这是不是曹老头的本意,大家谁都难以证实,但至少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在解释黛玉的感情归属里也比怨宝玉负心要蕴涵更深重的悲剧意味。
曹老头创造黛玉的本意,是让她来从精神层面上来理解宝玉,还她前世欠他的情义,黛玉又怎么能轻易在死前说出埋怨宝玉的话来?
这样一个结局,可以创造出“大厦将倾”时的末日气氛,让一群惯于富贵的男女同去面对残酷的现实世界。也让前面着力描写的情感去面对风雨,面对比较。悲剧的气氛应当更加浓郁得多。
这个转归的难点就在于:怎么会挑上黛玉的?是谁挑上黛玉的?王夫人是怎么答应的?
如果要写下去,非铺垫这个问题不可。
而如果,宝钗被选上而黛玉落选,这是现有的书本作出的猜测。黛玉的结局就必定是死亡,而且她内心的怨怼就必然指向宝玉,也就只好说出“宝玉,你好...”这样的怨语来。
让清醒的宝玉来迎娶宝钗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这关系到黛玉的死亡时间问题。
黛玉如果死的太早,就好象为宝玉的婚姻自动了让路,为宝玉的心安理得制造了条件。那对前面两情相悦的层层进展来说,真是虎头蛇尾。对宝玉婚姻问题来说,家长这么长时间的斗法,结局也未免太容易。
黛玉如果死得太晚,宝玉的结婚断不能轻易的成功。如果宝玉竟在黛玉没死的情况下,和宝钗进了洞房,那他的凉薄和混蛋,再用无可奈何来做借口也是不合逻辑的。
所以,选择让黛玉死在宝玉结婚之时,是一种很勇敢的安排,说明的续书人的水平并非泛泛。勇于写这样的情感**。在喜乐的背景下反称死亡。
而安排让宝玉在神志糊涂中完成和宝钗的婚礼,也有聪明的地方,至少那样,就可以让宝玉的感情不至于太凉薄。把他的不得以,归因于外因。
续书者为他的选择写了一个相对符合前因后果的结局,自圆其说做的还行。也仍旧是悲剧,没有变为闹剧或者喜剧,其中,宝玉哭黛玉,黛玉焚稿,死亡的许多细节已经不由自主地进入读者的内心,成为人物性格的一个延续。这不能不说,有高明的地方。至少这么多年,没有一个人续出更好的结果来。
这样写,一个比较合理和容易的地方是家长选宝钗的理由。在当时,这既符合书中家长的礼教标准,也符合作者本人的内心评判标准。顺理成章。
其中,老太太的一番话听来十分中肯,符合大家长的性格,也符合前面老太太对宝玉婚事的一贯态度。
但,这样只是写活了一朵花的枯萎,而没有着力表现一个季节的凋零。这真是无可奈何的巨大遗憾。
情感问题就只是停留在情感的层面,婚姻的悲剧就只是婚姻的悲剧,比以往已经有的许多爱情小说来说,续书完结了风云跌荡的可能,让蓄势待发的铺垫没有激起更高的浪潮。
闲话不说,回到选谁做媳妇的问题上,我以为,选媳妇的主动者是作者,选了谁就要设计对应的结局,书里的人物在前面已经有了独立的人格,不能随意左右。在续书作者这个水平上,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仅能写到悲剧的这个层面。
这就象晴雯补的雀金裘,原来的丝缕,颜色,材料,花纹都已经摆在那里,不是原来那个织匠,也就只能象晴雯一样了“虽不很象,若补上,也不是很显。”
“补虽补了,到底不象,我也再不能了。”这话简直就是续书作者说的!!!
但我以为,“这就很好,若不留心,再看不出的。”
今天的话题,一跑三千里,但内容很多可供讨论,我也懒得改了,抛砖引玉,算做新的话题。
来自:西祠胡同红楼阁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