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小议扑蝶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22

))但是,岂不知奴才怕主子,主子也怕奴才呢!就如凤姐这样厉害的人物,平儿还说:“众人都道他利害,你们都怕他,惟我知道他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们呢。”自古以来,坏在奴才手上的事,还少么?被人听了短儿,会怎样呢?司棋因被鸳鸯撞上,就忧心如焚,以致于卧病――她们俩还算自小有交情呢。小红私相传帕,若是被发现了,恐怕也不免遭到类似司棋的命运。虽然小红也未必是小人,但若是“人急造反,狗急跳墙”,那也就很难说了。宝钗所虑,并非无理。想张飞威武雄壮,还不是被两个不起眼的下属收拾了?另外,作为奴才,若有机会,在王夫人等人面前添个小话什么的,料想也不会很难吧。想想晴雯是怎么死的,不就是死于谗言么?宝玉和黛玉在一起,亲密不避嫌疑,要想造谣生事怕也不难。

下面,就大致分析一下其可能的结果:

(1)宝钗告密,小红吃亏,把帐记到黛玉头上。林之孝家的自然会记恨黛玉,自不必说。但是,以宝钗为人,是不爱生事的,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

(2)即便是宝钗不说,只要小红和贾芸继续来往下去,就不排除有泄密的可能。这次是被宝钗听着了,倒也罢了;若是下次被好事者听去,东窗事发,效果和(1)也类似。在我看来,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3)如果小红的事一直没有捅出来,那就是不仅是小红的造化,更是黛玉的造化了。但是,即便是如此,做贼的又岂能不心虚?以小红对黛玉的看法,可能会很担心黛玉在什么场合下不防头就说出了来。当然,以黛玉为人,自然也不会去故意揭人家的老底,但她有时说话确实并不太谨慎。比如,那次打趣宝玉,一不小心就捎上了彩云。对小红来说,这就是一颗不知什么时候会引爆的炸弹。因此,在宝玉的婚姻中,她自然是忌惮黛玉的。

(4)做奴才的,尤其是那种比较有心计的,如果想坏事怕也不难。以宝钗对小红的评价,显然是不大好的,并且与“奸淫狗盗”几个字联系在了一起。以宝钗对于世事的洞明,该评价应该是基本可信的。所以说,这种可能性亦不能完全排除。这无疑给黛玉的未来种下了一个隐患。

不管怎样,宝钗此举是对黛玉不利的,这一点她自己不可能不清楚。若是当真没有什么大碍,也就用不着使“金蝉脱壳”之法了。可是,事后却不见她有什么不安,只是有些“好笑”,就此轻轻带过。给人的感觉,是颇有些得意的。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宝钗的动机了。若说她不是故意,却也难以令人信服。

黛玉尖酸刻薄,有时确实让人下不来台。对此,宝钗作适当的还击,亦不为过。单从技巧上来看,此举可谓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感觉,却未免失之于阴损。

如果书中没有这一段心理描写,恐怕连读者都要被瞒过。在我看来,扑蝶就是为了展示宝钗性格中的另一面(如果作者不提示,这一面我们是永远无从得知的)。我们平时眼中的宝钗,稳重、豁达;而“扑蝶”中的宝钗,则体现了相反的一面:从扑蝶玩来看,说明宝钗也有活泼的时候;而从“金蝉脱壳”来看,则说明她也有小心眼的时候。这就体现了人性复杂的一面。

作者写此事,就是为了提醒读者,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蒙蔽。否则,从外头来看,宝钗简直是完美无缺的――那是不合情理的。如果从人性的层次看,该事件则表明:宝钗也不是圣人。在明面上吃了亏,暗地里也要找补回来的。

扑蝶是刻划宝钗形象的经典场面。从事件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但由宝钗的性格来说,却又不是偶然的。虽然宝钗是临时机变,并非蓄谋已久;但是难保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不会再使出这一招。

黛玉对宝钗的敌意,是摆在明面上的;而宝钗对黛玉的敌意,则是在暗地里的。明的大家都能看到,暗的就是当事人(小红等)也没有发现真相。当然,扑蝶只写了一件,但类似的事情还有没有呢?那就不得而知了。从表面上看,宝钗大度,黛玉小气;从内里来看呢,倒是黛玉吃了个暗亏。

钗、黛之间的敌意,到了“兰言解疑癖”一节,方始化解。扑蝶之事,是在“诉肺腑”之前发生的;而自“解疑癖”之后,两人开始和好,从此亦不见黛玉对宝钗的刻薄了。说到底,这两人之间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你死我活的矛盾。恩恩怨怨,亦不过是为了宝玉而已。当进入了一种新的“稳定格局”后,两人之间的“战火”也就随之熄灭,于是便恢复了正常的关系。都是大观园的人尖儿,惺惺相惜也是不奇怪的。在我看来,除了宝玉,最了解黛玉的,大约就是宝钗了。

以我的理解,若仅由“扑蝶”一事,来此判断宝钗品质的好恶,则未免失之于偏颇。如果把该事件放在钗黛二人关系的发展变化中考虑,则就不难理解了。这其实是由宝钗的性格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主动攻击别人的。即使在受到攻击时,也不会**裸地以牙还牙――这与她一贯的形象是不符的(就连“借扇机带双敲”那次,也是极含蓄的,当场能听懂的也没有几个);但她又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那一种。黛玉是个刻薄的,而宝钗却也不是个吃素的。在我看来,宝钗的厉害其实不让黛玉,只是平时含而不露罢了。

尽管宝、黛之间已经“诉肺腑”定情;但从贾府上下来看,除了贾母,恐怕也没有几个人会为黛玉说话,“钗长黛消”亦属在所难免。最后,黛玉在“四面楚歌”中逝去,却也只能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了――她本来就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在我看来,黛玉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究其原因,则恐怕很难归咎于具体的某一个人身上,而在于她自身的性格(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只能说,这些“芙蓉女儿”都是“世难容”。假使没有小红,结局也是一样,只不过是个迟早的问题。就像晴雯,假使没有王善保家的告状,还是会有别人将她拉下马的。

在我看来,扑蝶事件有助于读者全面地了解宝钗。从表面上看,黛玉似乎不及宝钗“完美”;而扑蝶这么小小的一笔,则使得宝钗这个形象变得丰满而真实。钗、黛之间,可以说是各有长短,都是所谓的“美中不足”。

作为书中的经典场景之一,宝钗扑蝶是刻划其性格的重要一笔。书中的主要人物,均是由“正邪两赋”来的。对宝钗来说,亦是如此。

2004年02月28日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