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共同防御计划
作者:滚木擂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114

))这几个部落分别是阿鲁科尔沁部、四子部落、阿鲁伊苏特部、噶尔玛伊勒登、巴岳特部、乌齐叶特部、弘吉剌特部,虽说都是凑数的小部落,但加起来就不小了。

以奥巴多罗特部为首的八个部落,现在大明官方的私下叫法是“朵颜八卫”。

其余的部落,都是中立态度。给钱给物,俺就笑纳,让俺出兵,俺就装傻。不管你是大明还是后金,俺们只认好处,不认别的。

在这种态势下,老袁充分发挥了儒将的谋略,一方面,以每年赠赏的名义极尽拉拢,一方面,再次以私开马市的形式,套取战马和情报。

皇太极准备三征察哈尔的消息,就是这么获得的。

......

我用‘朵颜八卫’来封成基命的嘴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坚持年赏,是老袁的主意。而大家的心里面,都抱着一个想法,年赏的钱都是打水漂去了。虽说人家老袁在这种情况下,愣是抢了八个部落过来。但以成基命这样的书呆子为首,始终认为老袁这种花钱买盟誓的手法不妥,也不牢靠。

好在成基命见我少见的发怒,也就不敢再开口。剩下的时间,我们君臣一干的军事大白痴,都大眼瞪小眼的望着孙承宗,大家都在等着老孙能拿出好办法来。

我的想法是,无论如何,不能让皇太极统一大漠。一旦他把蒙古给收编了,大明危矣,吾命休矣。

群臣的想法呢?更多的是担心后金灭了林丹汗,舒烨稷的马市就必须终止,他们每年的分红就少了五分之一。六家皇商中,田家跟他们已经没多大干系了。

虽说有些龌龊,但好在大家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老孙呢?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他并不认为林丹汗和皇太极有什么区别,他最希望达到的战略构想,是察哈尔、后金、大明的辽东镇,相持相持再相持。国内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支援蓟辽东江三镇,和后金蒙古打个持久战,直到耗光后金全部的精气心血为止。所以,他坚决不能允许皇太极统一大漠的结果出现。

但他写的那些东西,我懒得看了,反正也是政治讨论会,咱又是皇上,能偷懒就偷懒呗!

“皇上,为今之计,惟有上中下三策。”

隔了半晌,老孙才拱手回禀。

“好,快说,快说。”

“回禀皇上,上策,大同满桂;宣府侯如禄、黑云龙;延绥吴自勉,各领兵一万,出援归化城。蓟辽袁崇焕、祖大寿,兵进广宁以策应。此为三边进,两边打。”

“中策,舒烨稷宣警林丹汗,赠兵器铠甲以强其力;以满桂领兵3000归化城助战;蓟辽,袁崇焕、祖大寿兵出广宁威慑;东江,毛文龙兵发铁山,刘兴祚兵出金、复二州行骚扰;毛有德督促朝鲜王师北上。此围魏救赵之计。”

“下策,舒烨稷宣警林丹汗,输火铳、火炮至归化以固其城防。山西张鸿功陈兵威慑黄河河套鄂尔多斯部,随时接应林丹汗,臣判断,鄂尔多斯与察哈尔面合心不合,如林丹汗退避兵锋,必然先南渡黄河,再行西遁以求安身。只要我们提前牵制住鄂尔多斯,则林丹汗定然会念我们这份人情。此为不变应万变之策。”

老孙侃侃而谈,详细的述说了他的应对策略,现在就等着我们大家一起决策了。

“那,依朕看,上策?上策如何?”

看着我这样不自信,老孙差点没气昏过去。他拱了拱手,刚想答话,一旁的钱谦益先说了,毕竟他现在是首辅。

“皇上,臣以为上策固善,但风险太大,又非我大明切身之战,国事艰难,一旦兵事不利,恐生变故啊!”

“钱相之言,正是老臣之想。”

“哦,哦,明白了,朕明白了。”

我明白个屁啦?我只知道,贸然出兵的风险,的确太大。那就中策?我心中这么想,却再也不敢乱说,于是试探着问:

“那依先生之言,大明该用那一策呢?”

“中策最为稳妥。”

“那,中策可有风险吗?”

“回皇上,兵者死生之大事矣,岂有无风险的道理。中策,需要在三个战场上同时作战,一线有亏,则我大明多年来的心血都要白费。”

“啊?那,那还是下策吧,咱们不动,还可以交下林丹汗这个朋友,朕想还是下策最好!”

“唉”孙承宗轻叹一声,显然他对我的智商比较遗憾。

“皇上,大明不可轻易出兵相援蒙古滴。”

“啊?为什么啊?”

“呵呵”

老孙宽容的笑了一下,显然他原谅了我的愚蠢。

“皇上,如今态势,后金僭越伪称帝号,林丹又自命草原共主。现后金再联兵伐蒙。倘若大明贸然援兵归化,则等于是公开默许了后金独立之事实,而承认后金开国,则林丹面南背北不远矣。”

“哦,哦!但孙先生所议论三策,难道不是在扶持林丹吗?”

“嘿嘿,”一众大臣都无奈而又宽容的看了看我,此时身为首辅的钱谦益,连忙出面帮我打圆场了。

“皇上,救人者,审时度势;助人者,万法千宗。昔年韩都被强秦,而求兵于齐。齐相管仲曾曰,救人穷困不如救人急难。如今后金与蒙顾,鹬蚌相争,大明可相机而动,方可事半功倍啊!”

听完老钱这番引经据典的论证,我连忙摸着嘴边不长的短髯,做闭目沉思状。其实这不过是装样子罢了,实质上,是抓紧时间在理解和消化老钱的话呢。

大臣们以为我还在犹豫,周延儒又出面了。

“皇上,风评林丹汗既愚且昏,但臣等这些年来看,其人倒不失古道热肠、憨直淳朴。因玉玺一事,他对大明倒是颇执宾客之礼,又为蒙古诸部的共主,这样的邻居,对大明百利而无一害。如不是有一后金,即便现在写信去约他共盟,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林丹汗败于后金之手。臣恳祈陛下,行中策之计。”

“啊?哦!哦!”我像个白痴似的,迷迷糊糊地就批准了老孙的战略计划。

事后我问孙承宗,既然他已经定了中策了,为什么还又提三个计策出来。不会就是想让我出丑吧?

老孙先是躬身施礼,然后说:

“为人臣者,万不敢替君上定策。更何况,不把其余两条策略提出来,并把利害分析的清楚,群臣那边,根本通不过去。因为大家还有一些思维定势,认为后金与蒙古的争斗,于大明无干。所以,必需这么做,才能顺利实施战略部署。”

这么一看,老孙头称得上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很合格嘛!而且老孙也委婉的顺带劝我,身为上位者,如果底下人说什么就答应什么,将来权威也会下降的,所以,他提出三个策略出来,再由皇上亲自做出决定,其实也是在为我的权威在做考量。

现在的御前内阁扩大会议,如果不是涉及军国机密,都是要发明刊的。这上中下三策的讨论,属于机密,所以,明刊只能发到各部堂侍郎、各省三司处。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户部紧急筹备一些粮草,兵部发堪合与宣府、大同、辽东、东江等地,因为是小规模骚扰和助兵,所以动静都不是很大。

随着这个中策的确立,全体内阁在稍稍清闲之后,忽然给我上了一个联名的折子,折子的大部分篇幅,是给我介绍围棋术语。尤其是‘官子劫材’被他们反复引用,看的我一脑门白毛汗。

没的法子,咱是围棋白痴啊,他们说了半天,我恍若天书一般,最后我怯怯的问方正化:

“正化啊,你说,这内阁的联奏究竟是何计较啊?”

“回皇上,阁老们的意思很简单,金复二州、铁山一线、广宁一地,都像极了劫财、手筋、官子之争。今大明与后金相争辽东之局,便宛若二人对弈,保留这些手段,比拿下更利于大明。”

“哦,为什么?”

呵呵,不是我糊涂,而是因为根本就是军事白痴,方正化这番话如果跟老钱、老孙等人说,他们也许会觉得方正化人才难得吧?

“启奏万岁,广宁、盖州、铁山,均是后金的紧要之所,如果大明强力夺取,并非没有可能,但此三地在大明手中,不仅要费心费力的去经营,还时常会遭受后金的反攻,与其这样,不如先放一放,一旦后金想有动作,大明只要在这三地同时出击,后金不得不防。也就不能尽全力了。”

“哦,就是说内阁的几位先生,想调整一下袁崇焕的辽东攻略喽?”

“呵呵,皇上此想却也切中要害。”

“嗯,这是不是就是先手、后手的问题?”

“哎呀,吾皇之睿智,实在是常人所不及。若大明尽收此三地,则先手在后金。而攻而不取,则先手在大明。果然是妙评。”

行行行!我连忙摆手制止方正化的表扬,说老实话,我现在方正化面前挺没有自信的。呵呵。不过他们的想法倒是不错。

铁山是朝鲜的土地,收与不收,都没什么紧要,唯一的目的就是不让后金获得铁矿的补给。但这个目标,因为现在有耿仲明、尚可喜二人以及李觉的游击骚扰,其实早已实现了。后金从铁山运回的铁矿,越来越少。

盖州是沈阳的南方门户,与金、复二州之间相隔一段无人区,拿下盖州,后金一定要玩命夺回来,大明现在是不会接受失败的,与其这样,放在那里,随时想起来,就随时打一仗,叫你始终不敢全力以赴。

广宁是沈阳西方门户,与大凌河的济雪连星堡遥遥相望,就凭袁、祖二人的牛脾气,一旦广宁得手,沈阳必须迁都。但迁都不是说迁就迁的,那里还有努尔哈赤的陵寝呢,怎么迁?所以,广宁是不容有失的,老袁如今放下身段,请求对广宁相而不击,也是为了大局着想。

既然三处地点都有这样的功效,大家就都希望能征得到我的首肯,看能不能将收复故土的心思放一放?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这样小心,因为我起码有一种觉悟,那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图谋,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有更改的动机和原因了,为什么不适当的改变一下呢?换手如换刀嘛,虽不是很恰当,但也差不多不是?

“朕又不是莽撞人,既然阁老们都这般想了,朕准便是。”

这样的好事儿,当然越多越好,又是内阁联奏,言官们也不会闹事儿,俺凭啥子不听呦?哈哈!

......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