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习开始后,坦克疾驰、装甲车飞奔,武装直升机在空中盘旋,炮兵、工程兵、防化兵、侦察兵、通信兵等10多个兵种,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兵器各显神通。
演习场上,雷达、夜视器材、飞机摄像等现代化的侦察手段,令人耳目一新。电子干扰车对蓝军施放电子干扰,通信车开辟了野战通信枢纽。
战场气象车,防化洗消车,野战医院系列车,也一显身手。
进攻战斗在凌晨打响。月光下,一发发炮弹呼啸而出,一个个靶子应声倒地。在导调指挥车的屏幕上,标志这些靶子的小绿点,一个接一个变成了红色。
“通过安装在靶子上的传感器,我们可以实时掌握部队的炮火精度、射击时间、火力构成等情况。”
“背起伞,挎上枪,乘着雄鹰上战场;越过高山峻岭,跨过黄河长江,我们似神兵从天降……”
演习场上,“红”“蓝”双方数万名官兵驾驭着各类新型坦克,自行火炮,步兵战车等车辆,由诸军兵种火力和信息支援,在地面交战、电磁实拟等多维一体信息化战场上激烈厮杀…。”
霎时,长长的行军车队迅速隐蔽伪装,不到几分钟的时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身手敏捷的官兵拿起自制的防侦察防热成像伪装网,进行车体伪装。
在这些伪装网的帮助下,行军车辆都像变色龙似的,有的变成了房子,有的变成了柴草垛或变成了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砖堆。
二.
穿过高速公路,穿过城镇,穿过村寨……绵延数十公里的车队所过之处,高速公路上各种车辆依旧川流不息,城镇的集贸市场上依旧繁忙。
傍晚时分,群制快反三栖机甲旅大军在一处干涸的河床中展开,各类车辆迅速分散,拉起伪装网,开始准备宿营。
绵延的车阵,与一望无边的青纱帐融为一体,静静地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
营地周围的玉米地里,有三三两两的农民在干活。大军的到来,似乎没有引起他们太多的注意。只有几个刚刚放了学的孩子,背着书包,好奇地看着持枪肃立的卫兵。
“部队总是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走。”
正在地里掰玉米的63岁的徐万山老人告诉黎文虎,“几个月前,就有一支部队悄悄地来到这里,第二天一早,他们又悄悄地走了。”
“静悄悄的表象下,蕴藏着‘危机’。
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战斗的状态里。”
反常的现象引起正在检查部队宿营情况的“红军”指挥员黎文虎的警惕,似乎与平静的田园诗般景象不相协调,“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蓝军’的袭扰与侦察。”
他果断命令,改变宿营地点,准备开始继续行军。
他指了指正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抬头看了看飘着朵朵白云的蔚蓝天空,果断下令:车队停止操作,呈隐蔽队形散开。
短短几分钟之内,巨大的车阵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车辆熄火,拉上防护网,保持无线电静默。
15分钟后,“蓝军”侦察卫星空手而返,大军重新集结,立即向前开进。
蓝军”的坦克群已在突击群必经之路上隐藏布防!
这一发现,令肖云豹警醒起来,他打开车载指挥控制系统,在电子地图上重新标绘出进攻路线—正是因为仗着装备比“蓝军”先进,忽视了对先进的车载指挥系统的利用,这才导致了前两次在行进攻击中的失败。
就在肖云豹重新标好分群进攻路线的同时,命令已同步显示在了其余几十辆步兵装甲战车上。
王辉率领几辆步兵突击战车迅速向“蓝军”侧后方包抄,与正面攻击群配合,一举端掉了“蓝军”的埋伏兵力。
肖云豹虽已意识到了采用“平面敌后降落”和“空中敌后垂直降落”相结合的“立体敌后降落”方式会更加合理和有效,天空中,数十具洁白的降落伞从天而降,侦察兵刚一落地便迅速隐入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中—这是侦察模块在向“敌”机场潜伏侦察。
数分钟后,十多辆伞兵突击车满载全副武装的伞兵突然从草丛中冒了出来,沿着侦察模块提供的路线和情报向“敌”机场疾驰突击—原来,在侦察模块空降的同时,突击车模块也在5公里外的空降场着陆了。
巨大的爆炸声在“敌”机场上空响起,由火箭炮,反坦克导弹,迫击炮,榴弹炮,重机枪组成的火力模块向着扼守之“敌”发起攻击。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