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出现大明的日月双悬旗帜已经是一百年前的历史了。率领大明将士踏上故土旧疆,戚继光的雄心不减当年。去年岁末,天子让他统帅大军征伐蒙古的时候,他抽调用了禁卫军五万人,蓟镇张臣骑兵两万,宣化镇和大同镇骑兵各一万五千人。为了捕捉最佳战机会,他帅领着十万大军潜伏在宣化万全一带,这里是察哈尔大军退回老巢的必经之地。
在等待的日子中,戚继光每日的工作就是分析山西总督和锦衣卫等方面送来的情报,揣度掩答部和察哈尔的动向,然后对自己的部署做出相应的调整。
对戚继光来说,眼前的这一仗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仗,关系到自己的声名,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因此他集中了十二万分的精力,全心全意的计划作战。将其它一切事务都交给了书记官张佳胤处理,包括给回答天子的质疑。张佳胤本是兵部的教导侍郎,这一次被派来担任戚继光的助手。
蒙古的局势,开始时是对大明有利的。根据锦衣卫的情报,俺答死后,三娘子支持把汉拿吉,而俺答汗的几个儿子黄台吉,青台吉等人,侄子满五大,恰台吉各拥部众,都想自立为汗,相持不下。
到了万历九年底,万历眼见察哈尔迫近俺答部,担心察哈尔借支持青台吉吞并俺答部,于是决定支持三娘子,借用三娘子的威望扶立把汉拿吉。一来进一步控制俺答部,二来也希望点燃俺答部落内乱的导火绳。在征求了戚继光和张居正的意见后,万历派遣蓟镇总兵张臣带领二万蓟镇骑兵赶赴归化城,武力支持把汉拿吉。同时调用山西镇总兵王保帅军支援戚继光,在东北地方,命令李成梁指挥辽东镇和辽宁都司的军马分路出击,扫荡察哈尔和兀良哈三卫的老巢。
由此,拉开了大明对蒙古的全面战争。
在河套,山西三边总督魏学曾早已经命令延绥镇总兵杜桐,陕西镇总兵萧如兰,宁夏镇总兵董一奎,甘肃镇总兵达云,以及羽林系统的李光和吴震豫二小将各率领精兵分道进剿鄂尔多斯。在军事上来说,分散兵力是兵家大忌讳,但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确实例外,比如这一次对付鄂尔多斯。因为鄂尔多斯与俺答部同是蒙古右翼的万户,但是它没有统一领袖,是由三十多个部落组成的松散联盟,平均下来,每一部老弱加在一起也不过几千人,是典型的乌合之众。明军以精骑兵分路出击,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想交叉进军,像梳子梳头一样,将一个个弱小而又迁徙不定的鄂尔多斯部落一一消灭,或者是逐出河套地区。
在戚继光看来,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在辽东,天子让李成梁趁察哈尔和兀良哈主力向西移动的机会,攻击他们的老巢,也是同样的道理。辽东镇的实力在九边中仅次于蓟镇,对付蒙古的老弱,胜算极大。
于是,大明与蒙古决战的重担便落在了戚继光身上。蒙古方面是最强大的俺答部和察哈尔两部落,大明也集中了最精锐的禁卫军和四镇官兵。决战的气氛让戚继光也感觉到了压迫,这和当初率领几千戚家军同倭寇着战有很大的不同。
数十万蒙古人聚集在一个狭小的区域,而且他们中间还有内哄的趋势,是大明千载难逢的机会。任何一个又远见的大明将军都回为此感到兴奋,机会,机会,难得的机会,易散难聚和行动漂浮的蒙古人聚集在一起,正好一举消灭,歼灭其有生力量,彻底让蒙古人失去抗衡大明的力量。
但是要怎样吃下这顿美餐呢?
不光万历帝在思考,戚继光也在思考,率军赶赴归化城的蓟镇总兵张臣也在思考,张臣手下的王云龙和龙青枫也在思考。从前在万历帝身边,就经常推演消灭蒙古的战役,现在机会摆在面前,自然不能错过。
“将军,前面过了单于城,就快到归化了。”王云龙催马赶上张臣说道,他们现在已经进入俺答地界,提醒张臣要提防蒙古人的偷袭。
归化,归化。张臣知道归化城是俺答汗修建的,里面有大量的仿中原建筑和喇嘛教寺庙。俺答汗修建此城是为了享乐,而在明军看来,修建此城完全是败笔。依靠机动力取胜的蒙古人,一旦筑城,就好像是丢弃了自己最厉害的武器。因此,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朝廷大力支持俺答汗建城了,还赐名“归化”。
“传令全军,加速前进,尽快赶到归化城。”张臣下令道。
“将军?”
“蒙古人正忙着争抢汗位,连察哈尔的迫近都置之不理。就更料想不到我们会来得这么快,我们必须赶在察哈尔之前抵达归化,扶立把汉拿吉。”张臣解释道,“这是陛下的命令。”
王云龙道:“是!将军!”
随即传令下去。这一只骑兵是张臣秉承万历旨意训练出来的,士兵都是招募来的,有汉人,也有蒙古人;使用的战马也是与蒙古互市交换的蒙古马;武器以弓箭和唐刀为主;训练和战法也与禁卫军不同。可以说,这是一只蒙古化的骑兵,比现在的蒙古人更像蒙古骑兵的骑兵。
果然,大军过灰河﹑青冢﹑黑河,一路上除了消灭沿途一些牧民防止走漏消息外,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抵抗。当大军抵达归化城时,还在掩答汗灵前争论不休的蒙古人大吃一惊,手足无措。
这是大明军队百年来第一此抵达蒙古人的“王城”。
把汉拿吉﹑黄台吉﹑青台吉﹑满五大﹑恰台吉对如此对待突然而来的明军意见不一,亲近大明的把汉拿吉和恰台吉主张迎接,有大明相助,他们的胜算就告了。而黄台吉﹑青台吉﹑满五大等人素来与大明貌合神离,自然不希望大明介入汗位之争,但是他们也不愿意公然对抗大明,合况还有汉拿吉和恰台吉在一旁虎视眈眈。最后在三娘子的斡旋下,迎接大明使者入城,但是大军必须驻扎在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