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绵绵,这关外吹来的寒气像是又把这京城带回了冬天,冷得让人直哆嗦。刚过午后,这天空中的雨小了起来,雨丝渐渐变成了根根细细的银针,随后便断成一颗颗微小的珠子,从空中晃晃悠悠地落了下来。一阵寒风吹过来,乾清宫外当值的小太监,搓着手小声的抱怨,说这哪里是下雨,分明就是在飘雪。
乾清宫此时宫门紧闭,这宫外的人冻得直跺脚,宫里却又暖和得像是另外一方天地。只见那正大光明殿的前方以及东西两侧都放了数个暖炉,热气从烧着的热炭中散出来,经过暖炉顶端稀疏铺着的香草缝隙,在四周蔓延开来,使得整个殿里温暖且弥漫着淡淡香气。
雍和皇帝正坐在明黄色的龙椅上,手执朱笔,披阅奏折。他已年近七旬,脸上早已满是皱纹,头发胡须也已是皓白如雪,背微微有些弓,胳膊腿脚也不似以前那般利索,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减损他那尊贵的帝王之气,他那锐利的目光中依然折射出他头脑的精明。他无疑是这个帝国的传奇,从十岁登基到现在的五十多年间,没有他的南征北伐,励精图治,也就没有眼下帝国的繁荣昌盛,天下太平。
不过眼下他觉得眼睛有些花,想要读清楚那奏折上一行行小小的字有些吃力,于是他拿起一旁桌上的折叠眼镜,那是英吉利的洋人送他的,说这个东西叫做老光镜,架在鼻梁上便能看清眼前的东西。他戴上那眼镜,眼前的视线一时间清晰了起来。目光扫了扫手里长长的奏章,又看了看御案上放着还未批完的一大堆,里不禁有些烦燥起来。
这些大臣一个个都是干什么吃的,明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自己稍稍动动脑筋也就处理了。偏偏事无巨细都写了上来让他拿主义,还卖弄文采般的洋洋洒洒给他写了那么多,往死里折磨他这双本就已不太好使的眼睛,真是一点也不知道体恤他这个做君王的辛苦。想到这里,连他自己都有些惊讶,一向勤奋的他正在厌烦批折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还会越来越厌烦。
翻到那折子后面的空白处,提起笔想在上面做批复,右手却终是抖个不停。最终他有些生气地重重放下手中的笔,将身体整个靠在身边柔软的垫子上。稍稍休息一下吧,今天他坐在这里看奏折的时间也已经够久了。不得不承认,他真的是老了,也确实是累了,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即使是想如以往一般的勤奋,却也开始力不从心了。
这时听得咯吱一声,乾清宫的大门被稍微推开了一些,只见那秦公公低头迈着碎步走到殿前,用那不男不女的腔调大声禀报道:
“启禀皇上,张文清、张文远两位大人到了,正在门外候旨。”
他侧了侧身子,用略带疲倦的口气对那秦公公说道,
“让他们进来吧。”
秦公公应了一声便退了出去,之后他端坐起身子,打起精神来,又继续批起了桌上的折子。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在臣下的面前露出倦怠朝政的样子。倘若他做为这个国家的君王都是这样,那还有哪个臣子会为这帝国的江山尽心尽力呢。
不多时乾清宫地大门又咯吱地响了起来。这一次门被完全推开了。明显能感到一股冷风涌了进来。秦公公领了一胖一瘦两位官员来到殿前。两人随即拍袖跪地。口里大声说着参见皇上。他挥手示意他们平身。秦公公此时已经从一旁退了出去。关上了殿口。那寒气也不再流入这殿里。
这一胖一瘦地两位官员乃是两兄弟。胖地是哥哥。名叫张文清。稍稍瘦一些地是弟弟。名叫张文远。此次他们二人被翰林院推选出来担任考试地正副主考。今天来这宫里便是取考试地题目。他让一旁地小太监给这二人赐坐上茶。随后把目光落在了身体有些发福地张文清地身上。稍稍眯缝着眼睛像是在想什么。然后对着他说道:
“张文清。你是雍和四十三年地状元。”
那张文清恭身应了声是。他又把目光落在了张文远地身上。说道:
“张文远。你是雍和四十六年地探花。不过你记性极好。可谓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那张文远也站了起来。恭身道:
“皇上夸奖,正是在下。”
看见他两人雍和皇帝心里只想到一个词:后生可畏。这一家兄弟两人年纪轻轻竟然都能进得三甲,这张家倒真是书香世家,让他们两人来担当这次考试的主考,想来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于是他去到大殿的偏阁,从柜子里取出密匣交给两人,随便说了几句惯常嘱咐的话,便让两人回去了。
他真的是有些疲倦了,换了以前,遇到这样的两兄弟,他一定会留下这两人一起说书论道,相互交流一番,可是他现在真是连这样的精神也没有了。人老了或者就变得跟小孩子一样,不再喜欢说到和书卷有关的东西,即使他是天子也不例外,毕竟他也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了。对他来说,比起批奏折、见朝臣、议朝事这么枯燥的事情,他现在倒是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比如这日里皇后来和他说起的宁浩选福晋的事儿。
他一直就是中意宁浩的,从他八岁那年轻而易举地断了一件连亲王都头疼的案子起,他便一直在暗暗观注他。宁浩的父亲和亲王可以说是他所有儿子中最聪明的一个,却是一点心思都不在正道,一天到晚和一群和尚道士搅在一起想着修道成仙,总是让他很失望,可他的这个孙子却给了他很大的惊喜。
他一直在栽培宁浩,这么多年来他也从来没让他失望过,所以他心里一直很肯定,这个皇孙将是他皇位的继承者,会接过他手里的印玺,将帝国的繁荣持续下去。既然是这样,宁浩的福晋便会是将来四海为尊,母仪天下的皇后,所以她不仅要有良好的品行,而且还要有显赫的家世,才能有资格成为这紫禁城未来的女主人。
想到这里,他拿出皇后今日送来的画像,看着上面端丽的女子,皇后说她便是宁浩中意的人。董佳氏吗?的确是一个好的选择,父亲官拜御史,舅舅是当朝中堂,叔父任杭州将军,是朝廷封的一等候,哥哥董青很快也要升任江苏巡抚,成为朝廷的封疆大吏,不仅于此,亲属中还有很多人在军中廷里任要职。可以说无论是样貌品行,还是家世背景,这个女子都是无可挑剔的。
只是皇后告诉她,这个女子并没有到宫中参选,而是两年前与此次来京城殿试的一名考生定了婚约,且不愿意解约嫁到皇家来。只是宁浩很坚持,他一定要这个女子,所以今天他除了批折子,见考官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要会会他的这位朝堂上经常碰面的卿家董御史,和他谈谈这件婚事。
这个时候耳边又传来了咯吱的声响,秦公公依然是那不男不女的腔调禀报道:
“启禀皇上,御史董大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