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不行,先等等!”在一边的邓伯开口打断了两人的谈话,邓伯认真的对刘龙说:“小龙,我知道你在你镇上的学习成绩可能很好,但你也别太小看了罗中的学生了,这里的学生人才济济,尖子多多,要想保持班上的三甲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呢,你还要分心跟我学医术,要不就按老王的话,能保持在前十也不错了啊。.”
刘龙微笑着说:“邓伯你就放心吧,我说得出就做得到,没问题的。”前世的记忆和经验还存在,再加上自己的开发过的大脑,还有修练了混沌诀给身体所带的变化,现在就算是自学了之后再去考大学都不会是什么难事,对于区区一个初中的班级前三名,刘龙当然有把握了。
王永宜笑道:“好,年轻人有理想有目标是好事,只要你能保持在班上的前三名,那我以后可以考虑给你多点特权。不过,现在你叫老邓的称呼是不是要改变一下了,我刚才还听见你叫他邓伯呢,我知道,你别看他不在乎的样子,这老家伙其实想找一个理想的徒弟是比谁都更心急,只不过是一直没碰到合心意的人而已。现在看到他圆了自己的心愿,而且看到小龙你是个好苗子,我也替他高兴啊!”
刘龙这才醒悟过来,马上拿起茶杯,斟满一杯铁观音,恭恭敬敬双手举杯过头,对邓伯道:“师父,请喝茶。”
邓伯欢欣的接过茶杯,激动得连声音都有点走调:“好好,小龙乖!我终找到一个好徒弟了,哈哈哈~~~~~~”
王永宜要旁边也对刘龙道:“小龙,老邓的医术确实是顶呱呱的,他这一生中救的人数也数也清,你能有机会做他的徒弟,一定要好好珍惜啊。”
刘龙郑重的点头承诺道:“放心吧,王校长,我一定不会让你和师父失望的。”
两个老人家都很欣慰的笑了。
邓伯多年夙愿得偿,今天的心情特好,为王永宜和刘龙倒上茶,然后有点好奇的问刘龙道:“小龙,你还真的对茶有些了解啊,比我这个师父强多了,我就只会喝。”
王永宜在旁打趣的说::“你那叫牛饮。不了解茶的内涵,多好的茶到了你口里也没什么乐趣了。”
邓伯心情大爽之下也没和他争吵,无所谓的道:“懂那么多干嘛呢,我只要能喝出什么是好茶就行了。况且现在我还有徒弟在呢,你要论茶,我徒弟来就可以了。小龙,你说是不是呀?”
“我这也些也是从书本上看来的而已,只能说是纸上谈兵,那敢在你们两位老人家面前班门弄斧呢。”刘龙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
王永宜道:“其实我也只知道铁观音是福建安溪人发明于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间,属于乌龙茶类,是乌龙茶类的代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目前我国乌龙茶有闽南、闽北、广东、台湾等四大产区,以福建产制历史最长,产量最多,品质最好,尤以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闻名于海内外,不仅香高味醇,是天然可口佳饮,而且养生保健功能在茶叶中也属佼佼者。”
说到这里,他看着刘龙问道:“我所知道的也不多,不知小龙你从书上了解到的还有哪些呢?说来听听。”
“那这个算不是算是面试的另外一个内容?”刘龙微笑着问道。
“呵呵~~~~~~,面试结束。这个不算,就当是我们私下闲聊好了,你就叫我王伯伯吧,到时上学了再叫我校长。”王永宜听到刘龙这样问,先是一怔,然后笑了起来。
邓伯也在一边好奇的问道:“这铁观音喝是好喝,不过它的名称是怎么来的我也是很好奇,我问过了老王,他也是说不出个所以,小龙你知道吗?”
这个时候的咨讯当然比不上十几年后那么发达和膨胀,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网络为什么东西的这个时代,很多的知识也只能靠自己所学、所记和所了解的,所以就算是一校之长的王永宜也不可能尽知天下事。想到这里,刘龙不由暗暗怀念后世的信息灵通。他整理了一下自己脑海所知的信息,才缓缓的道:“关于这铁观音的名称由来,在民间有许多的传说,不过在安溪坊间只有三个是流传最广也是有史记考证的,分别就是观音托梦,乾隆赐名和天正禅茶。”
“哦,还有这么多传说?那快点说来听听,好让我们也长点见识,下次也不会让人问到哑口无言。”邓伯和王永宜都很兴奋的追问。
“相传,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在他们本地又叫松树头村,有个老茶农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胧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找到梦中的茶树。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茶树挖回种在家小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因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老茶农就把它取名铁观音。这就是观音托梦的传说了。”刘龙侃侃而谈,把这一段话说完。
“那第二个呢?”邓伯这时象个小学生听课似的接着问。
“关于乾隆赐名,相传,安溪西坪南岩仕人王土让清朝雍正十年副贡、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广黄州府靳州通判,曾经在南山之麓修筑书房,取名‘南轩’。清朝乾隆元年的春天,王与诸友会文于‘南轩’。每当夕阳西坠时,就徘徊在南轩之旁。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在南轩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让奉召人京,谒见礼部侍郎方苞,并把这种茶叶送给方苞,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送内廷,皇上饮后大加赞誉,垂问尧阳茶史,因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龙心大悦下赐名‘铁观音’。”
王永宜和邓伯都听得很入神,看到刘龙说到这突然停下了,两人异口同声的问:“最后一个呢?一起说完吧。”
刘龙看到两位老人家对这茶艺如此上心,便一口气把最后一个故事也说了:“唐末宋初,有位裴姓高僧住在安溪驷马山东边圣泉岩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并传授乡人,乡人称茶为圣树。元丰6年,安溪大旱,请来普足大师祈雨果验,乡亲留普足大师于清水岩,他建寺修路恩泽于乡民,他听说圣茶的药效,不远百里到圣泉岩向乡民请教种茶和做茶,并移栽圣树。一天,普足大师沐浴更衣梵香后前往圣树准备采茶,发现有一只美丽的凤凰正在品茗红芽,不久又来有小黄鹿来吃茶叶,他眼见此情景,非常感叹:“天地造物,果真圣树”。大师回寺做茶,用圣泉泡茶,他思忖:神鸟、神兽、僧人共享圣茶,天圣也。此后,天圣茶成为他为乡民治病之圣方。后来,普足大师将自己种茶及作茶的方式传给乡民,南岩山麓,一位退隐打猎将军叫乌龙,因他上山采茶追猎无意发明摇青工艺及发酵工艺,做出的天圣茶香气更足,味更甘醇。乡亲向他学习,以后,用此工艺做的茶大家都叫乌龙茶。茶农爱茶,所做之茶当时的人都争相品茗,王士让告假回乡访亲会友,到南岩山麓游览得品此茶。乾隆六年,王士让奉召赴京师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携茶相赠。方苞品后,自感为茶中珍品,遂转献乾隆,乾隆召见王士让询茶来处,王细说茶之来源,乾隆细观茶叶形似观音脸重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