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章.风下之地
不多日,天津、山东、直隶各个城镇都能看到这样的告示。.识字的人慢慢的念叨着:
“南洋国家联盟联合招殖华民条款:
一、每户给土地五十亩以上。
二、每亩每年缴纳租金五角,最初二年免收。
三、所垦之土地,经许可方可转让于其它华人。
四、该民赴婆罗洲川资,由南洋国家联盟政府供给,另给男丁费用每日三角五分,至由收成为止。
五、男丁携带眷属,其川资亦由南洋国家联盟政府供给,并照发日常费用。
六、该民如不服水土,或因其它原因不适居留者,南洋国家联盟政府可资送返回故里,但无须预先向该民声明。
七、南洋国家联盟政府保证于华民到达时,即为安置住所。
八、所需种子由北婆罗洲政府发给。
九、华民农具,由南洋国家联盟政府发给,但须偿还。
十、该民子女,由南洋国家联盟政府特设学校供其免费读书。
十一、华民死亡后,其柩如愿运返本籍者,由南洋国家联盟政府供给川资。
十二、华民抵达南洋国家联盟,无须另定和约。
十三、华民初次登船时,由清国政府派员同往照料。”
“这等好事?”几分狐疑也带着几分向往。
“兴许吧?倒是有人回来说不错。”口碑的作用有效果。
“据说闽粤不少人去……”三三俩俩的人议论着。
既然是一家,那就说不好了,两口子带老人孩子是一家,七姑八大姨也是一家,义子螟蛉过继的也算一家。随着前两拨带话,口口相传,那就有点收不住了,眼下战乱不断,流离失所的满街都是,对于无家可归的流民,对于这样的去处,还挑吗?
天津卫登州府保定开封……招工移民的告示更大规模的贴了出去,掮客们奔着赏钱拼命地张罗。各地代办直接就是摆上大锅,边舍粥边招工。
登州府的一处招工代办处,从早上开始已经熬了不知几锅了,把几个伙计累的坐在柴堆上不愿意动唤。代办处的管事满头大汗,在里面张罗。
这个代办处是他弟弟的房子,里外院都挤满了人,会算盘的兄弟坐在堂屋写名字记数,几个伙计帮着点人数、登记、发凭条,再往后院带人。
几个伙计在后院安顿,后院屋里都挤满了,后门停着几辆大车,坐满一辆走一辆,抽空给骡马喂得精料,车把式有日子没摊上这样好的买卖了,可不能误了事。另几个伙计在前院口干舌燥的讲解条款……
“大家听好!自家人要在一起,一起登记……”
“……到了登州就发钱……”
院外大道上,还有稀稀拉拉搀着抱着的流民不断的往这里走。坐满了人的大车和他们擦肩而过,走路的人招呼着,“咋办呀?……好办不?……”
原本以为只要壮劳力的,谁知男女都要,而且大人孩子一体对待,有手艺吗?年纪不是事。这简直就是喜出望外,本来琢磨着送走孩子谋条出路的老汉,发现自己这身营造手艺有人要!抱着孩子的女人拉着丈夫又惊又喜,这下不会分开了;路上还在依依不舍的娘亲儿郎,现在抖着手画押。
“签字?你会写字?”代办处管事一把拉住。
“啊!大人,这……”
“哈哈!咱这儿就录了,坐这儿!笔,纸!他这再排一队!”呼啦的人就涌上来……
旁边的娘亲不知所措,有伙计扶了坐到一旁,带点羡慕的端上碗热水,小声对妇人说:“你就放心吧,这识字的最受待见,干的精细活,挣的都比我们多多哩。”
看着儿子刷刷点点,口念笔不停,旁边的伙计直张罗排队的跟上,娘亲的心里舒坦呀,眼睛都湿了,儿郎这几年的学,是由地方使用了。
这登州上船的就像赶集,孩子哭大人叫,联邦招商局的人和代办们各个忙得满头大汗……凡是孤儿一律额外注册为一家,由专人安排上船。
半年就带来了数千户华人,那就是三万人呀,另有数千无眷人口,都相跟着某一家算是家眷的数,一起来了。后面投亲靠友的,什么寻父寻子的就没完了。
移民一到就迫不及待的落实自己的土地、工具,反正不管你怎么琢磨,到手的总比你想得多得多,土地吃食都是人头份,大人孩子一样,那有家小的就合适了,看着眼热?生呀!有船的要是不想经营,好呀!可以作价,也可以入股。
这攥一把肥的冒油的土地呀,中国人世世代代就是为了它吗?告示上说的明白:每户给土地五十亩以上。每亩每年缴纳租金五角,最初二年免收。
每户每年就交纳二十五元以上,头二年免收。这在清国也算是好了,到这一看,乖乖,能种两季稻米?田边地陇还可以种菜,房前屋后可以养鸡鸭猪鹅,要是摊上水塘沟渠就更好了,不但不用多交租金,塘里插上竹篱笆,就可以养上一大群鸭呀鹅的。养猪也简单得多,有块山坳坡地,同样栽上竹桩,猪草水葫芦都可以用,一年下来就开了荤了。人口多的户,干脆分开来,一户变两户、三户。
烧荒的烟雾连绵不断,种植园跟着伐木走。有的人几家过的着,就打了连连,有的种植,有的运输,有的盖房子修围墙。这样的总督署还更支持,可以圈占更多的地,人手不够?说话,雇人,还有贩奴船不是?不过贩华人太少了,逮着就砍干净了,犯不上。现在就是抓爪哇、婆罗洲、吕宋的土著,或者柬埔寨越南的。也可以用机器,政府可以提供分期付款的新式农具,这玩意儿,地方小了,不够耍的。买不起机器的,也有招,租呀?机器房专门有人开机器,挨户的揽活。
签署的移民合约,可以送来大量劳力,现成的活计——砍树呀,这里的名贵木材出口到清国,都是抢手货。什么花梨紫檀铁栗木……招呼吧。
不愿意刨土撒种等收成的可以去挣活钱,采石场的活是人就能干,一炮蹦下来,锤子凿子一起上,按照尺寸凿出来,喊着号子装上车,一趟趟运进工地。
或者上工地,总督署、港口、仓库、炮台、马路、工厂,哪都是工地,沿着马路新起的房子店铺一溜接一溜,泥水匠、木匠、车把式、大工小工,有的是活计。
作为临时总督署的小饭店掌柜在攒够了起楼的钱,就等着新总督署一建成,这边就开工。周围菜园子也一扩再扩,每天拉菜进港的牛车推车排成串,猪羊鸡鸭鹅的叫声和着大声吆喝讲价钱,把个集市吵翻了天;一早上当地土著们就扛着竹子忽忽悠悠的下了山,土著部落里收来的竹编藤编的筐呀篮的,来多少卖多少。
和婆罗洲其它地方一样,沙巴的资源也十分丰富。森林木材和各种地下矿产十分丰富。这里的石油和天然气也非常丰富,以后的开采会很便利。此外,这里还有另外几件宝:蛇皮、燕窝和藤条。
这都简单,找到当地掮客,把消息散出去,那些土著部落就会自己把人撒出去捉蛇采燕窝砍藤条,再拿收拾好的蛇皮燕窝藤条送过来。这边只要验货付钱打包就可以了。
土著人也撒欢了,今年怎么不往年的收购都多呢?所有积压的都卖了,那港口还催这要。还有山货野味,有本事你就打吧,光每天到港的新移民,一船就一二百位,卸货装货的还有好几条,水手就几百,还有水兵炮营工程队,一人一口,就得多少头山猪?多少筐蘑菇?
种植园的不断扩大,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手,归化的土著和战俘极为勉强的承担着劳作。得知与中国的协议签署,几乎所有的种植园都在向移民局申请人口配额。
躲避战乱的难民、被清兵追杀的长毛眷属、叛逃的散兵、想着南洋发财的陶金客、寻找商机的海商、希望落地上岸讨生活的海盗,成群结队的拥向载客的商船,也有搭乘渔船偷渡前来的,也有自己带船来的,协议人口的数量很快就超过了,但移民还是源源不断地前来。州城府县的大小官吏,对于移民都睁一眼闭一眼,愿意走的,交钱就行。原定着八千户,实际上一年就来了一万四五千户,等到落户入籍登记分地,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三万一千七八百户,十万出头了,还不算偷着来的。
识文断字有技术手艺好的最吃香,像那登州的母子,儿子上岸就让移民局按住了,留在了港口当了书办,拿了官饷,老太太针线活好,就在港口开了个裁缝铺,开张就接了移民局的单子,为移民缝蚊帐。这婆罗洲的野外,没被子行,没蚊帐?要不是皮糙肉厚已经不招蚊子的本地人,一晚上就把你咬成老玉米。赶忙的雇了几个手脚麻利的女人,裁缝铺的买卖好的很呢。
还有那个精熟营造法式的老汉,在船上就被船长约好了,到港就推荐给了总督署。出来时,就是总督署造办处都监,一方大印,他不按下去,谁也别想交工拿钱。儿子担着工程进度,那是一等一的好木工,看着随便使随便用的铁木,那个爽。有这好东西,咱更得出好活儿,要不然,都对不起这好料。
随后源源不断地华工华商成船的到来,逐渐在整个婆罗洲散布开来。但是,男多——太多,女少——太少的问题愈发严重,除了几千个移民家庭里有些适龄女子,婆罗洲只有很少的华人女性。期间,也有不少倭国、朝鲜、越南、阿拉伯等地的女子也随商船到来,沙巴也不过几千人。
如果这样下去,大多数只能与当地土著成婚,而华工无暇教育子女,又使得由土著教育的后代越来越远离华人文化,越来越向本土化靠拢。这也就是后世欧洲殖民者和当地土著政权的伎俩。
在这儿,没戏!不能给他们有戏的可能。女人少,就要多生;华人女子少,就实行华人正妻制,也就是兰芳不禁止华人国民迎娶一位以上的非华人族裔为妾,但非华人族裔女子不得立为华人正妻。兰芳还实行华人继承制,非华人族裔,无权继承兰芳华人的财产。
入籍华人女子待遇与男子相同,生育有奖,多生多奖,孕妇就医、儿童入学,国家补贴……眼花缭乱的奖励政策让几乎所有有孕女子走路都把肚子挺得高高的,二胎以上的更是得意,无论男女,国家全养。
优厚的待遇使得从沿海省份流入的华人女性人口逐渐增加,生育率也骤然增加,随后就是幼稚园、小学堂一间接一间的开,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进入幼稚园和学校,强制教育也是国策。
富家子弟怎么办?好呀!有贵族学校伺候着,只要出得了钱,要啥有啥。家里穷没钱上学?国立学堂不要钱!想在家里教?没戏!问你个娇纵误人的罪名,孩子还是要进学堂。
再说了,现在什么都凭技术,靠学问,不认字?出门连火车站牌子都不认得,买菜连公开价格的菜牌子都不认识。如今连来兰芳的外国人都学汉字讲汉话,你就想捂着孩子将来当睁眼瞎?而且,现在蹲在家里的女人也少,管你是华裔非华裔,有的是活干,你在家都会有人来请,干点什么都是钱,学堂有不收钱,还管一顿饭,傻子才不送孩子去哩。尤其是非华裔,有钱不挣?想在家里教孩子土话蛮俗?不可能。
除了“定光”常驻沙巴,其它的战舰也不时的巡航演练,交替着到达沙巴的几个港口,也在纳闽岛加煤。现在华人顶岗的比里越来越高,有的战舰已经实行全两班制,不少洋员转为当了军校的教官。
“定光”的正常巡航路线,已经绕过古达,经过山打根,南下……
清朝开始也象征性派员驻扎,但是后来就把这麻烦任务甩给台湾了。但是清国属国身份的兰芳和英国属国的文莱几乎紧密地团结为一个整体。
文莱王室和兰芳总厅的联络每天都有,沿途设立的驿站终日能见到来去匆匆的驿卒。由洋枪队常胜军军官华勇训练的兰芳士兵也承担起文莱的港口防务。一批火炮架设在加固后的港口炮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