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禁研书:柔福
作者:过云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64

禁研书:柔福

靖康之难。北徙。

金国。浣衣院。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

而我,回来了。

有多少宗亲子弟,就那么死在了北行的路上,我都已经记不清楚,我所唯一能够记得的,却是张叔夜老将军北去途中的绝食而亡。

记得金人曾言:“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一人。”

可笑么,可悲么,是否赵氏所治下的万千子民,早已对我们这个羸弱不堪、衰朽无力的王朝感到绝望?因此无人愿意,为这个没落的王朝殉葬——所以我们,注定被侵略者灭国,注定被他们耻笑与轻蔑。

不不,不应该是这样的。殉葬,本来就是一种最懦弱无能的行为。我情愿相信,宋室的所有子民,是为留得青山,是为这个王朝来日的辉煌与重铸而苦苦隐忍,以待勃发。

如果一个王朝,积弱之下,当真有着除却剔骨之祸、才能够得以重生的至毁劫难,那么、我们所承受的一切,是必须正视的吧——作为万民膏血所供养起来的宗室子弟,我们用这样身心俱受折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与磨难,来偿还百姓所遭受的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之苦于万一,其实,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怨恨的呢?

——这样的劫难,我们必须承受;柔福,甘心承受。

只是,亲身经历的那些棰楚,那些耻辱与痛苦的经历,依然是至死都无法抹煞的噩梦。亡国应于长兄,而开国,归于九哥,我在浣衣院里经受过的、那些人尽可夫的时日——我们赵氏一脉,其实是一体的。

卿辞,你真的觉得,九哥是那样一无是处吗?他这样一条漏网之鱼,他这样一个少帝,在这个大野龙蛇竞、中原鹿已亡的时下——他握手这个“天下”,你难道、真的不觉得……他的“责任”,其实是这样宛然地、多于“一己之私欲”么?

汉家山河已乱,如果蓦然换过一个异姓王朝,真的比赵氏更加合适吗?赵氏在中原一脉的帝业,毕竟已承百年。卿辞,你难道不会觉得,九哥,他当初、其实会是那种“舍子其谁”的景况之下——他的即位,难道不是一个的最好收梢吗?

卿辞,我知道你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百姓”。可是,你要明白:百姓,其实真的不管这山河谁主,真的不理这家国谁握,他们在意的,只是一个现世的安稳。赵氏,如今还是能够给他们带来这种归属感的。我当然也清楚,九哥现在所作所为,当然不够——可是一个王朝,于破国亡族之间仓皇再起,于兵荒马乱、胡虏肆虐之间艰难立世,卿辞,你为什么不相信,九哥想要拯这苍生、九哥想要扶这社稷的力挽狂澜之心,其实与我……纵然尽受百千凌辱、依然想要回归故土的情怀,是一样的。

——你可不可以相信,我们都是,虽九死犹未悔。

长兄赵桓,九哥赵构,天下人眼中,我们都是赵氏宗亲,我们是一体的。我们依然还是苍生将性命都值得托付的朝廷。你看,各路勤王之师整装待发,百姓依然有心相助我们鼎立社稷。卿辞,既然你是如此怜惜天下人,那你可不可以、也稍微用一些世人的眼光,来看看九哥曾经做过,并接下去、终将做成的——这一切。

卿辞,既然你曾经那般倾力地守护在长兄身边,那么如今,你是否依然可以、为着守护这个家国——来守护九哥于万一。

我想我这些日子以来,对卿辞说过的这些话,已然触及她太多的底限。那一日,夕阳西下,山河奄奄的气象里,她看着落日,言语之间的幽泠,已然尽褪,只余下一抹冷寂的微哂。

她说嬛嬛,我知道你会一直劝我,只是在你眼中,那个让你许我、曾以倾力守护的天子,如今已是一个阶下囚徒,你不是不知道。

“你太高估我了,你们都是这样,我被师父束于一个仿若众矢之的的高阁,我所全者,仅余此身,而我想要守护的人,都已和我们的梦华东京一样,早已守不住了。”

她轻飘飘地开口,说出这样忧伤的话语,眉眼却冰封。她的声音,亦不见悱恻,在离去之际,给我留下一句惊心动魄的示言:

“我无法为那个亡国之君是桓哥哥而不痛——我只盼嬛嬛,不要为这个开国之主是赵构……而无法自熄心头那一点微末的自喜。”

注: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出自北宋晏几道《阮郎归》。

玉树琼枝作烟萝,他们曾经,谁都清醒地以待干戈,只是他们,谁都未尝识干戈。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破阵子》:“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出自南宋刘辰翁《兰陵王》。

人生失意,天南地北。出自北宋王安石《明妃曲》:“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墙头马上、一见知君。出自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死别已吞声,生别长恻恻。出自杜甫《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我很诧异,你居然在怀疑嬛嬛的身份……帝姬她们,从前都是缠足的。”出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五》:靖康之乱,柔福帝姬随北狩。建炎四年,有女子诣阙,称为柔福,自虏中潜归。诏遣老宫人视之,其貌良是,问以宫禁旧事,略能言仿佛,但以足长大疑之。女子颦蹙曰:“金人驱迫如牛羊,跣足行万里,宁复故态哉?”上侧然不疑其诈,即诏入宫,授福国长公主。其实柔福帝姬逃亡归来,是被南宋官兵捡到之后,送回赵构身边的,柔福见到州府官员的时间,应在越州之前。越州就是绍兴府,1141年赵构改元绍兴,将越州置府。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出自唐代杨炎《流崖州至鬼门关作》:“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

虽九死犹未悔。出自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