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就这样凋落(第六十八章)
作者:海外侠客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95

爱情就这样凋落(第六十八章)

庞平和蒋丽莉分析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他们似乎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他们觉得有句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太经典了。

他们觉得一个人如果不看书,那和文盲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觉得只有多看书,自己的视野才会宽阔,就像一个作家说的:行万里路,看万卷书。

他们分析完《红楼梦》中的人物,又对《三国演义》感兴趣了,庞平认为,尽管《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成分很多,但是作为文学,是允许的。

他们首先分析了刘备,庞平十分崇拜刘备,他认为刘备就像曹操“煮酒论英雄”中说的那样,绝非等闲之辈。

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

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作为“明君”,刘备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

蒋丽莉听了庞平对刘备的分析,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蒋丽莉认为,刘备并不像庞平描述的那样,她认为刘备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个织席小儿,他文不如诸葛亮,武不如如关张,却能为王,他只不过是打着刘氏后裔的招牌,笼络人心而已。

蒋丽莉列举了一典型的事例,比如赵云出生入死,为了刘阿斗,差点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刘备用“摔孩子,倒买人心”的做法,轻易而举让赵云感动,并为他父子卖命。

他们分析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又分析了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的关羽。

庞平认为关羽是一个完美的形象:

第一,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军的形貌。

第二,忠贞不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处事知恩图报,可谓义薄云天。这点在“下邳被围”和“千里寻兄”中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现。

第三,神勇无敌,尽显英雄本色

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罾口川淹七军。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关羽的武艺与连斩四将、令诸候胆寒的华雄根本不是势均力敌,而是远胜于华雄。白马坡前的斩颜良之战,更是惊人。简直是一刹那间的电闪雷鸣――颜良这位被袁绍称为是足以拒华雄的上将,就这样命送黄泉。

蒋丽莉听完庞平对关羽的分析,蒋丽莉从相反的方面进行评价,蒋丽莉说道:

关羽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

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释敌酋,失盟友,丢了身家性命,害了一兄一弟,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其忠义勇传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庞平听了蒋丽莉对关羽的评价,进行了辩驳,庞平说道:

但不管怎么说,关羽在人们心目中还是非常完美的,不然后世不会对他这么推崇,甚至敬仰,到处为他建庙以歌颂他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