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秋晚
作者:澶州居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478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赞美秋天,因为秋天意味着进入了收获的季节,它是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回报,有的赞美秋色,有的赞美秋野,因为人们在经受了夏天的炎热煎熬后,有一个逃离酷暑后的清新感觉,我赞美的是秋晚,因为它给了人们以凉爽的感受。

老百姓中有一句俗谚,立过秋把扇丢,意思是天气凉爽,人们不再手拿扇子纳凉了,其实老百姓还有一句俗语“立秋熬热十八天”两句似乎有矛盾其实也并不矛盾,因为立秋后的天气不同于炎热的夏季,一般立秋在六月底或七月初,只有几天之差,按自然界季节交替的习惯,人们也有一句俗话,交了七日节,夜寒白天热,虽然白天还很热,可晚上可以睡一个凉爽的夜觉,人们有了喘息的机会,白天劳顿了一天,被热浪折磨了一天,晚上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晚,不像夏天那样,温差很小,白天38度晚上30度,人们整天整晚沉浸在热浪中,立秋是秋与夏的转换时节,不会有十分明显的变化,它要从夏季慢慢的逐渐过度到秋天,不会一立秋就降低十几度,交过七月节夜寒白天热,这是一种自然界向人类的暗示,季节要转换,七月正是刚刚立秋的日子,进入七月正是庄稼结籽的时节,还需要一定的高温时节,天气不能立刻变凉,还有一句俗语“立秋三天遍地红”这是说凡是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经泛红,表示接近成熟,其他作物也已经成穗结荚,麦后种的作物当然要推迟两三个节气,老百姓说“立秋三天寸草结籽”意思是说立秋之后,一寸长的小草也开始结籽,步入成熟期,立秋后已失去播种的季节,再种庄稼就减收或绝收,不过这不是指的蔬菜,而是粮食作物,如果立秋再种庄稼也只能种一葫芦收两瓢了。按照自然界的规律,立秋后还要热上半月左右,因为夏天最热的是三伏天,有的年份是四个伏天,不管是三个伏天还是四个伏天,立秋后还有一个伏天,因为三伏不进秋来到,一伏天为十天,立秋之后半月才到了处暑节气,虽然季节上已经立了秋,但处暑十五天,所谓处暑意思是还处在酷暑中,这样一来,立秋熬热十八天就不难理解了,因为立秋后还有一伏,所以立秋作为人还需忍耐半月的酷暑,而作为农作物也正是结籽供籽的最佳时节。

立秋后虽然还有一段时间饱受热浪的侵袭,但它毕竟是白天的事,晚上也不再热不可耐,当我们打开卧室的前后窗户,我们 可以享受秋天给我们送来的凉意,此时的秋晚,我们可以坐在沙发上目睹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可以欣赏电视剧里的故事,可以看体育比赛,可以看歌舞,也可以伏在窗前的案头读书看报,读历史,阅新闻,还可以伏案奋笔疾书,写一天来的感受,可以写白天发生的故事,夜深了我们可以独自想着自己要想的事,躺在床上可以窥视床外如水的月光,也可以聆听床外淅淅沥沥的细雨,也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惊雷,看到窗外雨中的闪电,秋风越过撇开的窗帘,拂在裸露的躯体上,沐浴着微风带来的凉意,也展现了遮盖一天的真实,我们可以享受白天无权享受的自由,此时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不再伪装,不再造假,我们可以流露真实的思想,我们可以向那个值得信赖的她吐露内心的话题,轻轻的薄纱可以扔在床前,可以阻挡窗外的寒意,不像冬天那样棉被压的喘不过气来,不像夏天一件盖身的薄纱也感到多余……

秋晚,秋天的晚上,多么的凉爽,何等的惬意,但愿秋天的晚上更长一些,让我们在此时补上夏天失去的睡眠,让我们的秋晚变得更充实,更舒畅,更富有佳境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