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仁义的辩论
作者:澶州居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95

中国人讲了几千年的任义道德,也没有把中国建成一个理想的王国与和谐的社会,虽然,我们曾经把自己描绘成文明国度和礼仪之邦,可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确充满了血腥风雨和刀光剑影,周礼没有制止群雄并起,天下纷争的局面,最后还是走向四分五裂,《论语》没能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不能怪罪周礼无济于天下,也不能责备《论语》不适于用于时代潮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许是战争与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也不能否认它给人们带来的无穷灾难,付出过多大的代价。可无论是哀鸣遍地,还是战火纷飞,中国人都没有放弃对仁义道德的崇拜和信仰,于是在这个吃人的历史上,人们手里拿着屠刀,嘴里念念有词,唱着仁义道德的颂歌,历朝统治者,正是一边用“仁义道德”安抚百姓,一边用武力*着叛逆,才使自己的政权宝座得以保持和延续。在这恩威并重的过程中,多半是用周礼来维护着社会的安全。

中国古代的圣人,很注重仁义,他用仁义去教育人影响人,指导人们如何处事如何做人,人人做到这一点,就成了一个理想和谐的社会,这是古人的愿望,也是圣人的企盼,我们普通的人常把仁义二字连在一起,认为那是一个做人的最高境界,其实仁和义有着不同的概念,涵义是不同的范畴,所谓仁者即是爱人,关爱别人,圣人还强调爱别人超过爱自己,实际上能够做到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就行了,仁者就是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别人,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用自己的智慧解救别人,用自己的衣食温饱别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仁,所谓仁还包涵着慈悲、大度和宽容,同情理解宽容别人也是仁的表现,所谓义,顾名思意就是义气的意思,义气也和情连带在一起,也互为因果,所谓的情义就是有情有义,人们常说,你有情,我也有义,情是义的基础,义是情的反映,也是对情的报答,二者连动起来则互为情义,有人恩情于自己,自己要报答,也是一种义的表现,别人有情于自己不报答,忘却,甚至以怨报德则为不义,也叫无情无义,表现最突出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世界上恩情最大的莫过于父母,感恩戴德,报答恩情的也应该莫过于子女,父母爱子女,子女应该爱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也往往出现一些不孝的子女,作为血统关系则为不孝,作为从人的关系则为不义,在社会上的人与人的交往中,很多人往往受恩于人,别人给了自己爱,则为仁,自己回报以爱则为义,二者之间的互动就成了仁义。我们曾有个时期,曾把仁义当作中庸之道加以批判,作为毒害人的毒草加以铲除,作为毒瘤加以肃清,那时候是不允许讲中庸之道的,是不允许讲仁义道德的,理由是它否定了事物的阶级属性,抹煞了阶级斗争,所以被主张讲斗争哲学的人斥为毒草和流毒,如今提倡讲和谐社会,让几千年前的圣人之言又一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现实的生活中,这仁义二字也被当今的人发挥的淋漓尽致,其实,古代的人也会活学活用仁义二字,只不过没有现代人用的广泛罢了,古代人讲仁义,你对我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回报别人为之义,人们理解的是义气,忽略了道,义也应该理解为道义,道是做人的准则,有道德的义的为道义,为义举,而人们所认同的则是狭义,一是报答别人的仁和情,二是路遇不平,拔刀相助,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而对这种义则要辩说了,因为这种义包含的是侠士的义,用某种人的观点讲,拿了别人的钱财替人消灾也是义,花了别人的钱受了别人的帮助和提携,替人报仇雪恨杀人也是义,别人有恩于己,不听别人使唤,不为别人办事则为不义,如果是这样,义则失去了道德的规范,正如现在人的表现,吃了拿了别人的自认为嘴短,手短,就可以违背法律的原则去办事,就可以不顾道德准则讲义气,于是有人就践踏了法律,破坏用人原则,出现卖官买官的行为,出现贪赃枉法的行为,在他们看来,你对我有情,我也对你有义,你用你的特长,我用我的权力,否则花了别人的钱,不为别人办事也为之不义,所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尊奉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义气,那就是投桃报李,也正是这样的义举,使仁义的本意被扭曲,圣人之言被亵渎,使人们对现今的义举也产生了怀疑和不敬。

而古人所讲的仁义,真正的涵义都是受道德规范约束的,如果因为受人以恩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去报答,也许成了助纣为虐,所谓的义气也只能残害百姓,祸害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