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厉兵秣马(1)
作者:宇昆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877

送走了史迪威、杜利特两人,朱江当即赶回绥远——“看来,计划中的挺进军扩军计划不得不要提前了。”在记忆里,斯大林用经过苏德战场洗礼的一百五十万军队去对付徒有其表的日本关东军。而如今,面对实力尚处于颠峰状态的日军,自己将如何应对?

挺进军司令部内,朱江召集郭锡鹏、夏云海、张宝堂和吴铭岩等人。“……一旦美军战略轰炸机利用察哈尔境内的机场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关东军向我们进攻的兵力将不会少于四十万!”朱江叹息一声,“可不答应美国人的要求是不行的,否则国人一人一口唾沫就把咱们淹死!”

郭锡鹏、夏云海、张宝堂、吴铭岩四人互相望望,好象都有话说,但又不愿第一个说出口。

朱江只好接着说道:“首先,我们自己在察哈尔前线的航空兵机场绝对不能让美国人发现!万不得已,就只好毁掉!估计美军下个月就会到察哈尔选址修建机场,我们可以用种种理由拖一拖。”

“可这机场终究是要建好的呀!”张宝堂对此可没抱多大希望。

朱江看了一眼吴铭岩,“研究一下是否可以在机场建成之后让日本人过来空袭。否则,就只能让我军飞机冒充日军把机场炸掉……”

一时间室内众人沉默起来,朱江只好转移话题,“参谋部立即实施新疆铁路建设部队编练计划,今年夏季,我们至少要新建八个师的挺进军作战部队。到冬季,争取再组建四个师!到时候关东军来多少,我们就消灭多少!”

郭锡鹏为难的说道:“士兵和中下级军官没有问题,可现在土木尔台军校培养的大批年轻军官显然还没有具备指挥师级部队作战的能力……毕竟时间太紧张啦。”

“那就成立四十个独立团,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拔军官组建独立旅!”对于这一点,朱江也没有其它办法——合格的作战指挥官不是短短三两年就能培养出来的。但既然缩小了部队规模,战役指挥能力上的缺陷就可以通过信息通信手段来弥补。朱江想到这里,乐观的说道:“这四十个团在新疆装备轻武器后,即作为战役预备队迅速调入察哈尔改编为机械化步兵旅,因此在人员选拔上我们要下大力气。幸好如今在新疆铁路建设工地,会开车、会驾驶推土机的预备役士兵有一大批……”

(作者:以下内容与第一部有些矛盾,抱歉、抱歉!)

临近绥远乌克忽洞飞机制造厂的研究院一所、四所、六所、九所是挺进军最早建立的航空工业设计单位,这里拥有中国唯一的中型回流式风洞实验室及一大批自欧美留学归来的科研人员。目前,北方联合政府生产的作战飞机,均为此处设计。

早在三月份,朱江就以建设新疆“天山”飞机制造厂的名义将乌克忽洞飞机制造厂和第九研究所全部犹太裔工程师调往新疆。“今后,活塞式引擎飞机主要由他们来搞,绥远这边儿还有其它的任务……”朱江下达指令——成立乌克忽洞航空工业综合院,以便集中科研力量进行“飞天一、二号工程”的实施——新型飞机研制工程正式上马!

一九三七年,世界第一台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在英国首次试车;一九三九年八月,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亨克尔-178在德国试飞;一九四零年十月,德国第一台轴流式喷气发动机“尤莫004”开始台架试车;一九四三年四月,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威兰德”离心式喷气发动机。而中国人自己的喷气式发动机将何时诞生?——朱江从一开始就意识道,这场“竞赛”将异常艰苦。

虽然朱江尚未找到任何一台喷气式战斗机实物以供研究,但也并非没有自己的“优势”:地下洞库内,有大量钛合金管线零部件和一批耐高温金属材料加工设备及工艺资料,非金属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及金属热加工方面的资料也很多,这一切令绥察工业技术在材料科技领域有了“超时代”的飞跃。同时,一本专业书籍也令朱江欣喜不已——由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编写的《喷气发动机》(The Jet Engine)一书的中文译本——此书被广泛用于院校教材(里面有大量插图)。虽然这与专业设计资料相差甚远,但毕竟为还没有见识过喷气式发动机的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早在滴水岩根据地时期,朱江就命令推行简化字教育,虽然此举遭到了一些“文化学者”的反对,但被朱江以“军事需要”为理由强制执行——否则那一堆因为更改教材而废弃的数理化课本岂不白搭了?)

而经由犹太工程师尼维尔• 巴尔泽里从德国带来的技术资料,其中一部分既是关于轴流式喷气发动机研制的。虽然大多为失败的经验记录,但这无疑是挺进军研究院设计工作中的良好借鉴。

至为关键的是,朱江在地下洞库内找到了一架UH-60A “黑鹰” 直升机!虽然已经破损严重,但上面的两台燃气涡轮轴发动机基本完好。(飞行/维护手册也是好东西!)燃气涡轮轴发动机与轴流式喷气发动机有着不同的两种结构,但只要掌握了燃气涡轮轴发动机生产技术,制造一台工作性能稳定的轴流式喷气发动机就很容易啦!喷气式发动机原理极为简单,关键是如何控制其工作状态并保持稳定。而这一点,完全可以从UH-60A “黑鹰” 直升机的燃气涡轮轴发动机上学到。

五月十八日,在航空工业综合院的第一次工作汇报会议上,院长袁绍文说道:“……过去一年多里,绥察科技研究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例如钛合金部件的铸造成型技术,空心气冷钛合金叶片的铸造加工工艺技术,整体壁板化学铣切、高压水切割、电解加工、非金属复合材料蜂窝体制造技术等。以及发动机喘振问题研究、失速颤振余度计算、双转子压气机的空气流量计算、燃烧室燃油流量控制计算,以及高亚音速下物体表面激波阻力问题研究、面积率计算等。其中对于涡轮叶片亢余度设计,我们将依据对燃气涡轮轴发动机检测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进行推算。”

杜文轩也补充道:“我们在对燃气涡轮轴发动机实物进行细致的测绘、实验的同时,也对飞机的机械操纵控制系统、机身构造、结构材料、全铰接式旋翼规格及材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些成果已经应用到了我军‘雕’式飞机的制造当中,最新试验成功的芳纶金属复合材料螺旋桨得到了航空兵部队的认可。”

“这么说,我们已经有条件进行生产喽?”朱江下了如此大的“本钱”,等的就是今天。

袁绍文为难的摇了摇头,回答:“直升飞机上大量的电子控制系统我们根本无法制造,我们自己仿制生产的零部件,其工艺性能也还达不到样品的标准。而喷气式飞机在音速状态下究竟应该达到何种结构强度,由于缺乏实际环境数据,我们尚未得出结论,甚至新型作战飞机的气动外型也没有能够确定。毕竟在如此高速状态下保持飞行器操纵灵活性的问题,这在欧美也研究的很少……”

朱江无奈的说道:“这两个项目怕是不可能一步到位。轴流式喷气发动机和燃气涡轮轴发动机我看可以先各试制一台进行地面实验。喷气式战斗机先着重考虑亚音速状态下的机动能力;直升飞机可以完全照搬机械部分,并配合简易的航电控制系统。等咱们的电器技术发展起来了再改进嘛……我们第一步要先做到‘飞的起来’,第二步实现‘用的放心’,第三步进行规模生产。这三个目标,争取在二至三年内实现!至于性能方面,可以逐步改进……”

朱江知道,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大型喷气式战斗机是不可能的,如果要袁绍文全凭自己摸索去设计一种新式战机也是浪费资源。因此朱江在文件包里翻了翻,掏出两张贴了图片的稿纸道:“新型喷气式战斗机应该是空重三吨左右,正常起飞重量四点五吨左右、全机推重比可达零点九的‘轻型’喷气式战斗飞机。”摆在袁绍文面前的是“歼7-MG”和“歼-12”战斗机的简介和所有朱江所有能够收集到的相关数据。“我觉得可以采用这种大展舷比、双三角形机翼,用增大面积降低机翼载荷的方法来改善机动性能;头部进气可减小阻力、提高速度;最大航程在一千三至一千四百公里即可,但飞机要安装防尘装置,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也要限制在五到六百米范围内,以便可从前线机场土制跑道起降。这是一种前线作战飞机,以快速灵活的方式歼灭敌方航空兵力为主。”朱江曾经深为“歼-12”没能服役而遗憾,因此说道,“这种新式飞机就叫做歼击机吧,‘歼击机—12’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