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关东会战(4)
作者:无影之光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08

第七十八章:关东会战(4)

9月9日,武汉最高指挥部。“8日夜,日军突然袭击吉林、五常,得手,第25、27军被包围在以舒兰为中心的狭长区域,初步探明周围日军约6~8个师团,部队多数军事主官认为若无友军配合,短时间内成功突围希望不大,部队携带的补给能支持4~5天,请示下一步行动方案。”25军军长肖克、27军军长许世友。大圆桌上,阎锡山认为肖克、许世友贪功冒进,盲目自大,致使前路被堵退路被封,应追究两人的责任;陈诚认为第8集团军行进缓慢、贻误战机,应当负主要责任。白崇禧认为两军的行进速度恰当地反映了两军的疲劳程度,并不是军事主官的原因,而吉林的联络连被歼可以算判别敌情不明,五常至少一个加强营的短时间被消灭说明其不完全是最高军事主官的责任。朱德、**一听有人为“自己的部队”出头,喜出望外,连声称是。“第9集团军都是从应征青年中挑选的精壮人员,营以上军官都受到过正规军事教育,部队文盲率低于5%,基层军官至少高小毕业,能力上应该没有问题。”何应钦说。“这恰恰是最大的问题。”冯玉祥接口,“第9集团军属于新组建的部队,新兵率超过95%,团长以下基本没有实战经验,关东会战以来基本就是追着敌人跑,也没有积累任何实战经验,所以部队短时间的溃散并不算太出乎意料。我看,主管部队编组的人是有责任的。一味地强调装备的现代化与制式化而忽略新老兵的合理比例是错误的。”我看再这么讨论下去也不知有没有人想到要来解决问题,只能打断他们的谈话:“同志们,总结性的问题以后再说,当前要务是解围的问题!”被我这么一说,一群人似乎翻然醒悟。“我认为应当督促第8集团军加快脚步,尽快与第9集团军在吉林打通联系。命令王耀武、罗卓英加大攻击力度,是沈阳日军无力分兵。这样加于日军展开对之,越拖越有利于我军。”“第8集团军连日作战,体力消耗极大,并没有得到有效恢复,即使强行赶到,战斗力也大打折扣,而日军经过长期养精蓄锐,士气高涨,恐怕非但无用,且只是徒加伤亡。”朱德娓娓道来。“但是其他的部队调不过来啊,第7集团军也已经调去协助东进乙集群了,一时抽不回来。”白崇禧说。“各位还忘了一支精兵啊!”**坏笑道。“国防军?”我恍然大悟。“是啊,国防军的职责虽是守卫国土,但是并不是只能看家啊,我这里还有很多国防军将领的请战书,他们都不愿意跟进只做做扫尾工作,全军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啊。”何应钦若有所悟。既然有了生力军,那下一步就好办了,经过讨论,决定让第25、27军坚守6天,调集国防军15个师出击,留出的空隙由后面的国防军填补。6个师在3天内到达乌拉街,9个师走铁路迂回黑龙江准备穿插鸭绿江畔。第八集团军停止前进,原地休整。

9月10日,日军主力开始总攻。在小城、上营、六家子、新站一线,日军3个师团轮番进攻,在这一狭小区域,兵力的多少是次要的,兵员个人素质的好坏是决定性的。虽然我军在单兵装备上优于日军,在重装备上也相差不多,但是关键时刻新兵与老兵的区别就显示出来了。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日军势如破竹,16小时内前进到上营,连阻援的部队也抽出1个联队在缸窑对我军施加巨大压力。肖克和许世友下定决心,把不在战场的部队重新改组,使得每个班至少有1~2个老兵,有实战经验的旅、团级干部上前线到营连级部队代职。就是这样,在伤亡万千余官兵包括3名师旅级干部之后,战线终于在小城、吉舒、平安、黑林一线稳定下来,但由于一座弹药库的意外中弹,部队的弹药供应发生严重困难。

12日,172师、185师率先向吉林镇展开攻击。由于统帅部放风:近期将从国防军中抽调优秀部队扩编解放军。所以部队上下非常兴奋,都想趁此机会好好表现一下。而日军方面更为关注的是我迂回鸭绿江的部队,一旦我军得手,日军将成为瓮中之鳖。而在中国的部队都被拖住,在朝鲜的部队有一时调集不了那么多人,无奈决定,36小时后无论结果如何,主力都将撤退到鸭绿江畔。